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于氏祠堂位于城南学基路上(原实验小学西边篮球场南侧),是一座典朴古雅的明代庭园建筑。祠堂门是石砌的,围墙很高。进门之后,古木森森,碧水潺潺,亭台轩榭,高屋辉煌,给人一种阴森、威严的感觉。门前一座高大的花岗岩石牌坊,挺拔的柱子,气宇不凡。石柱两边有台座和靠背石(夹柱石),堂皇的梁枋两面镌刻着“敕赐”、“御史中医”几个大字,浑朴而厚重。石柱呈方形,柱上有浅浮雕的云纹。据说这是典型明代建筑,因为到了清代,牌坊的石柱大多改为圆形了。这座牌坊,一是为了旌表英贤,警示后人;二是为了显示于氏家族的荣耀。过了牌坊,有金水桥、放生池、钟楼、碑亭,再往后就是高大的祠堂庭屋,这里是于家祭祀祖宗的地方。
于氏家族五世皆居于洮西王母观,明代于契玄始迁居县城沿河街,成为金坛城里于氏始祖。于氏乃坛邑望族,明清两朝,于氏家族累世甲科,世代为官。于契玄子孙中曾有25人考中进士。如契玄子于湛(明正德六年进土)、孙于业(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于湛孙于文熙、于孔兼兄弟(明万历八年进士),于孔兼侄儿子玉立(明万历十一年进士),于孔兼从弟于仕廉(明万历十四年进士),于孔兼孙于嗣昌(清顺治十八年进士),于嗣昌子于汉翔(清康熙二十一年进士),于汉翔族侄于采(清康熙三十三年进士),于采族侄于振(清雍正元年状元),汉翔子于枋(清雍正二年进士),于枋嗣子于敏中(清乾隆二年状元),于振子于雯峻(清乾隆十九年进士),于敏中曾孙于尚龄(清道光二年进士)。特别是于振、于敏中“兄弟状元”以及于敏中位居军机重臣,在于氏家族史和金坛科举史上都是一件十分值得称道的事。
于氏祠堂由于契玄宗子于湛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兴建。此后,历代祭祀,香火不断,于契玄的子孙后代也不断地对祠堂加以完善。因此,这座于氏祠堂,应该说是于氏家族中质量最好、规模最大,同时又是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庭园建筑。
解放以后,于氏祠堂成为县建筑公司的办公地和工棚,到20世纪
50年代,祠堂内主要建筑和牌坊仍然存在。特别是那块“于氏祠堂碑”,高2米,宽1.2米,由于湛亲自撰记,请苏州著名书法家文徵明书写,字径7厘米,字体行书,通篇端庄、平整、融和、典雅,笔力健挺,气势流贯,温润中含有苍劲,给人一种眉清目秀、爽朗健壮的印象。这块“于契玄祠堂记碑”,既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又是研究于氏家族史的珍贵历史资料。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没能逃脱劫难,于1966年8月被红卫兵砸毁。现在,仅存一幅于氏后裔存献的朱砂拓片,保存在市文管会档案室。
作者:闻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