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安刘氏宗祠—“先贤刘屏山祠

人气:891

  新安刘氏宗祠—“先贤刘屏山祠”在古镇新安街东,是古毗陵东门外第一名祠。清道光《武进阳湖合志》载:“刘屏山祠,宋祥兴间(屏山)公七世孙遁斋完自闽迁常,居新安里,始建公祠”。刘屏山祠初创当在元初,距今亦七百余年矣。

  新安,是刘氏族人聚居之地。宋祥兴元年(1275年),原浙江都统、抗元将领刘完为避兵祸,携家“过晋陵芳芳山下,观其地襟山水、沃野数里,有旷地可辟,即定在焉。”此后繁衍生息,遂成城东大族。古称“(毗陵)城东大族,南刘北顾”。南东者,新安刘氏,北顾者,舜山顾氏。至今新安集镇居民有3000多人皆刘姓。

  新安刘氏是城东望族,不仅因为新安刘氏族人众多,更因为新安刘氏先祖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和贡献之重大,且在在《史记》、《汉书》、《宋史》、《续资治通览鉴》及其它史书中皆有明确记载。

  一、新安刘氏的远祖、始祖、始迁祖。

  新安刘氏的远祖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史记•楚元王世家》和汉书有详载。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刘交曾为《诗经》作传。文学史上称为《元王诗》(或称《楚王诗》)。刘交后四世即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著有《列女传》、《说苑》、《新序》、《楚辞•九叹》、《刘中桑集》、《洪苑五行传》、《别录》等。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刘向也因此被尊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之子刘歆是西汉古文经学的代表,著有《七略》、《刘歆率》,尤其是他整理的《左传》流传至今。所著《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著作。

  新安刘氏尊刘子翚(1067-1127)为始祖。刘子翚之父讳 ,宋钦宗时为资政殿学士。两河(河南、河北)宣抚使金兵大举南下时, 屡胜金兵。宣和五年(1123)六月, 在河北真定募“敢死战士”,时岳飞在相州任弓手,往投刘 ,受到赏识和重用,委为小队长,又提携为统管十三个小队的副队长,后逐步成为一位抗金名将。靖康元年(1126)至辽州募兵四万,收复五台,金人围汴京,钦宗欲和委 奉使金营被扣,“金人欲相之(以金国之相位诱降)”, 斥之曰“忠臣不事二主,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此予所以必死也“。即沐浴更衣,酌酒而缢”。史称宋朝第一忠臣。后宋高宗亲书“旌忠褒节”,追封太师,魏国公,谥忠显。其后一门节烈,或拒寇立功,或死馁明志,身系国家之重,办排城下之盟,节义昭然,彪炳千秋,分别谥忠定公、忠简公、忠肃公、忠烈公,世号“五忠刘氏”。

  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病翁,刘 之三子,早年任承务郎,通化兴化军,父殉节,子翚哀伤过度致疾,辞官归居福建武夷山五夫里,潜心治学十七年,讲学屏山下,学者称屏山先生,与朱熹之父朱松为道义交。据《宋史•儒林传》载:“初,熹父松且死,以熹托子翚”,子翚“尽抚孤之责,且以道德学问为朱文公师”。子翚于绍兴十七年十二月卒,朱熹为作《屏山公墓表》曰“盖先人(即熹父朱松)疾病时,尝顾语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春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视之,而惟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熹饮泣受言,不敢忘,既孤,则奉以告于三君子而禀学焉。时先生之兄侍郎公(即刘子羽)尤以收恤孤穷为己任,是故熹独得朝夕于先生之侧,而先生亦不鄙熹愚稚,所以教示期许,皆非常人之事。“终于造就了历史上一代理学大师。子翚逝世后,“理宗朝,赠太师,追封齐国公,谥文綪”。

  刘师勇讳巽孙、屏山先生六世孙,是宋末常州保卫战的主将。德佑元年(1275),元军占领常州,五月张世杰命平江水师枢密刘师勇复收常州,刘师勇称复吕城,随即在常州士绅姚訔、陈炤、包圭等内应下,大败元军,收复常州。并和姚、陈、包等誓守常州。元左丞相伯彦率元兵20万围常州,在外绝援兵,内绝粮草的困境中,死守孤城,自夏至冬,历时半年,十一月十六日城破,师勇裹创拒战,手杀敌哨骑百余骑,所向披糜,待突击重围,身边仅随八骑。在奔浙江途中,师勇愤元兵屠城之暴行,痛宋室岌岌之将亡,心力交瘁而卒。明初,常州中右厢建有“忠义祠”,与文天祥等共享祭祀,市内并另建有“刘将军庙”。

