金坛于氏祠堂位于城南学基路上(原实验小学西边篮球场南侧),是一座典朴古雅的明代庭园建筑。祠堂门是石砌的,围墙很高。进门之后,古木森森,碧水潺潺,亭台轩榭,高屋辉煌,给人一种阴森、威严的感觉。门前一座高大的花岗岩石牌坊,挺拔的柱子,气宇不凡。石柱两边有台座和靠背石(夹柱石),堂皇的梁枋两面镌刻着“敕赐”、“…
兰雪祠堂是西崦杨氏宗祠惇叙堂的一个支祠,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四邻八乡的人都知道,不仅仅祠堂建得像个花园,主要是女人们可以入祠,与男人一起参祭,因此人们称其兰雪女祠堂,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只有男人可以涉足的神圣之地,女人们居然也可祭祀,这就罕见了。可惜世事多变,大跃进年代,拆楼毁轩,亭飞阁灭,树伐花除,…
锡城西郊的惠山别名九龙山,龙山梢末过皇陵道,便是钱桥。宋人杨万里赞曰:惠山分明龙样活,玉脊琼腰百折回。宋末元初,著名文字训话学家江东孔子顾野王二十四世孙顾得深为避祸乱,从苏州举家迁徙龙山梢末,成为钱桥地区开户第一家。因一路牵一骡,推一车,在一古城遗址定居,所以新筑的庄园便名号“骡门居”,今演变为顾氏宗…
旅游大巴在高速公路上往南疾驰,2011年4月2日,我们江苏涟水谷贻堂钱氏一行18人踏上了认祖归宗之旅。时光荏苒,岁月苍桑,屈指算来,自迁涟一世一诚公离开无锡至今,已有610余年,这是他的裔孙第一次返乡祭祖。涟水钱氏现有600多户、3000多口,他们先祖来自何方?根在哪里?很长一段时间宗亲们都很茫然。坊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2008年3月17日,春光明媚,杨柳绿垂,我与宗亲宪强、建国,由我女儿驾车前往姑苏光福、铜坑寻根。铜坑由光福绕邓尉山西行,两旁林木苍翠,奇石兀立。时值梅花盛开的季节,阵阵清香若有若无地袭来,令人情不自禁地引颈翕鼻。蓦然间几个字映人眼帘——香雪海,呵!这就是名扬四海的赏梅胜地。经人指路,几分钟后我们就找到了铜坑…
嘉兴钱氏“清芬堂”是清代文化名臣钱陈群的故居,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址在莲花桥。1998年旧城改造被拆。2005年在梅湾街按原样复建。2012年4月20日,嘉兴市政府在这里隆重举行嘉兴钱氏清芬堂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午10时,嘉兴市政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有关领导和“清芬堂”钱氏后裔、中联部原部长、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钱李仁…
壬辰年的清明来临了,我们不禁想起儿时祭祠堂的一些情景。无锡南面的太湖边上,有两个钱家祠堂,两者相距不足一里。当地人称西面的为大祠堂,东面的为小祠堂,它们均座落在华庄镇震湖村(现名)内。而民国时无锡南门外划分三大乡,此处属新安乡,故旧称这里为新安乡太湖头。西边大祠堂为钱王祠,祀主是唐末吴越国王、吴越钱氏始…
城湾“二铭堂”张氏三分满馀沟分祠位于闻名的江南水乡芙蓉大圩内之西南向,现在满里沟自然村落,这里环境优美,二面环水,从正门望云,宽敞大道直通崔桥市镇,可谓是地灵人杰之宝地。张氏后裔人丁兴旺,并分布在常州、无锡、江阴等市三十几个自然村内,满里沟分祠始建于民国初年,占地百余平方米,至今已逾百年,前辈们为此化…
辋川里,即现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之北约2公里处,七个村民小组三百多户,约95%姓李。宋吏部侍郎李若水后裔,随宋高宗南渡徒居淮上七传至立斋公(即万十公)自淮上又继南徒,卜居毗陵之辋川里,时值南宋咸淳元年(即一二六五年)。后更名为麻皮桥村。毗陵辋川里李氏宗祠取名“衍庆堂”。原家谱中有文诠释。始迁祖“万十公父子祖孙三…
新安刘氏宗祠—“先贤刘屏山祠”在古镇新安街东,是古毗陵东门外第一名祠。清道光《武进阳湖合志》载:“刘屏山祠,宋祥兴间(屏山)公七世孙遁斋完自闽迁常,居新安里,始建公祠”。刘屏山祠初创当在元初,距今亦七百余年矣。新安,是刘氏族人聚居之地。宋祥兴元年(1275年),原浙江都统、抗元将领刘完为避兵祸,携家“过晋陵芳…
Copyright © 清砚谱社 备案号:苏ICP备15057863号-2
技术支持:认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