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里李氏宗祠(衍庆堂)浅记

人气:933

  辋川里,即现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之北约2公里处,七个村民小组三百多户,约95%姓李。宋吏部侍郎李若水后裔,随宋高宗南渡徒居淮上七传至立斋公(即万十公)自淮上又继南徒,卜居毗陵之辋川里,时值南宋咸淳元年(即一二六五年)。后更名为麻皮桥村。

  毗陵辋川里李氏宗祠取名“衍庆堂”。原家谱中有文诠释。始迁祖“万十公父子祖孙三世皆独立,鲜兄弟,迨四世五世子孙益昌,族属益大,世业遂广,庆其所传,直衍之再,世衍之无穷”希冀“李氏源远流长,子姓蕃衍不可胜纪,此堂之名‘衍庆’由然也”。李氏宗祠始修何年,因战乱,宗谱散佚,无从考证。但据民国癸酉(即一九三三年)续修谱中有文记载:“乾隆乙丑岁(即一七四四年)国桢谋所以新之者”意为当时李氏族长国桢意欲把祠堂修葺一下,“朽者易之,缺者补之,黑白不分者丹粉黝垩之”。于是“富者输财捐粟,贫者乐事助工”翌年秋宗祠修缮工作告成。此后是否又经修建亦无从考证,但于日寇侵犯毗陵,我地沦陷后,十三轮船日军欲往奔牛九里河,因向导误导至麻皮桥“九曲河”,倭寇于麻皮桥烧杀肆虐,将李氏宗祠焚为灰烬,时为一九四○年。

  一九四三年冬,李氏族长炳洪召集李氏七房分长,商量重建宗祠事宜。议决,立即重建李氏宗祠,历时一年,李氏宗祠按原貌重建竣工,如图所示。《祠志》载:“前进五楹,天井一方,东西两厢;二进大厅五楹;三进乡堂五楹,天井一方,两廊四架,直贯前后”祠后、西山墙外均有余地,一弓或三弓,祠东毗邻“大圣庵”(一九五○年庵内百十菩萨等“牛鬼蛇神”均被涤荡无存)。如图,祠前六孔系六个旗杆洞。据传,是对当时文武官员过此之警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缘为李兆洛族之宗祠。李兆洛者,方志有著,笔者不复赘笔。

  解放后,受新思想冲击,人们之宗族宗祠观念日趋淡泊,后廗“衍庆堂”五楹被改建为水泥结构之楼房,为麻皮桥小学。前“李氏宗祠”之祠门墙,也毁坏殆尽。所幸者,图示“仙李蟠根”五楹尚存,但由当地村委授之私人租用为厂房,面目基本“全非”。

  二○○六年,笔者承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朱炳国会长潜心寻觅,提供了一九三三年辋川里李氏宗谱,始会同李氏族人续修李氏宗谱,历时十一个月,耗资四十余万,二十卷三百多万字的李氏宗谱面世。尔后,原续谱编委会会长李兴大嘱我重召编委会成员,共商再修李氏宗祠事宜,本人自感已履老朽,迟迟未曾付诸行动,实感亏对祖宗和后人。但此意并非全泯。古人云“夫战,勇气也”,如若“勇气”复生,李氏宗祠之重修也不是全不可能。因本书编者,屡嘱屡催,才草笔之,多有谬误,望读者见谅斧正。

  辋川里李氏第二十四世孙李兴坤

  二○○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