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祠堂

人气:315

  壬辰年的清明来临了,我们不禁想起儿时祭祠堂的一些情景。

  无锡南面的太湖边上,有两个钱家祠堂,两者相距不足一里。当地人称西面的为大祠堂,东面的为小祠堂,它们均座落在华庄镇震湖村(现名)内。而民国时无锡南门外划分三大乡,此处属新安乡,故旧称这里为新安乡太湖头。

  西边大祠堂为钱王祠,祀主是唐末吴越国王、吴越钱氏始祖钱镠。祠建于元至正年间,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当属无锡地区最早的钱王祠。据老谱资料,此祠为钱王十四世孙、湖头支钱氏光远公文煜、明远公文焯兄弟会同堠山支钱氏后裔共同出资兴建。该祠位于裕庆禅寺西侧,此地原是南草庵旧址,故又称南草庵大祠堂。无锡市政府已于2003年将南草庵、钱王祠、裕庆寺组合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面小祠堂为堠山支钱氏鼎一支贞二派的家祠,位于石基江东侧的石基巷上,故人们习惯性称作石基上小祠堂,另见史籍称为宅基祠堂。该祠堂的建造时间尚不明确。但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的《堠山钱氏宗谱》记载,贞二派有位名叫云龙的三十世孙,于乾隆四十五年曾捐给宅基家祠田地、诗词,并于祠内建书房一间。由此判断,建祠时间不应迟于乾隆四十五年。

  我们家就住在小祠堂附近,与小祠堂接触的机会更多,因而对它的印象远比大祠堂清晰。离家不远的石基江(实为溪河)南北走向,进江半里有两座并列的桥,南面的叫石基前桥,旧称何定桥,桥下便是前石基;北面的叫石基后桥旧称十房桥,桥下是后石基。两桥东面,钱氏家祠(即石基上小祠堂)坐南朝北,临水而筑。

  家祠正房有三间三进,东面另加一间拦脚附房。祠堂建筑为殿堂结构,青砖黛瓦,芒砖屋面。前天井种有梧桐树,含引凤招凰之意。后天井种白玉兰、海棠,象征钱氏崇尚高雅清白,艺文传家的家风。

  中进大厅,为家族议事、聚会场所。族内节庆活动开桌聚餐,包括清明祭祖用餐也在该厅。

  后进祭殿,是供奉贞二派列代祖宗牌位的地方。祭殿摆放三个很大的牌位龛,每龛约有三十余个祖宗牌位,辈分最高的是堠山支鼎一支贞二派始祖、钱王十九世孙钱纲(字永章),最近的已是三十四世孙。牌位龛前,放一张长条供桌,用于供奉香烛祭品。

  清明祭祖是家祠最重要的活动。每年清明前夕,族里长辈和主事人员都会事先商议,决定主祭、副主祭人选,确定上坟、伙食、采办各组职事人员,商定祭祀仪式的程序和内容。节前一天,采办人员就将香烛、供品、纸钱等祭祀用品和酒、肉、鱼、鸡、菜购回,预作准备。看祠人林荣则到临近人家借来八仙台、板凳及碗筷

  清明当天,贞二派后裔每户派出一名男丁到家祠集合。九时一过,供桌上已摆放好猪头、公鸡、大鱼、熟鸡蛋、笋烤肉、豆腐、百叶、瓜子、糕点、水果等供品,稍晚点上香烛。

  十时,祭祀仪式开始。主持人宣布祭祀议程,主祭宣读祭文。族内长辈向祖宗上酒,带领大家行跪拜礼。酒过三巡,祭祀结束,有人到天井焚化纸钱,也有人到厨房帮衬。上坟人员分成三组,每组四人。一组到长坟祭拜贞二派始祖永章公,另二组分别去石基大坟和蒋家湾大坟祭扫。上坟人员把祭供品放在有耳攀的老式食盒里,木制的食盒很沉,由二人抬着走,否则像去蒋家湾大坟,路较远,一人是拿不动的。

  中午时分,筵席开始,那是钱氏后裔最开心、最热闹的时刻。虽然菜肴不算丰盛,但一般人家也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酒大多是自酿的黄酒,也有用烧糟酿的酒,有时是购买的坛装黄酒。酒不讲究,但量多,可以放开畅饮。至于菜,大抵是每桌一碗红烧肉、一条鱼、一大碗笋烤肉及其它荤、素菜肴。笋和豆腐、素菜吃了可添。宗亲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甚至猜拳行令,非常开心,人人尽醉而归。

  由于封建传统的影响,妇女是不能参加清明祭祖的,连祠堂门也不许进。小孩一般也不让进,但有些淘气包还是会偷偷溜进去的。所以,2010年惠山钱王祠祭祖时,有位百岁老太执意让儿孙用轮椅推进祠堂祭祖,目的就是“了一了参加一回祭祖的夙愿”。她老人家的心情,我们这般年纪的人可以理解。

  解放后家祠前二进改作学校,后一进用作村委办公室和医务室等。令人遗憾的是,撤校改制后家祠建筑被外姓老板买下,翻建成颇为气派的宅院。仅剩下房屋西面和南面那临水整齐垒积的石驳岸,依稀还能看出昔日钱氏家祠的气势的痕迹。

  至于不远处的南草庵钱王祠,主体建筑尚在,使用单位裕庆寺前年进行大规模修缮时,基本保留了原祠建筑的风貌。此处现今正在环太湖及尚贤河景观区内,风景应是不错的。我们钱氏后裔有空可以去看看祖祠,顺便观赏太湖沿岸风光,不失为一举两得之美事。

  作者:钱涟涛、钱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