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面包公祠

人气:286

  去年八月,我应邀去江阴文林镇,参加《包氏宗谱》发放大会。地点在文林中心小学,恰好是当年的“包氏宗祠”中。据包氏族人介绍,此祠占地近五亩,五开间四进,规模不小,远近闻名。整座建筑坐西朝东,面对“西河浜”,转流为“富杯河”。景色宜人,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貌。

  文林包氏,是包拯孙子包钦随宋高宗南渡,被赐居江阴西舜乡,后改文林里。历代包氏名宦较多,因而祠门中有旗杆石十块,石墩四块。头墙门额为“龙图世泽”,二墙为“忠孝传家”。进入正厅,高悬“怀本堂”巨额,两柱楹联为“丞相祠堂/文林世胄”。享堂中,还有一批匾额:“峻节秋霜”、“节励松筠”、“淑行贞操”、“垂裕后昆”、“彤管杨芳”等等。前后厅的楹联是:“有犯见丹心,御史千言如岳重/无私称铁面,阎罗一笑比河清”、“尽孝更尽忠,在世官封真学士/治人兼治鬼,归阴位置阎罗王”、“香花墩远溯源头,荣哉冠盖/文林地重新面貌,永允烝尝。”尤其正厅里的一块包拯家训,令人惊服:“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入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据《包氏宗谱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进士出身的吏部文选司主政祝廷华回江阴时路过文林,参观祠堂以后,被包公的精神所感动,随即写了一篇《谱序》:

  甲辰春,赴乡谒祖,墓道经文村,有包君迩宸者,余从祖姑丈也,品学粹然,为一乡望耳。……逡巡小桥,清流潺然,屈曲环抱,若别有天地者。比入祠,古林阴翳,蔚然深秀,令人神气疏爽。首列者孝肃公也,其次则鸿博仁甫公,余肃然起敬,曰:盛哉,包氏之明德远矣。既而循观四隅,昭穆序次,井然秩然。其间硕彦名儒,耀史册而光闾里者,指而胜屈,盖心向往者久之。逾时,包君复导入旁室,则图书罗列,纂辑方殷。……

  可见文林的包氏宗祠超乎一般,既环境幽美,又布局有序,还藏有图书,据说一直延续到建国后遂逐渐冷落,以后改建成学校。我沿着校内林荫道参观了一周,已不见祠堂痕迹。包氏后裔重修的《包氏宗谱》很完整,数量达七十册,装了一大木箱,收集了包氏源流、列祖列宗的神像和业绩,以及历代谱序、重大墓志铭、家训族规、世系沿袭,等等。

  包公的精神确实感人,记得建国初,我曾在合肥工作,去过他的故里香花墩。那时,城市还是土里土气,“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包公祠前,是一条狭长的小河,称为“包河”。据说,这是包公要求仁宗皇帝御赐的。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条小河?”包公答:“如果赐给田产、珍宝,子孙会游手好闲,贪图享受。赐给小河,则子孙可以种植捕捞,永世自食其力”。河很狭,长数十米,都是种植的荷花,包氏子孙以莲藕收入及捕捞鱼虾为生。

  包公祠并不大,至多一百多平方米,单门独院,旁无装饰。跨进大门,光线稍暗,上悬“包正芒寒”匾额,下面是一尊正襟危坐的包公塑像,身穿一袭素淡官服,眉宇间透出一股凛然正气。几副楹联体现了清正廉明的政绩。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随手抄了下来,保存了许多年。

  其一、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其二、理冤狱,关节不到,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二十多年前,我又到了合肥。包公祠已重新整修,扩大了建筑。“包河”十分整齐,两岸桃红柳绿,荷枝被露,游人接踵。过桥数十步,进入祠堂。殿宇轩昂,坐像也已重塑,令人更加敬畏。瞻仰者有男女老少,夹杂着不少外国人,无不流露出一片敬意。

  包公,名拯,字希仁,宋仁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枢密副使,龙图阁直学士等,赠礼部尚书。他以清廉、明断、敢于谏君、执法严峻著名,平冤狱、抑豪强,贵戚宦官无不畏惧。在京城中流行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都得留神办事。

