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宣公祠

人气:1530

  祠堂,是人们祭祀祖先、供奉牌位和教化子孙、修编家谱、议论族事的神圣地方。无锡惠山祠堂群、120余座各种类型的古祠堂及祠堂建筑遗址,可以说是中国祠堂古建筑遗存中的一大奇观,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分布之密集、类别之齐全、风貌之古朴,都是十分罕见的。

  在这100多座祠堂中,最能体现“古典型、文化型、环保型”的祠堂莫过于陆宣公祠了。

  陆宣公祠坐落于江苏无锡惠山古镇绣嶂街15号(原惠山直街43号),距古华山门仅百米之遥,是无锡陆氏后裔祭祀、追思唐代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陆贽,以及陆氏先贤的宗祠。“陆宣公祠”是无锡陆姓祠堂的总祠,“仰贤堂”为总堂号,意谓敬仰前贤之意。

  据戊子版《陆氏世谱》记述,陆宣公祠主祀陆贽(754-805),字敬舆(yǘ)讳贽,陆氏第四十世孙,唐朝名相。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五月,生于苏州嘉兴县(今属浙江嘉兴市)。其父陆偘曾任溧阳县令,英年病逝,贽从小受母亲教育成长。唐代宗大历六年(771)春贽18岁,登进士。大历七年(772),登博学宏词科,授华州郑县尉。大历十三年(778)(25岁),授渭南县主尉。建中元年(780)(27岁),任调京监察御史。建中三年(782)(29岁),入翰林。建中四年(783)三月(30岁),以祠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兴元元年(784)(31岁),转谏议大夫,仍充翰学。在任翰林学士,即参赞机要,起草诏书,甚得朝庭倚重,号称“内相”。贞元七年(791)八月(38岁),正拜兵部侍郎,罢翰学,权知贡举。贞元八年(792)四月(39岁),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贞元十年(794)(41岁),受裴延龄谮害,罢为太子宾客。贞元十一年(795)四月(42岁),又贬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805)正月,德宗病死,子顺宗立。三月,唐顺宗下诏征还,诏书未至,已卒于任所,时年五十二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宣”,后世尊称“陆宣公”。

  陆贽生长在一个动荡年代,一生经历了三朝皇帝,仕历26年,与愚而自用、忌刻寡恩的唐德宗皇帝相伴始终。经历了建中动乱,贞元苟安等政治、社会极为阴暗、唐王朝由兴转衰的时期。作为一名政治家,他忠心体国,励精图治,在翰林学士位上写了大量的制诰,奏草、中书奏议政论,为止乱息兵,为恤百姓,为当时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起到了很好的“救时”作用,其治国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君立国,以民为本。陆贽忠于唐王朝,基于当时的形势,进一步阐发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儒家思想,强调“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他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第二、主张“均节赋税”、“养人资国”以发展社会经济。第三、主张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第四、整顿吏治,反贪倡廉。为了奖惩分明,升降得当,在“考课”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核才取吏”的“三术”:“一曰拔擢以旌其异能;二曰黜罢以纠其失职;三曰序进以谨其守常。”这样使有才干的人得到重作,使庸碌无能与尸位素餐的人受到贬斥,保证吏治清明。他认为,“监临受贿,盈尺有利。”即在公务中接受“馈赠,哪怕只是一尺布,也是受贿的实质。宣公一生为人正直、善良、热情而又疾恶如仇,和为君为臣之道治国治家之艺思想,辉煌一时,彪炳千古,为后世封建君臣常置座右,是唐朝公认的继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后的贤相,著名的政治家、政论家和民本主义思想家。

  陆贽才能卓越,正直善良,识博善著,留下了许多传世著作,主要有:《唐陆宣公集二十四卷》、《陆宣公翰苑集》、《诗文别集》、《陆氏集验方》等。

  2009年6月,无锡市图书馆珍藏明嘉靖刻本《唐陆宣公集二十四卷》,经国务院批准,入选文化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陆贽卒后真墓葬重庆忠州翠屏山。在苏州,杭州,嘉兴,海宁,平湖等地有宣公祠、宣公墓、仰贤书院、宣公读书台、宣公桥、宣公路等遗迹。

