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巴在高速公路上往南疾驰,2011年4月2日,我们江苏涟水谷贻堂钱氏一行18人踏上了认祖归宗之旅。时光荏苒,岁月苍桑,屈指算来,自迁涟一世一诚公离开无锡至今,已有610余年,这是他的裔孙第一次返乡祭祖。
涟水钱氏现有600多户、3000多口,他们先祖来自何方?根在哪里?很长一段时间宗亲们都很茫然。坊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苏州阊门,但这无任何文字记载,故不足为证。2007年续修宗谱,发现清光绪三十年(1904)版《涟水钱氏宗谱》序言中载有明永乐(1403-1424)初年“我钱氏自始祖一诚公载书游涟,教读于东北乡一帆河侧,爱其土俗,侨寓久之。”的记载,在谱中的“樸菴先生传”中更有“先生姓钱,名一诚,字樸菴,无锡人,武肃十六世孙,父子敬,遗赀累巨万,非所乐也,堂上弃养,以家付伯淳,买扁舟,载图书行李,外无余物,爱涟城滨海,留连不忍去,遂定居焉。”的记载,这里所说的武肃是指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国王、武肃王钱鏐(852-932),而伯淳则是一诚之兄弟。当时我就想,这些记载,在无锡的钱氏家谱中是否能找到依据?2010年10月初,应滨海县钱氏邀请做客,见到2008年新修《无锡钱氏宗谱世系图》(锦树堂湖头支)的首页图表上就明确载有“一诚”的名字,无后续,其世别、父亲、兄弟姓名与《涟水钱氏宗谱》中的完全一致,顿时眼前一亮,心情亦十分激动,涟水钱氏来自无锡确凿无疑,涟水谷貽堂钱氏乃无锡锦树堂之分支,
“一诚”公为迁涟一世。彼时,在我心中,认祖归宗的強烈愿望立即升腾起來,2011年新春伊始,即着手紧张筹划,历经两个多月与众多宗亲联系,反复协商,终于形成共识,促成此行。
钱鏐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唐末藩镇割据,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始而形成五代十国的历史格局,钱鏐“一剑霜寒十四州”,在平定战乱中立下汗马功劳,被册封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他奉行“善事中原,保境安民”的国策,大力发展经济,成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使吴越大地成为当时富甲江南,风物殷实之地,江南钱氏家族奉钱鏐为始祖,尊为吴越钱氏一世祖。
4月3日上午,春雨淅沥,我们怀着虔诚而崇敬的心情在杭州钱鏐研究会钱刚秘书长的陪同下,冒雨前往位于临安市中心的钱王陵园祭拜先祖。
钱王陵园座落在太庙山麓,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区内筑有牌坊,钱王祠、州池、凌烟、安国楼等景点,墓道两旁的石象排列有序,庄严肃穆,王陵墓冢,历千年仍保存完好。
钱王陵重建于1994年9月,陵园大门的上方刻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王33世孙钱其琛题写的“钱武肃王陵”五个金色大字。从王祠到王陵共有四进,谒王殿是钱王殿园中的正殿,即享殿,正殿左右两侧置有两匾,右侧是钱氏后裔中当代名人钱其琛、钱学森、钱正英,钱伟长、钱昌照的简介,左侧是吴越国三世五王的生平简介。细读这些文字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由于目前陵园正在进行整修之中,征得施工人员的同意,我们将幅盖于钱王塑像上的塑料布拉开,行三鞠躬礼,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走过墓道,来到山脚下的钱王墓碑前,虽历经风雨,但“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谥武肃钱王之墓”
三十个大字清晰可辨,我们的根就在这里,伫立碑前,大家肃穆致敬。斗转星移,1100多年来,钱姓从这里走向全国、遍布五洲,令人感慨万端。打开“认祖归宗,弘扬华夏文明”5米长的横幅,我们于此合影留念。如果先祖英灵有知,面对此情此景,必含笑于九泉。
出了陵园,我们便驱车赶往杭州,在钱刚秘书长的陪同下,首先来到位于西湖东南侧的柳浪闻莺公园北部的钱王祠祭祀。宋熙宁十年(1077年),杭州知府赵清献思念吴越王功德,奏请朝廷在妙因建祠以祀。祠门匾额为“表忠观”,故称表忠观。元初,祠毁于兵燹。明嘉靖年间,总督御史胡宗宪奉敕在涌金门外西湖之滨重建,历经九百年的风雨沧桑,现仅存八字墙,为原物遗迹。现在重建的钱王祠,占地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进入祠内,首先看到的是献殿,左右两侧分别有两个碑亭,右边碑文是清乾隆皇帝题写的“忠顺贻庥”四个大字,左边是重建碑记,献殿两侧还有功臣堂,左侧表武功,右侧表文治,堂内的碑文虽已模糊不清,但从那些斑驳的碑迹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位世人敬仰的国王的雄才大略及造福百姓的贤明之举。
