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氏宗祠

人气:561

  历史上,常州瞿氏宗祠有5处:木梳街大宗祠、石灰桥西宗祠、庙沿河城西宗祠、周线巷分祠、茭蒲巷分祠。现存一处,即城西宗祠。

  木梳街大宗祠

  大宗祠,又称南坛、南祠、西南大宗祠,位于怀南乡十九都二图,即今清潭路,属永红乡永红村,原址在今永红小学(原为朱家祠堂)西侧,坐北朝南,祠前原有上沟河,隔河为欧家田,祠基平田4.56亩。当年朱家祠堂与瞿大宗祠并立。解放后曾为光福乡政府所用,祠堂二进为光福乡大会堂。“文革”中废,今已不存。

  据《谱》载:“吾宗自五世祖芝逵公通籍,始建南祠。为城乡各分大宗祠。”芝逵公士达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丙辰科中进士,丙辰为公元1616年,该年始建大宗祠。

  崇祯十三年庚辰孟冬瞿士达撰《捐田宅广崇祠记》云:“侄学思将己遗产田十一亩,楼房十间,籍入宗祠。”此为首次扩建,雍正六年、乾隆六十年相继修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二世孙瞿溶撰《修南祠享堂记》云:“族叔瑞裕公造南祠正厅五楹成,其额曰`继述堂'。”“吾祖宗享堂历二百余年而鼎新于此。”瞿溶为进士,“继述堂”为其所题。瑞裕公为城西老四房一支十一世名纶,字瑞裕,万瞻公次子,主持修建过南祠正厅,呕心沥血,劳苦备尽,祠成因劳致疾,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四月初十日卒,享年62岁。袝主南祠。同时尽力南祠建造者还有城西老四房一支十二世名燕吉,字星期,祖荣长子,亦袝主南祠。

  清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太平军占领常州,大宗祠、西宗祠均荡为灰烬,至光绪二十年左右,由瞿记发经手重建头进5间。

  据《谱》卷九《宜保公传》:“大公堂有田百余亩,小公堂(西祠)有田百亩。大宗祠地址仍荒烟蔓草,……吾经手公堂三年,建造大宗祠前进五间,集款有丁捐者(以男丁人头计捐)、租项所余者(田租、房租之积余),有沈姓交来遗产所凑集者,其款不过二百余金。”按宜保名记发,全庆公长子,生于道光九年己丑八月十四日,卒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享寿74岁。大宗祠前进5间最后一次修建于光绪二十年左右,耗银200余两。故民国癸丑年(1913年)重修宗谱,《祠规》第一条即为:“自今岁修谱以后,西南两分族人,如有吞吃公堂租款,至南祠二进、三进不能陆续建造者,即为祖宗罪人,合族鸣官究治。”

  南祠二进,1932年由陈渡桥豆腐店主瞿五郎主持、瞿家村瞿仁根协助建成。“文革”后废。

  南祠祖先,“始祖本忠、本立公旧谱不详其支派……三世浩(按本忠次子之子名浩)居湖西大田夷(武进地名录无此地名),考其时在前明嘉[靖]隆[庆]之交。……就全族而论,有西与南之分,自宝三公视之则同一子孙也。”

  享堂所祀,中龛正中供奉远祖宝三公,宝三公两侧为城西城南前五世,老七房前四世,城西五世下之五一公、德元公;城南五世下之念塘公、君隆公、君翼公、明德公神主。此外一概袝主东西两龛,不得任意配享。享堂边东一间为崇报祠,致祭通族有德有功之祖;边西一间为节孝祠,致祭通族所有节妇。

  南祠春秋两祭,南西两族16岁以上男丁均应参祭。民国年间,凡男姓能端碗上桌者均可参加吃祠堂酒。

  大宗祠公产称大公堂,原有芝逵公田50亩、明公田10亩、德元公10亩、念塘公田11亩,君隆君翼公田83亩,合计164亩。后有学思公田11亩,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年)第六世廷辅因兄邦兴之变,率嗣侄将祖传田慨捐83亩,总计达258亩。