  “陆宣公祠”系南宋古祠堂遗址建筑,由南宋右朝散大夫,抗金名将陆宲(bǎo),陆氏第五十二世孙,迁锡始祖,于宋朝绍兴五年(1135),遵照无锡人的传统,在当时惠山秀嶂街假字1219号(原惠山直街43号)所创建,距今已有890年历史。绍兴十八年(1149),病卒(61岁),按照生前遗命,墓葬于太湖之滨大浮山(今无锡中央外景基地“水浒城”,现738疗养院内),占地一亩七分。清光绪三年(1881),无锡陆氏后裔为陆宲墓立碑,碑文为:“宋防御使元珍陆公讳宲暨子演公墓”。

  绍兴三年(1133),陆宲对北宋灭亡和南宋“偏安”政局完全丧失信心,决定远离官场,徙迁无锡新安乡陶墅村过隐居生活,立无锡朝散支成为迁锡始祖。自南宋绍兴年间起,历元朝、明朝、清朝至民国800余年,陆氏后裔在无锡、江阴、宜兴、吴江、常州、浙江平湖等环太湖地区生息繁衍,枝盛叶茂,欣欣向荣。据《陆氏世谱》记载,1948年陆氏大统263支派,修辑入谱的125支派中有88支派根基在无锡,其中宲嫡派就有55支派。

  陆宣公祠原占地平田四分在天三图完粮(折壹亩四分玖厘五毫),坐西朝东,木栅栏大门,四开三进,有门楼四间,内厢楼两间,厅楼四间,侧楼二披神堂厅四间,祠丁用房一间,一直有许氏人家看护守祠,每年春秋二季陆氏后裔来祠堂祭祀。

  明末祠堂被毁。

  清康熙、嘉庆、光绪年间多次重建、复建和改建。

  日寇入侵无锡期间,惠山祠堂多半毁损,陆宣公祠虽免遭劫难,但也断垣瓦破,栋折榱倾,祭台器件散失,宣公画像满目凄凉。三十五年(1946)夏,陆氏后裔鸿山支第七十六世孙陆雨生、吴塘支陆小槎等见状不忍,捐巨资重修,翌年春竣工,接收汤恩伯将军书赠之“学为帝师”祠额,随即盛举惠麓祠堂群中。当时唯陆氏合族子孙千余人参加的春祭典礼。

  解放初期,祠产归公,祠堂大多改作他用或改建,陆宣公祠因为公安惠山派出所等部门进驻而得以保留,其建筑结构基本完好。上世纪七十年代,惠山直街拓宽路面,祠堂一进被拆除。

  1994年1月24日,“陆宣公祠”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陆宣公(陆贽)祠等10处祠堂,为惠山祠堂群核心保护祠堂。

  2009年2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出资对惠山古镇祠堂群实行规划建设修复。在修复中,无锡陆氏芙蓉山支七十六世陆宪正、鸿山支七十八世陆象骅、尧歌支七十九世陆发根、藕塘南陆巷支八十世陆瑞林、八十一世西漳支君锡派陆晋川、崇安寺前支陆胜泉等后裔,义不容辞,主动承担拯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为祠堂修复积极谏言,并设计提供《陆宣公祠文化布展设计方案》。经过三年时间修复,陆宣公祠终于2011年10月对社会开放。

  经修旧如旧修复后的陆宣公祠建筑别具一格:坐北朝南,中式石库门,花鸟脊饰,四开三进,25米进深,占地300平方。全祠院落狭小,但小而精巧,楼、房、堂、厅;厢、间、台、池;花卉、名木、假山;天井、水池、石桥布局得体,融为一体,特别是戏台下临水池,汇集惠麓泉水和四周屋檐雨水与泉水相融,鱼儿在池内畅游,石梁飞架幽深水院,形成池上玲珑戏台唱曲,舒适和谐,呈现冬暖夏凉,别致而风雅的江南古典庭院特色。