  刘完(1242-1304),号企斋。晚年号遁斋,屏山先生七世孙,师勇之姪。刘完自幼英爽不羁,膂力过人,十八岁时弃文习武。咸淳九年(1273)为游击策应大使夏贵之裨将,守鄂州,咸淳十年,元始祖忽必烈命丞相伯彦大举进犯南宋,围困汉阳,刘完率兵五千援汉口,夏贵被元军副帅阿术战败,刘完退守鄂州,元军先锋,南宋降将吕文焕欲招降,遭刘完痛斥。但主将程鹏飞一心要降,刘完率兵愤然离去,汉阳、鄂州相继失守。德佑元年,十二月,在朝野压力下,宰相贾似道被迫应战,集各路精兵七万会合于芜湖时,刘完已因功升到浙江都统元帅,率部由合肥赴芜湖。因贾似道一心求和而坐失战机,各路将帅又意见不一,丧失斗志,被元伯彦、阿术战败,贾似道败逃。刘完痛心于奸相误国,战将受制,预感大厦将倾,一木难支,遂解甲归隐于松江华亭。祥兴元年(1278年),刘完携家属童仆等八人,离开华亭,隐于芳茂山下,垦田七十八亩,力耕自给,在此繁衍生息,后人尊刘完为始迁祖。

  二、“先贤刘屏山祠”的形制、规模

  刘完即卜居新安,占籍晋陵为民,“经营稍定,即构家庙以安祖先”,即初创祠堂,尊屏山公子翚为始祖,名“先贤刘屏山祠”。明初渐成规模。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府县具文奏请“刘子翚以道德学问为朱文公师,继往开来,有功于圣门甚大……,朱熹得传道统之正,实由子翚启发之力”。朱熹在宋已进于从祀之列,门弟得沐殊恩,为师落落于后,非惟圣朝之典有阙,抑恐朱熹之心未安也。奏请列为专祠。朝廷“准其所奏,转行该府县将旧祠修葺,每岁备办祭物,就遣本府堂上官致祭”。清嘉庆八年(1803年)由阳湖县申文呈请“刘屏山祠”为特祠:屏山系“忠臣之子,大贤之师,学行昭垂于青史,道德佑启夫紫阳”,继往开来,万世学者所共宗仰也、定崇祀典……。“经清朝廷学部院和督部堂批准为“特祠”,“着府县春秋致祭”,并在府库“节约银中,拨给祭银,于阳湖县刘子翚祠额设祀生一名,并列入《钦定学政全书》,永昭世宇”。同年,按特祠埝桥,扩建祠堂,光绪九年重建三廗大殿。

  “先贤刘屏山祠”祠内占地一亩四分九厘,五间三进,正房十五间,两侧厢房若干,尤其三进大殿,依特祠埝桥,建成象文庙大成殿那样制式,飞檐斗角,脊高四尺余,脊中央二龙戏珠,龙身高六尺许,四面钱角又有四龙,龙口含珠,首尾翘天,殿内高三丈余,殿柱可合抱,椽粗如杆条,屋瓦密如直立。由殿前广场步金山石台阶而上,石阶垂直高度五尺余,规模之宏大赫弈,祠宇之壮丽崔巍,为苏南宗祠中所罕见。远近皆称“大祠堂”。

  祠堂门首书“先贤刘屏山祠”,二廗由清著名学者李兆洛手书“佩三堂”匾额。同治年间又由书法家刘国柱手书“紫阳师范”巨匾,三廗匾曰“名贤世泽”。祠院中古柏、银杏、梧桐点缀,清丽幽奇、祠前有砖铺广场,广场南有一高土墩名“星墩”,墩上栽有柏树,柏树上悬一大铁钟,钟声远播数里。

  每当刘氏宗祠春秋祭祀时,常州知府和阳湖知县或亲临、或委员致祭。主祀刘子翚,附祀刘师勇及刘完。

  附录清同治年间常州知府致祭时《祝文》一篇。

  祝文

  同治 年岁次二八月卯酉朔越 曰戊

  特授江苏常州知府 谨以刚鬣柔毛清酌庶羞之仪致祭于宋先贤兴化军别驾赠太师谥文靖刘屏山先生之神曰:

  维公学问 远绍文庄 维公道德 佑启紫阳

  著书垂训 圣教孔彰 可仕则行 可止则藏

  潭溪吟咏 性理流芳 师模奕世 俎豆辉煌

  兹当春秋仲 特陈菜醴

  附平江水师枢密讳师勇巽孙公,暨迁常始祖浙江都统制讳完遁公配祀尚飨

  三、“佩三堂”堂号的由来

  新安刘氏宗祠堂名“佩三堂”。据朱熹《屏山公墓表》记:“一日,熹问先生平昔入道次序,先生欣然告之曰:吾于《易》得入道之门焉,所谓‘不远复’者,则吾之三字符也,俾佩之终生。”朱熹遂终生铭记“不远复”三字符,“佩服周旋,罔敢失坠”,新安刘氏也以“不远复”三字教育和警示后裔,谨言慎行,以德立人,积德齐家,遂名堂号曰“佩三堂”,后新安迁蓉湖柳荡后裔名其分祠堂曰“守三堂”,即此意同也。(附朱熹予书“不远复”三字匾)