复建后的钱王祠最恢弘,最有气势的当数正殿——五王殿中的三世五王的塑像,正中的钱鏐像,高五米,在他的周围是元瓘、弘佐、弘倧、弘俶塑像,栩栩如生,置身其中,肃穆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穿过大殿,揽远堂,怀镇堂一左一右,遥遥相对,堂内墙上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这庄严的殿堂相映成趣的是祠内的古戏台,它位于阅礼堂内,平素演出《钱鏐记》和越剧、昆剧、评弹等节目,让游客在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了解杭州历史,品味吴越文化。
四日,我们马不停蹄地驱车赶往此行的第二站—无锡。今年是迁锡始祖—钱王六世孙钱进公迁锡1000周年。此前,我们已接到无锡市钱鏐研究会钱铮秘书长的請柬,邀请我们参加于四月五日清明节在惠山钱王祠举行的祭典活动。当晚他和我们以及从嘉兴、滨海赶来的钱氏后裔代表一起共进晚宴,促膝谈心,虽然我们以前从未谋面,却有一见如故之感,席间他向我们赠送了《无锡钱氏宗谱世系图》和《无锡钱氏》等书籍及有关礼品,并对我们先前寄来的《涟水钱氏宗谱》提出宝贵意见,发给我们修谱的有关表格,表示要在2012年之前将我们这一支续修入《无锡钱氏宗谱》(增补本)。
五日上午一大早,我们便来到位于惠山脚下的无锡惠山钱武肃王祠,打着“涟水谷贻堂钱氏祭祖代表团”和“认祖归宗,弘扬华夏文明”两个横幅,集体拍照留念,我们的行动引来了众多当地钱氏宗亲的注目观看,许多人自动加入我们的拍照行列。
惠山钱王祠建于明代,后湮。清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追念吴越武肃王钱鏐使“江海安澜,东南繁荣”之功,赐爵敕寿钱鏐诚应武肃王,无锡钱氏裔孙也奉檄拟建分祠,清乾隆四年(1739)春,报经两江总督部堂,江苏巡抚部院等官衙批准,筹款于惠山寺左动工建分祠,翌年告成。乾隆二十七(1762)乾隆帝南巡临驾钱王祠,御书“龙飞风舞”
四个大字并赠御制诗一首,赞扬“勖哉钱氏族,百世守家风”。1925年,齐卢军阀开战,钱王祠遭劫焚毁。1928年,钱氏后裔筹款复建主要建筑八处,以后祠被占作它用,祭祀活动亦长期废止。
1999年,无锡市园林局借助寄畅园修复工程,保留下钱王祠主要建筑五王殿,并落地整修。2007年底,无锡市钱鏐研究会和园方共同出资完成内涵陈列布展。2008年恢复中断了六十年的祭祀活动。現在,该祠为国家級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钱王祠兴建至今已有270余年历史,一路走来,几度兴衰。今天,兴复后的钱王祠再度成为锡城和流寓外埠钱王后裔心中的圣地。我们在感恩于先祖武肃之恩德的同时,亦应感恩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盛世!
惠山钱王祠虽然比杭州柳浪闻莺处的规模略小,但其布局,内部陈设基本相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于九十高龄時题匾“祖德是绳”;中国人民解放军钱树根上将题祠额“钱武肃王祠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钱令希恭录《钱氏家训》;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敬书祠联。
上午9:30,在浑厚的无锡钱氏家族之歌——《家风传承万年长》声中,
“2011年惠山钱王祠祭祀大典暨湖头支先祖钱进抵锡1000年祭典”正式开始,来自无锡及各地嘉宾300余人挤挤一堂,大家身佩黄绶带,胸戴族徽,神情庄重。他们之中既有白发苍苍,年屆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80后、90后的年青后生,担任今天主祭的是钱王37世孙、本次祭祀大典赞助者钱国平携子钱华。钱华首先致词,接着钱国平宣读祭文,并为所献宝鼎揭幕,来自浙江嘉兴钱进故里的钱王33世孙钱霆讲话并赠送礼品。上海《文汇报》高级记者、作家钱汉东为钱王祠题书的南宋皇帝赵构的楹联“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世,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
字体潇洒俊逸,红底金字,高3.2米,宽0.4米,亦于当场揭牌,他并应邀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也代表涟水谷贻堂钱氏向先祖敬献了花篮。尔后,参祭人员一一步入正殿向钱王塑像三鞠躬,整个活动历时两个小时。嗣后,所有参祭人员分乘两辆大巴前往郊区猪林岭山麓,祭扫钱进墓地,下午一点半钟,整个祭典结束。钱铮秘书长设宴15桌款待大家,在这里,我们结识了许多同宗亲属,大家互致问候,希望多加联系。
至此,我们历时四天的认祖归宗之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华民族向有慎终追远,敬贤怀德的优良传统,姓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认同和归属将把一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更紧密的凝聚起来,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钱承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