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华胄,泱泱张氏。张氏为我国影响最大最古老之三大姓氏李、王、张之一,总人口约八千五百万,占全国总人口6.79%,为世界最大同姓人群之一,有“天下无处不姓张”之说。河南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苏、锡、常为张姓聚居密集区。常州市区张姓人口位列第二。郡望多达26个,主要有:清河(河北)、范阳(河北涿州)、太原、京兆(陕西西安)、吴郡(苏州)等。主要堂号有百忍、孝友、二铭、书忍、草圣堂等。本宗郡望为吴郡,堂号为草圣。
本宗始祖张旭,字伯高,苏州吴县人,为常熟尉,官金吾长史,以草书名世,史称草圣,高风千古,遂为堂名。县治南水潭,相传为长史涤砚池也。宋,裔孙张标,仕于汴,建炎初扈驾南渡,家于杭州。越二世,有万十公者领平江路路判返常熟故里。本宗以万十公为第一世祖。六世忠公,字彦信,由虞而锡,卜居无锡县延祥乡花园里,为花园里始迁祖。十世春公于明中叶由花园里迁江阴东乡周庄亭子港,居张家桥之东岸,为亭子港始迁祖。十二世分为五房,瓜瓞绵延,子孙繁衍,散居城乡各地,蔚为大族。
明代嘉靖壬戌,张氏大宗祠创大通谱,天启癸亥续修,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三修,至同治十年辛未仍为合修。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因分支总多,路遥阻隔等多种因素,各地分修。亭子港张氏族贤审时度势,单独专修,遂不参与合修大通谱。万十公以上略,始迁祖春公以下五房分支则详之,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为二修,大小分支又百余,丁口达三千余,散处澄、虞、锡、武、宜各地。今为三修,距上届64年矣。
江阴乃澄江福地,延陵古邑,春申旧封,江南明珠,文明之城。明清时期,学政驻此,为江苏文化中心之一。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盛世修谱,高潮迭起。余与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先生经常参与江阴谱牒文化活动,互相学习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余并撰江阴谱序二十余篇。今亭子港张氏孝四房续修宗谱已在常州清砚谱社制作,由谱社陈经理转告请为之序。余翻阅旧谱序,得知其由来,钦佩草圣高风,欣然而允焉。
当今盛世,修谱成风,迭起高潮,民间续修,缺乏传承,良莠不齐。余观其优者,特点有三:第一,继承修谱优良传统,求实存真,不篡改历史,不攀附权贵,不张冠李戴,反映历史真实原貌。第二,创新发展,体现三大特色:(一)时代特色,男女平等,尊重自主权,保护隐私权,反映城乡一体化,聚族而居,有些已成为先进社区,家庭模式、生产生活方式均与旧时有巨大差别;(二)地方特色,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修谱形成三结合:血缘与地缘,亲情与乡情,村志与家谱三结合。使后人得知村落变迁,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与学校教育环境之变化;(三)宗族特色,一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多写好人好事,激励子孙奋发图强;二是多写生产、生活方式之变化,体现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之“古物”“旧物”上,随着时间推移,成为历史记忆;收集先进模范证书、委任状、学生得奖作品等等拍成照片收录谱中,光宗耀祖,激励后进。第三,雅俗共赏,把宗谱修成新时代的“平民史册”、“百科全书”,有可读性、趣味性、老少皆宜,真正成为有教化、资政、存世价值的史料宝库,与国史、方志三者共存,互为辉映,体现其三大支柱历史价值。兹谱玉成,可贺可喜。草此,愿与修谱同仁共勉耳。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岁次壬辰端午佳节
延陵后学八四老人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