  南祠、西祠祭费均在大公堂支取。光绪年间,公堂田有被侵占者、盗卖者,原有258亩,仅剩百余亩。

  石灰桥西宗祠

  西宗祠,在西门外南沿河石灰桥下。又称斯馨公祠,以迁常始祖瞿兰之字命名。坐落怀南乡十九都二图,平田三分,划去八世董烈女牌坊坊基五厘。今南沿河有日辉里,即石灰里之雅化名。祠基遗址难觅。

  未详年代,就芝逵公城外别墅旧址建成,故又称芝逵公西祠。祀芝逵公,其子孙袝主。芝逵公卒于顺治己丑六年(1649年)三月初五日,原配王夫人卒于康熙丙辰十五年(1676年)十一月十一日,西祠始建应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

  雍正六年(1728年)重修,是年四月有《西祠勒石议单》云:“近因西南两祠倾圯,族中子孙正在设法修理,而书年能毅然作倡,鸠集工料,除公物及借贷外,独慨捐二十金,西祠中堂已焕然一新。门道一带现在择日兴工。南祠亦粗有安局,不可谓非有功于吾宗者也。但西祠湫隘,子孙日繁,春秋祭祀,席次添设,竟有坐在天井内者,拟于后堂空地起内屋三间,亦可为有志者读书之地。适书年以多病之躯,意在料理身后之事,因石塔祖坟之旁,尚空一穴,愿将后屋三间独任起造,门屋修理,公物尚有不敷,亦任完工,公估约费银陆拾余两,……佥以为书年既能以祠屋之不能造者独力建造,未完工者独任完工……”以修祠建屋换得祖坟自己的墓穴面积五分,立合同议单,勒石祠中,使“族中以后不能借此为辞,虽有力者亦不得援以为例,妄生觊觎如有擅萌此念,败坏祖宗坟墓者,合族必鸣官究治”云云。

  书年系老四房一支,八世,名大有,字书年,廷诏次孙,耀祖次子,武庠生。有南英者“迩年来修理西南两祠,南英秉公出力办理,”“将自己业田三分五厘对换石塔祖坟四分六厘四毫一丝七忽,作本人身后之计”。可见乾隆六十年又修建一次。南英,老四房一支第十一世,名缙,字南英,号杏庵。生于乾隆十五年庚午,卒于嘉庆十二年丁卯。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西祠正厅三楹,栋梁朽,墙垣膨裂,门屏窗牖,荡然无存。倘此时不修,万一倾覆,更难措手”。经十二世丽江公瞿溶(进士)经手修缮,“正厅一律完固,即前后两层[进]亦皆修葺如新”。正厅额曰“世德堂”。

  瞿溶,号丽江,老二房一支内长房十二世,曾主讲龙城书院。生于乾隆甲辰四十九年,卒于咸丰六年丙辰。

  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太平军占常州,祠堂被毁。

  庙沿河西宗祠

  庙沿河西宗祠,亦即芝逵公祠,堂名华鄂堂。从石灰桥移建此处者。坐落在至城乡庙沿河芝逵公旧宅遗址,祠基1亩7分4厘9毫,另刘继香田单三厘。

  咸丰十年石灰桥西祠被毁后,十三世立甫公与前族长毓滋公等议赎庙沿河芝逵公旧宅后进,暂妥宗祏(音石,指神主牌位),再三理值,不可得,讼之官,方准赎回。此后梅轩、印山、赓甫三公建造西祠,以此为基础。光绪戊戌重建,共建4进及东屋。建祠筹款,由立甫公“集捐于南分(即南祠、大宗祠)族人而不自引嫌,一视同仁”。在四川綦江任知县的十三世瞿朝宗字印山,“邮寄千金于赓甫公,嘱为凑集建祠之用”。又十三世瞿树铭字梅轩在沪经商数十年,捐巨款建祠有功,瞿氏宗谱卷三像赞特为重建西祠梅轩、印山、赓甫三公图象。梅轩印山系十三世宜列于先、赓甫为十四世,而印山官仅知县,赓甫为按察使,官位虽高仍列于后,可能在建祠捐款稍次于印山故。有人错误地认为西祠系瞿赓甫所建,甚至称为“赓甫专祠”,是由于未见到《瞿氏宗谱》误会所致。

