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 祖地寻

人气:285

  2008年3月17日,春光明媚,杨柳绿垂,我与宗亲宪强、建国,由我女儿驾车前往姑苏光福、铜坑寻根。

  铜坑

  由光福绕邓尉山西行,两旁林木苍翠,奇石兀立。时值梅花盛开的季节,阵阵清香若有若无地袭来,令人情不自禁地引颈翕鼻。蓦然间几个字映人眼帘——香雪海,呵!这就是名扬四海的赏梅胜地。经人指路,几分钟后我们就找到了铜坑祖地。

  据硕放旺二房桥顾介祥主编的《族谱与村情》中介绍,他曾去铜坑拜访过年届八旬的宗亲介福老人。这次,我们也去按图索骥,但遗憾的是,介福老人已驾鹤西去。不过,可喜的是,我们根据当地人引荐,找到了另一顾氏后人。虽然主人福康因为办了红木家具厂而不在家,但主妇缪佩华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娘家也是铜坑人,所以熟知家乡事。缪女士讲一口苏州方言,而我们则是无锡市的“苏州人”,方言上的相通,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据她介绍,铜坑原为一个生产大队,共有村民八百余人,其中姓顾的约百余人。2001年,随着体制改革,铜坑归并入香雪村。

  铜坑位于光福镇西北的吾家山快活岭下,与太湖相邻,铜坑河缠村绕庄,似伸出双手勾挽太湖与西崦。铜坑桥彩虹般横卧其上,粉墙黛瓦在葱葱郁郁中若隐若现,真乃人间天堂。我们的祖先选中此地定居,或许,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上山狩猎下湖捕鱼;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事急时近可藏入深山,远可遁入太湖,由此,我对祖先的高瞻远瞩,更肃然起敬。

  俗话说靠山吃山。极目远眺,铜坑的山坡、河畔到处是修长的竹篁,蓬松的桂树,古朴的银杏,娇小的月季,使人心旷神怡。其间,还点缀着玲珑的太湖石,椭圆的金山石。所有这些景物,既可欣赏,又可售卖,你只要看中了,即刻可成交。融入了商品经济中的铜坑人,在交易时做的还是神仙买卖,真让人羡慕。

  碧空中划过的一声鸟鸣,使我回到了现实中。听缪女士介绍,铜坑人主要经营花卉苗木,一年赚个十万八万的家庭比比皆是,最差的农户年收入也不低于五万,花木老板就另当别论了。

  铜坑村的民居,虽大致与我们相仿,但他们的门楼构筑得特别讲究;古色古香,精雕细镂,蕴含着富贵之气;绘花纹兽,镶画嵌字,透露出吉祥之意。

  此行遗憾的是,介福保存的家谱已毁于文化大革命,使得我们之间无法叙说辈份,也无法探知一千多年来,铜坑顾氏繁衍的轨迹。但我深信,毕竟光福有近千户顾姓,他们之中难道不会有宗谱。

  3月17日,因时间匆忙,我们只对光福有个走马观花的印象。后来,我与光福镇地方志办公室俞宝康先生取得了联系,他表示镇里要送一套《光福镇志》给我。于是,在5月12日,我与德兴、学明、瑞庭等宗亲又一次去了光福,对光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光福位于姑苏城西二十多公里的邓尉山麓、太湖之滨,是省历史文化名镇。据《光福志》载:“光福原名野步市”, “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南宋时,光福已是“民灶千余,阡陌交通”的集市,全镇现有四万余人。

  光福是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十三个景点之一,邓尉山梅花、司徒庙汉柏、光福寺塔院都是遐迩闻名的景点。康熙、乾隆多次前去游玩。建国后更是游踵不绝。光福真无愧于“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称号。

  光福人利用三万亩山地,遍植梅树、桂花、枇杷、柑桔等花果树,是吴中著名的花果之乡,是全国五大桂花产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光福又成为花卉苗木产地,据《光福镇志》载:“二零零零年,种植面积达一万三千五百亩”。光福还有“苏绣之乡”、“核雕之乡”的美称。

  俞先生告诉我,光福人最不忘记的人物是邓禹和顾野王。邓禹是东汉光武帝的第一功臣,后来隐居光福,古迹有司徒庙。

  早在东汉末年,我们的远祖顾融公,因为“十常侍”作乱而辞官隐居于光福龟山,成为始迁祖。他的孙子顾雍公就是东吴孙权的丞相。雍公的十三世孙就是南北朝时的顾野王。野王公自小聪慧,七岁即通《五经》,梁大同九年,任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著有《玉篇》、《舆地记》、《顾氏谱传》、《通史要略》等书,是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野王公晚年悟禅理,将住宅拆毁,在原地建光福寺。光福寺也称铜观音寺,是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龟山上的光福寺塔是江南闻名的古迹,几经重建,现塔为清乾隆年间遗物,近年又重修,塔身四面七级,砖木结构,高25米。登临寺塔,近赏邓尉梅海,太湖烟波;远眺天平、灵岩诸山,东崦、西崦诸水,真乃青山绿水,秀色可餐。

  光福寺南侧,原有唐末所建黄门祠,祀野王公,旁列其五公子像,后并附唐顾琮公、在鎔公像。随着岁月苍桑,现仅存二间。

  经俞先生引路,我们在寺外南侧一隅,见到了墨泉,据称是野王公著书洗砚处。如今的墨泉寄人墙角,水泥路面已将墨泉二字半掩,岌岌可危。

  据古谱记载,野王公七世孙、唐中书鎔公墓在光福寺,寺中刻有一首他赞美光福寺的诗作。如今,墓庐、碑刻已荡然无存,但他的诗作却千古不朽:

  苍鸟孤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势翻空。烟凝远岫列寒翠,霜染疏林堕碎红。

  汀沼或柄彭蠡雁,楼台深貯洞庭风。六时金磬落何处,偏傍苇丛惊钓翁。

  野王公育有五个儿子,都先后封侯,一时传为佳话。我们一支是野王公小儿子允南公的后裔。元末明初,吴王张士诚邀野王公二十三世孙惟二公作官,惟二公不愿意,就避居当时远离尘嚣的硕放南河,由此成为我们的始迁祖,而江南地区的顾氏基本上都源自光福。

  下午二点半左右,怀着对祖地的遗憾、眷恋,我们离开了光福,离开了铜坑……到今年层林尽染时,我将带上油墨未干的宗谱,重回桂子飘香的祖地。

  作者:顾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