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雪祠堂

人气:349

  兰雪祠堂是西崦杨氏宗祠惇叙堂的一个支祠,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四邻八乡的人都知道,不仅仅祠堂建得像个花园,主要是女人们可以入祠,与男人一起参祭,因此人们称其兰雪女祠堂,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只有男人可以涉足的神圣之地,女人们居然也可祭祀,这就罕见了。可惜世事多变,大跃进年代,拆楼毁轩,亭飞阁灭,树伐花除,墙倾池湮,一个世人眼羡的胜迹,便名有实亡,形迹全无了。

  兰雪堂建于清乾隆丙子,其实最初并非祠堂。初为民宅继而为学斋,最后才真正成为祠堂,二百五十余年来三易其用,且女人可以祭祀,少有人知其所以然,据一些史料和先人传说,粗知其梗概,内容也很发人深醒,启迪后人当有现实意义。

  兰雪堂位于西崦村中巷,初称兰雪府,是杨姓始迁西崦十四世孙與丰所建的民宅,舆丰,字资坤,号体斋,时人称隐德君子,因平生多善举,例赠修职郎。十四岁丧父,其父也是十四岁而孤,靠寡祖母和寡母二代女人抚养成人。幼失庭训,染有赌习,不思立业。娶妻汤氏,生五子二女,一家四代十余口人,生活贫苦。汤氏贤淑,克勤克俭,操持家务,含辛茹苦,扶老携幼,无怨无悔,谆谆规劝丈夫立志立业,弃邪图新。自己则常常织机声伴着孩子的读书声三更息,五更起。一日舆丰赌钱半夜而归,门缝中静窥妻子还在纺纱,且时不时转动油灯灯芯,良久,舆丰不解其意,推门问妻,答曰:“省油”,舆丰立时幡然醒悟,悔恨交加,妻子勤俭直至灯油,自己却放荡不羁,何颜上对二代寡妇,下对妻子儿女,实乃不孝,不义,不仁也,何颜为人。随即舀水一盆,洗手而誓:“从此金盆洗手,复赌誓不为人。”以后便摆个小米摊小本经营。舆丰虽性不习儒而善商,一年半载之后,粗饭淡茶可矣。有年腊月初八,偶有江西木材巨商客宿家中,明日返回常州时遗留两本应收款帐簿,與丰沾沾而喜,欲为己有。汤氏知而责之:“立业者当先立德,为人必诚,为商必信”,促夫追其送还。巨商时已返觅,两人相见于方家塘高围墙处,巨商十分感激,便与舆丰结为挚友。来年送與丰一船棉花作为报答。與丰率子到常州提棉,船出白家桥时,便觉船底碰撞,生恐船破棉湿,结果无事,待回家卸完棉花,发现船底有一条黑鱼,鱼头正好塞住破洞。随后发现包包棉花内均藏有元宝,與丰视为人恩天意,从此兰雪堂子孙便有不食黑鱼之风俗。與丰有了资本,加上自己天赋聪明,善于经商,没有几年,家业兴旺。为了感念妻子贤慧内助和报答祖母、母亲抚养之恩,不惜耗费七十亩田的巨资,建造豪宅,并请江阴名儒曹汝夔,取名兰雪府,赞誉女人,德如兰馨,心如雪洁。亦有传说,汤氏名兰雪,因旧时女不显名,未知确否,不足定论。

  兰雪府占地不足二亩,但建得却像个花园,建筑布局紧凑,典雅别致,坐北朝南,前有池塘,形如侧卧元宝,寓意纪念发跡,四周石驳,池北边元宝中心位置照壁兀立,门前青石板场地,进门半亭依墙而建,四周围墙高耸,徽派形制,出亭便是三曲花岗岩小桥,跨池塘连接三楹,上轩下阁,全木结构,阁建于池水之上称为水阁,凭轩腑池,池水清莹透澈,游鱼可数,池西有水榭围廊,绘有壁画,前通厢房。东有假山傍池,池边有二人合抱的古柏参天,过阁有天井,天井中依然有山有池,再进有楼三盈,砖地木构冬暖夏凉,墙角有参天古桂,楼后为厨房,库室,东有内花园,栽有梅兰竹菊,奇花异草,府内珍树名木,既粗且高又古,春有海棠吐艳夏有梧桐鸣蝉,秋有丹桂飘香,冬有腊梅傲霜,四季常青八节飘香,乡邑少见。兰雪府真所谓规模不大,却气势不凡,时人赞其俨如王侯达官家宅。乔迁之日,汤氏欣喜万分,深感能有今日,此生不枉。激动之余,瘫倒在水阁上,两年后亡,享年五十三岁。

  有谚曰:树大招风,兰雪府造得如此考究,有乡人既羡且妒,状告與丰违规建府,上面便追查下来,與丰无策可施,焦急万分,汤氏卧床划谋,速将府改成斋,斋者,学堂也,官不及而民为之,岂不可乎,果然奏效,从此兰雪府便成兰雪斋。

  其实舆丰办学也是素有其志,幼少学,壮悔之而自号体斋,促子孙认真习儒,补己幼失庭训之过。曹汝夔率先设馆授徒,后有洪亮吉,钱振锽等历代文人学士相继临斋督课。因此兰雪府子孙多有贤者,太学生,国子监生不乏其人,遂以文行著称,地方名儒杨焕昇,梅岳征等皆出于此。

  当时,兰雪府便列舍祀奉先祖,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兰雪子孙日益 兴旺,乃逐渐从府至斋直到全祠。與丰自幼孤苦,赖祖母和母亲抚养成人,妻子贤淑内助,深感三代女人之不易,因此当初建府时便立言,女功不可没,女恩不可忘,女德不可失。规定兰雪府中族女可以参祭,外嫁之后直至生养为止。同时立下十条遗训,其中有族女如有孤女寡母,用祠产抚恤。洪亮吉姨母为杨氏安吉妻,早孀,表姐亦早孀,母女双双为舆丰父子收养,洪亮吉感恩专此而撰传。兰雪族人对使女、佣婢不得歧视,年满三十而不赎回者,应视女而嫁,绝不可作为侧室。世世代代,兰雪祠女权受人羡慕,便有女祠之称,兰雪妇女也多以此自勉,故女性中,节妇、贞女、孝媳、义女、贤妻、良母举不胜数。太平天国末年更有杨赵氏,女人掌祠,当家年仅二十三岁,护祠护田未遭损失,后族人敬而为之传。宣统元年,节妇刘杨氏,贞女杨素英慷慨捐资义建西崦桥,为尊重女人,方便小脚行走,桥之石级建的低矮,又称娘娘桥,造福桑梓,传为佳话。

  作者:杨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