  四、“刘屏山祠”的沧海桑田。

  刘屏山祠草建于元代初年,明代形成规模,弘治年列为专祠,清嘉庆 年批准为特祠,同年按特祠规制扩建,光绪庚子(1900年)翻建三廗正殿,规模达到鼎盛期。“新安大祠堂”成为古镇新安的标志性建筑物。正因为其规模宏大,在近代战乱中劫难也多,它见证的历史事件也多。

  民国十五年(1926年)齐卢混战(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间的战争)时,卢永祥军一部曾驻祠内,民国廿六年(1937年),新安大宗祠遭敌(日寇)侵凌,享堂、龙腰及四周飞薨均毁坏,百般困难中,族集款修葺。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扫荡时,日酋箕浦大队五百余人驻屏山祠,同年四月十八日,日军150余人驻刘氏宗祠镇压新安的抗日群众武装—新安大刀会,拷大刀队队员和无辜百姓一昼夜,重伤致残十余人,轻伤百余人。民国期间形形式式的地方武装如商团、游巡队、自卫队、常备班导皆驻过刘氏宗祠,在祠前广场操练。

  刘氏宗祠是新安小学的发祥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安刘氏族人在屏山祠创办了丰北乡第一所“洋学堂”—新安初导小学堂。民国十年为纪念屏山先生,遂更校名为“屏山初级小学”。此即百年老校—新安小学的前身。民国卅五年,抗战胜利后,才迁校至西街迎龙庵。

  新安劉氏祠记

  往余知福建建宁府时遵奉提督军务巡抚福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金学曾题为表章先贤忠烈请乞圣明崇祠以光彝典以重风教事据福建布政司使呈奉臣宪牌续据运盐司添注知事前任兵科给事中林培奉委查得宋名相刘 一门节烈五世忠贞厥子子翚以道学为朱熹师若子羽若颌若珙或拒寇立功或死馁明志力排城下之盟身系国家之重均足录也相应一体表章奉

  敕閟恤庙貌是实复按文靖公七世孙完元师公者以孤军抗敌於德佑间势不能支挈子富二等避乱隐

  於晋陵芳茂山下其行不愧前烈惜乎章疏之未及也旧治刘宗贤以武隽

  钦依昌平州守备北上过常郡诣新安里设奠展并於元师公墓所不胜唏嘘感激因乞余言以记其祠

  呜呼水源木本之思易地皆然宗贤君闽人也去吴二千馀里不以世远地暌来寻支派而矻矻焉镌

  石以记之便足流芳百禩与先贤忠烈并垂不轻矣又何必征余言以为券姑为之记云

  赐进士第出身中顺大夫前知建宁府湖广湖北道按察司按察使龚道立撰

  夭启元年岁次辛酉四月癸巳孟夏之吉

  宋文靖公刘屏山十四世孙焲宗贤十七世孙天武中明仝百拜立

  常州府儒学生员十八世孙日寿书

  一九五四年水灾,为抗洪保堤取土之需,刨平了祠前“星墩”,古树被砍了,在铁钟作为废铁处理了,祠内匾额等许多文物则不知去向,祠堂成为新安粮站储粮仓和粮烔管理所营业处和办公处。文革后期,为了新建一个新安粮库,缺乏木材和砖瓦,竟将大殿拆毁,1983年又将旧侧厢拆毁新建商业大厦,惜哉,痛哉,恨哉,赫赫数百年的江南名祠无复存焉。

  五、“刘屏山祠”仅存的文物。

  “新安刘氏祠记”碑,立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历明、清、民国至解放初,此碑均立在祠内,祠堂改建为粮库时,此碑嵌建于墙内。“文革”破“四旧”时,有心人用石灰将碑文抹平,隐于墙体内才得免于难,1983年拆建成商业大厦时,建筑工程队欲将此碑作基石浇压于墙基中。二十多年来,该地又先后属于乡工业公司和乡企业,此碑失踪,本世纪初,此碑在夏塾一村办厂院内险被毁,幸族人德仁、乾度发觉,保存于家中,2006年续修宗谱时,将此文物送至续谱办公室地院内保存。

  此碑高158厘米,宽69厘米26厘米,经389年碑文完整清晰,是不可多得的祠堂文物。

  碑照片及碑记扫描(见新安刊谱)

  2006年刘氏宗谱续修之际,族人曾倡议修复刘山祠,然由于原祠基现为商业中心,已拆建成商业大厦和华联超市及其它店辅等,鳞次栉比几乎不可能在原址重建,且原祠规模宏大,修旧如旧,则耗资巨大,修旧不如旧,则诽议定多,遂罢议。

上一篇: 陆宣公祠
下一篇: 儒里的张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