  在文化建设上,其内涵丰富,史料珍贵的祠堂、家谱、人文历史图片资料,脉络清晰的支派世系图表,制作精细的高仿真名人字画和宗亲自己编辑、录制的《陆氏文献集》、陆宣公祠DVD电视影像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陆姓起源,先祖生息、繁衍、迁徙踪迹,以及陆氏名贤才华功绩,品格风范,突现了中国特有祠堂文化遗产中陆氏家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陆宣公祠在惠山祠堂群中是祠堂文化气息最浓厚的。

  一进:高3.12米,宽2米中式石库祠门,“陆宣公祠”砖刻祠额由裔孙陆修伯书,取代原木栅栏祠门和“陆宣公祠”竖头匝匾。西侧外墙新刻制的《陆宣公祠》简介。1994年1月24日,原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陆宣公祠》为市级文保单位说明石碑,已作为历史文物珍藏《祠堂博物馆》。

  进祠门,小清砖铺置了大庭院。东墙为陆贽名言,陆游书“吾上不负天子 下不负吾所学 不恤其他”石刻。表示陆贽秉性贞刚,自诩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罪恶的性格。西墙南侧相嵌“陆宣公简介”、“陆贽年表”石碑。北侧为陆氏宗亲题名的“陆氏艺文苑”南庭院。

  二进:为2米55高,18扇雕花落地木窗的二层硬山顶建筑享堂,木窗上方悬挂清乾隆皇帝御赐“内相经论”横匾,二侧相衬清兰齐公陆子鑨“闭户默观天地 藏书静教子孙”抱柱楹联。堂厅置明清红木款式供台、八仙台和全套座椅,中堂屏风木刻为陆贽知人善用人材观的名语“夫君上之权 特异臣下者 唯不自用 乃能用人”。屏风上方悬挂1947年陆宣公祠修复竣工春祭庆典时汤恩伯将军书赠“学为帝师”祠额,这语出自宋代苏轼对陆贽的赞语——“才本王佐,学为帝师”。两侧为清代无锡人恩科进士、翰林庶吉士、知县、县知事陆士奎书“内圣外王绎奏议宏编集孔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长同符谟诰 敬宗尊祖溯庙廷从祀得公后象山君实稼书桴接武无忝高曾”和清代理学家陆陇其书“世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抱柱联。

  堂厅东西墙挂有16位陆氏历代名贤祖像附像赞银杏木浮雕,他们分别是:汉代,五世陆贾(ɡǔ)、六世陆烈;三国,二十二世陆逊;隋朝,三十二世陆知命;唐代,三十五世陆元方、三十六世陆象先、四十一世陆龟蒙;宋代,五十一世陆九渊、五十二世陆宲、五十三世陆游、五十四世陆秀夫;元代,五十四世陆坚(黄公望);明未清初、七十二世陆世仪、七十四世陆陇其,清代,七十七世陆士奎;现代,八十世陆定一。西侧为旧时祠丁用房。

  东西回笼墙镶嵌石刻“陆宣公祠展序”和录自“唐陆宣公祠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制诰。

  享堂二楼,前厅布置陆贽书房,一套明清款式红木书桌、书柜,再现当宣公伏案疾书奏议场境。前厅上方悬挂清乾隆御笔《世代忠良》横匾,两侧立柱配晚清秀才,乡野诗人陆映山书“唐代两朝贤宰相 孔孟一脉大儒家”抱柱联。后厅为20平方小戏台,台面朝北,居高临下俯视祖堂全貌。戏台前沿挑出楼面,在水天井上方形成空中楼阁。

  水池两侧设有1米3宽斜披扶栏通道,与水池中央雕花石桥合理相配。水池东墙保用留有三块祠产捐赠记载旧碑。西墙设有清水砖花窗,窗外即为“陆氏艺文苑”北庭院,院北墙相嵌黄公望合璧春山居图石刻,院内植有名贵长青树木。水池上设三门直通祖堂,门头分别有“远源流长”、“偕日”和“待月”阳文砖刻。中间门头两侧配制棱形花窗,增添了水池环境的美观。