  原石灰桥西祠,城西四大分子孙,必须老二房芝逵(士达)公以下子孙方能祔主,庙沿河城西瞿氏宗祠建成后,议定所有城西四大分(老大房士适公,老二房士达公,老四房士选公、老六房士遇公)各房子孙一概得以袝主,与石灰桥西祠迥然有别。

  第四进享堂,中间正中供远祖宝三公神主,左间为崇报龛,右间为节孝龛。

  两祠祭费原在大公堂(南祠)支取。丽江公经理西祠(石灰桥)时,续置祠田邹区乡70亩,以作城西老二房子孙敬寡恤士之用。庙沿河西祠建复所有祭费,仅恃前萧(今薛家镇)文川公支绝产40余亩,邹区余剩田40余亩。原有役田、墓田、科举田、修祠田共205亩,民国二年第六次修谱时共失田99亩,尚应有106亩,田契税契除刘继香让出祠基三厘七毫田单在族长树承处外,其余均由瞿稚彬保管。

  周线巷分祠

  谱称瞿氏二分宗祠,又名松岩公分祠,承启堂二分宗祠,即老二房内长房第七世松岩公祠。额曰“承启堂”。祠已废。

  祠址在至城乡中右厢周线巷内,坐南朝北,基地三分五厘二毫。祭田91.7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成,经手人为静山、绿野二公。

  始建二进,并置祠田20余亩,供春秋祭享及三里庵憬斋公墓祭扫。享堂供奉第七世松岩公及以下神位,春秋两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十世志盛字际唐元配江阴缪氏孺人,捐资独钜,翻造享堂三楹、内寝三楹以及门房厨房等,规模毕具。内寝供奉第七世松岩公元配刘孺人及其以下孺人神位。缪孺人守节抚孤,奉旨建坊旌表,内寝有匾额曰“清标彤管”,即为旌彰缪孺人。是时祭田共40亩有零。

  今考查松岩公为老二房一支内长房廷采次子第七世受禧,字燕吉,号松岩,郡增生,例赠文林郎,拣选知县。公性恬退,好义周急,四世同堂,耄耄优游,人称全福。娶刘氏,生子一,名大发。公生于崇祯七年甲戌十月二十五日,卒于康熙五十二年八月十九日。

  建祠始于静山、绿野公,得巨资于唐公元配缪孺人,并有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季春十二世孙鉴澄(字心谷)为之记。考其松岩(受禧)公以下世系为:大发传媚兹、保兹;媚兹传志靖、志泰、志英;志靖传栋、继照、培;培传宝成、鉴澄、锡畴;宝成传庭植、树;树传炽昌、长龄、增龄;长龄传世英、世庄、世荃。从世系看出,瞿世英所属非城西瞿氏宗祠,为松岩公分祠,早出五服之外,为瞿秋白之族叔,非堂叔。

  世英祖父树,鉴澄(心谷)长子,原名有莱,字颐寿,一字度香,号小谷。浙江会稽县丞,候补知县,“改省江西,以其间回常省墓,偕同族人清理南西两祠公产,收赎周线巷分祠基地,年余赴江西,奉委解京饷,过安徽宿州,殁于旅次。时在光绪八年十月初五日。有功于松岩公分祠。

  茭蒲巷分祠

  又名贞符公分祠,祠址茭蒲巷内中右厢,据谱载祠墓祭田有90亩。

  贞符公即老二房一支内四房第七世受祯公,廷譔(季俞公)次子,字贞符,邑廪生,候选知县,《谱》有传,称公文章是以名世,才智足以亢宗。生子二,长庆闳,嗣受禔,次庆莘。公生于顺治丁亥四月十九日丑时,卒于康熙庚寅九月十四日,葬丹阳县十四都四图甲上大华村。

  谱载瞿溶撰《贞符公祠堂记》云:

  “吾宗城西分,自五世祖芝逵公兄弟四人,分为四大支。芝逵公为老二房,贞符公之父曰季俞公,则芝逵公三子也,是为老二房之四房。季俞公生三子,贞符公为仲子。自公至溶凡六世。高祖学修公降年不永,曾祖蓼思公襁褓而孤,赖高祖母吴太孺人抚孤守节,智以全守。蓼思公生三子,长吾祖步斋公,次宝田、依甫两叔祖也。蓼思公、步斋公,笃学修行,相继举于乡,应礼部试,均濒得复失,屡困公车,家益中落,遂郁郁以终。吾父迫于境,亦老于诸生。绵绵书香,郁而不光,事百数十年之久,而溶始得成进士也。然溶性拙才迂,惕然以坠先人之遗泽是惧,不欲以身试宦海也。故由翰林改刑曹,历台谏。天子方有响用意,即决然乞养归田,盖亦欲以服官余年,为祖宗尽乃心耳,遂购杨氏屋址于郡城之中右厢,经之营之,捄之筑之,既茨而丹艧之。历一年,用大钱一千贯有奇,而贞符公祠乃落成。凡为屋十一楹,其前五楹,中一楹为庙门,额曰:瞿贞符公分祠。门左二楹,一为更衣所,一为执炊所也。门右二楹,一为子孙执事所居,一为庖阍辉翟之所止也。过中庭,则为世德堂,凡三楹,春秋享祀,祭毕彻俎,我子孙燕饮受福在此堂也。入寝门,则吾祖宗神明之所栖止也,是为享堂,堂亦三楹,置三龛,其中龛则贞符公以下三世位焉。其左龛则步斋公以下位焉,其右龛则宝田公、依甫公以下位焉。堂之左为夹室,木主藏焉;室之前左,衖达于前楹。门屏窗牖,无不整也。几席祭器,无不备也。井灶釜缶,无不具也。百世蒸尝,其在斯乎。吾尤望子若孙有以增其式廓也,是为记。”

  该记未具年月日,按丽江公世考,“丙申以母老乞养回籍,道光己酉举乡饮大宾”。丙申为道光十六年(1836),己酉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祠始建于道光十七年或十八年。

  瞿溶又有《贞符公祠田记》云:“祠非田不永,墓非田亦不永。吾既建贞符公祠堂矣,计所以久远者,爰置祠田八十亩,春秋之楶(音节,柱头斗拱)盛于是乎,出楹宇之修葺于是乎,在坟墓之祭扫于是乎,资阍翟之用于是乎。给而揆其赢馀,明其章程;一曰优贤之式,所以旌孝秀也;二曰敬寡之式,所以彰节义也;三曰賙赙之式,所以救死丧也;四曰就塾之式,所以助束修也。四者时举以率厥常,谨而行之,无贰乃心。则登进者有以劝,无告者有以养,致哀者有以安,幼学者有以教。享祀不忒,布施优裕,松桷维新,封窆咸饬,述遂不废,唯田是赖。然自古在昔,昔日先民,设为义庄。辅以义子,优优大哉,泽流无穷。余小有所就,非所安也。后有子孙,鉴余志之未逮,光大以成之。俾贫寡老幼,各得其所。溯乎木支,衍于一族,不亦祎乎。综余业所已就,志所未就者,并记之。其祠田细号附载于谱。昭世守焉。”

  贞符公分祠为十二世瞿溶主持修建。

  瞿溶原名绳武,字仁甫,一字丽江,号瞿坞老农。巽行长子。顺天府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进士,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协理京畿道监察御史,吏部给事中、吏部掌印给事中,道光八年戊子科云南主考官,道光十三年癸巳、十五年乙未两科会试监察御史。十六年丙申以母老乞养回籍,因失察银库官被部议革职。奉特恩赏给七品小京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举乡饮大宾。屡主尊经及龙城书院讲席。娶高氏,诰封安人,晋封恭人,侧室梁氏。公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五月十五日,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七月二十四日,葬宜兴九子冈。

  作者:朱炳国 吴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