  他在初任安徽天长县县令时,一条耕牛被人偷割舌头,牧主告到县衙。包拯叫他将牛宰掉,上街卖牛肉。随即张贴布告,禁止宰杀耕牛。第二天,有人告状,说某人私宰耕牛。包拯将公案一拍,说道:“你偷了牛舌,快快招来!”那人大惊失色,当场认罪。包拯运用了“引蛇出洞”的计谋,民间都说他料事如神,从此县里一片安静。百姓在闹市区建造了一所生祠,感恩万分。

  三年后,包拯被调到广东端州当知府。当地出产名砚,石质坚硬,温润细腻。朝廷规定每年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端砚,作为“贡品”。地方官员却几倍、几十倍的向砚工勒索,弄得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按规定进贡,不准任何人勒索,自己不取一方砚台。同时,他在宝月台创办“星岩书院”,积极培育人才;又在嵩台上建立“嵩台驿”,储粮防荒。见到江水浑浊,百姓饮用水困难,便发动大家挖井;百姓都称水井为“包公井”。三年任满,离别端州,当地父老制作了一方精细的砚台,送到轿前。包拯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但是,船行几十里,忽然狂风暴雨,船只倾斜。包拯问大家,有谁做了亏心事,赶快交代。随身书僮包兴拿出一方砚台,是代收的礼品。包拯立即将它投入江中。后来,这地方积沙成洲,取名为“砚洲”,流传至今。清乾隆时,举人黄元伯题了一首《砚洲怀古》诗。说道:

  一笑解行筐,沧波信于投。

  臣心真似火,天意忽成洲。

  沙月淡相映,秋江澄不流。

  当年杜万石,曾此泛仙舟。

  这“杜万石”,名杜懿,是包拯之后的贪官,搜刮了大量端砚,被百姓提了绰号,臭名昭著。

  包公正直无私,敢于谏君。庆历六年(1046),他任三司户部判官,掌管户税、上供、修造、酿造、衣粮等职。仁宗皇帝要修复上清宫。包拯立即呈上《不修上清宫疏》,说:“方今天下多事,调发任务繁重,而国库未丰,边鄙未宁,不应加重民众负担。”那时,户部还在督造开先殿,甚至要兴建看池楼、福圣院,监督动工的都是皇帝身边的官员。他同时上疏反对,而倡导改善交通水利设施,发展经济,提高百姓的生活。有一次,皇帝在朝廷上要给宠妃张氏的伯父加官进爵,包拯又极力反对,将唾沬溅到了皇帝的脸上。仁宗一面擦脸,一面接受意见,毫不责怪这位铁面无私的御史中丞。

  包拯的清廉名传千古,据说有人表示怀疑,去偷挖他的墓穴。墓地青草萋萋,别无翁仲之属,墓中只有一口棺木,连普通的牺葬品也没有。陪同我的合肥晚报领导,要我去看看祠堂东侧的“廉泉”。泉在六角亭中,并无多异,是一口古井。壁间的一篇《香花墩井亭记》倒是很具情趣。好在文字不长,我把它抄了下来:

  壬寅之夏,城市酷热,同人邀游于城南之香花墩。时,荷菱盛开,香风徐送。寻凉至此,信可乐也。即而周历回廊,见祠之东南甃以石。询诸包氏后裔,言为井,湮废久矣。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后汲饮,头忽痛,久湮如故。是说也,余窃窃疑之。夫井养不穷,闻其说矣,岂有养人而转以病人耶!爰命从人疏井汲泉,煮茗先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遍饮同人亦无异。因而,笑谓诸君曰:“当日太守饮之而头痛者,何哉?或尔时太守当头痛,适饮井泉,误归咎于井欤。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祠裔因余饮井泉,乞修井,并构亭其上。

  余商之丁君映垣,嘱董其役,越三月工竣。因为文,纪之井,述其原因,以告后人饮此泉者。

  作者:尤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