  享堂上下墙面和玻璃长柜展示陆氏名人高仿真字画,有黄公望(陆坚)精美作品:“快雪时晴图”、“九珠峰翠图”、“丹崖玉树图”、“剡溪访戴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和被誉称天下第一神品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合璧长卷;宋代传世书迹陆柬之“文赋”、陆游“自书诗”书法长卷;被称为中国“墨王”、晋代陆机书法“平复帖”;作戏台屏风画的明代陆治“花鸟”图,其真迹珍藏于北京、台北、杭州、南京、云南博物馆。

  三进:祖堂,厅高达8米6,配有14扇3米高雕花落地门窗,进门即可仰望主神龛主祀陆贽全身木刻像,裔孙陆修伯书“仰贤堂”横匾和古雅灯笼悬挂高梁,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主神龛两侧各有二个副神龛,分列配祀:春秋陆氏始祖一世陆通,汉朝开国功臣、吴郡陆氏宗族文化思想奠基人五世陆贾和迁吴郡始祖六世陆烈,南朝迁锡始祖五十二世陆宲牌位。龛前设有祭台、祀器等物品。

  堂厅东西墙和回笼东、西墙分别镶嵌“无盐君见齐宣王”、“陆通元侯公”像,“元侯公先世纪述”、“陆氏宣公支系表”和清高宗乾隆“宣公论”,宋苏轼“进呈奏议劄子”石刻。

  堂厅东西门头保留有原祠堂镶嵌“峦影”、“波光”砖刻。

  祖堂西厢东墙面布置有“陆氏宣公世系图”(111支派)、“陆氏世谱直下宗支图”(125支派)展示板,这是联宗续谱,追踪溯源,寻根问祖的指示图。西墙设有戊子版《陆氏世谱》六十世先祖牌位147尊。

  祖堂内高耸主柱配有抱柱联二对,由北向南分别为:“一代宰相奏议经纶千载 十年别驾验方医治万民”,由陆氏裔孙“陆人”书撰;“仁义百篇唐孟子 排奸劲节凛秋霜 人生一死终难免 落在忠州骨也香”,为明代文学家姚夔所撰,这是对宣公一生才华学问,气节品德,以及忠良结局的真实写照。

  陆宣公祠自对外开放以来,其古典建筑工程和祠堂文化工程两大看点得到专家的好评,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据不完整统计,四年来,无锡陆氏宗亲会先后接待来陆宣公祠参观、瞻仰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台湾、浙江温州、乐清、嘉兴,东北哈尔滨、吉林、大连,山东、海南、安徽合肥,江苏盐城、新沂、宿迁、南通、扬州、苏州、常熟、常州、武进和无锡等地游客及日本友人已逾千人,其中还专门为一支小学生参观团队作专题讲解。

  通过对参观陆宣公祠游客的接待、义务讲解和陆宣公祠宣传资料的发放,无锡及周边有百余支派宗亲找到了“家”,寻到了根,让更多人知晓了祠堂文化是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中的魄宝,了解了陆氏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陆氏先祖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增进了后人对先贤的赞誉、敬重和怀念,增强了族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凝聚力,奋发进取性和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承陆氏文化意识。

  无锡陆氏宗亲会将固守这一阵地,为陆宣公祠成为海内外陆氏后裔祭祖追思、祭拜唐代宰相陆贽、陆氏列祖列宗,进行寻根问祖、追踪溯源的主要基地,充分发挥“仰贤堂”传承教育,联宗编谱作用,并使之成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风尚的重要场所。

  2014年4月15日,无锡陆氏宗亲会以惠山古镇绣璋街15号“陆宣公祠”“仰贤堂”为集结号,以“共商联宗续谱,传承兴族,弘扬陆氏文化,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成功召开了无锡陆氏宗亲会第一次宗亲代表大会,联络了来自北京、重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近百支派200余名陆氏宗亲代表参加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这是自1948年惠山“陆宣公祠”修复春祭庆典千人大聚会来,无锡陆氏宗亲66年的首次大团圆,这将进一步推进无锡宗亲组织的、文化建设,团结族人,共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惠山祠堂群申遗作出贡献,其意义将在陆姓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