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感觉

人气:295

  自从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长篇小说《根》风靡全球后,寻根遂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作为第二代华人移民,他虽然不像他的父辈那样能说一口流利而纯正的华语,但黑头发黑眼晴黄皮肤,总使这位在大西洋彼岸长大的科学家心底深藏着一个寻根的情结。

  一九九七年,当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时,就通过媒体向世人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国江苏太仓。从地图上看,太仓只是西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小黑点,南邻上海、西接苏州的一个江南小镇。朱棣文自幼从父亲和姑妈那里得到的关于太仓的印象,除了地理性与历史性的概念之外,更兼一份因距离遥远而产生的神秘和因父辈的念叨而产生的亲切。

  一九九八年八月,朱棣文应邀到上海,这是他第三次踏上父辈的土地。前两次都行色匆匆,无暇逗留。这一次朱棣文要到坐落于嘉定的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嘉定与太仓相距只有十八公里,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在美国时,朱棣文就有到太仓寻根访祖以偿夙愿的打算。时间安排在八月二十三日即星期天的上午至下午二时。三时半朱棣文还要赶到上海交大,只有短短的五个小时。

  上午九时,汽车进入太仓境内,车窗外的景色与嘉定并无多大区别,但原本满脸笑容的朱棣文的眼神却募然凝重起来。那秋日艳阳下的绿野似乎沁出了一股乡土的甘甜气息,令他微醉微醺。他全神贯注,似乎极力在与想像中的祖居地印证着。

  车子很快进入太仓市区,来到娄东宾馆。娄东宾馆是一座具有江南古典式园林风格的建筑,假山、小亭、绿树、鲜花。朱棣文禁不住问:“这儿是什么地方?”当他得知这是太仓市政府的第一招待所后,感慨地说:“与我原来的想像不同。”也许他心目中的太仓还是他父辈三四十年代的旧时印象吧。

  朱棣文在听了太仓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简单介绍后,就驱车去他父亲居住过的新东街。新东街是太仓老城区中一条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街东西两头各有一座元代的三孔石拱桥。这地方早年叫南牌楼,石牌楼镌刻有“两世鼎甲,四代及第”字样,因为仅住在这里的王氏一门就出过两位宰相,多位大官。享誉清代三百多年的娄东画派也诞生在这里。大画家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的王家祠堂,以及王阁老的太师第门楼等都在这条老街上。

  朱棣文的祖辈是太仓的大户人家,家境殷实,读书之风代代相传。老宅有好几进,大门临街,后面濒河,虽年久失修,已经残破,但是早年烈火烹油式的兴盛还依稀可辨。朱棣文虽然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他父亲朱汝瑾、姑妈朱汝华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这儿度过的。朱氏兄妹从四十年代去美国留学后,就再没有回来过。据说也是国际著名科学家的朱汝瑾晚年时常忆起家乡太仓的种种往事,这给朱棣文以极深的印象。

  可惜的是,新东街在去年下半年老城区改造时已全部折掉了,朱家老宅也未能幸免。如今这儿成了一条新兴的正待开业的商业街。

  当朱棣文来到他的祖宅旧址时,出现在视野里的是一幢刚竣工不久的新建筑。他默不作声地看着,似乎在问:“难道这就是我的根?”记者们请他谈谈感想。朱棣文有些尴尬地笑笑,用英语说了句:“太糟糕了!”看来他多少有些失望。

  太仓市侨联主席曹浩送给了朱棣文几张过去拍摄的朱家老宅的照片,朱棣文看后似乎略感安慰。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太仓人,对家乡的感情较深。在老城区改造之前,特地陪同电视台的摄像人员把新东街以及老城区的老房子都拍了拍。当朱棣文听说有他祖居老宅的录像时,很欣慰地说:“太好了!我想带回去给父亲看看,我弟弟也想看看祖居的模样。”他觉得遗憾的是父亲八十岁了,身体又不好,不可能再远渡重洋回故乡来看了。这录像带可一慰父亲的思乡之情,父亲一定会高兴。

  电视台的一位记者问他:“到了祖居地,有没有寻到根的感觉?”他很爽快地回答:“有啊,站在这儿就有这种寻到根的感觉。”

  车行驶过太仓高级中学、太仓师范那片教育区时,朱棣文为太仓洁净的马路、漂亮的建筑和赏心悦目的绿化而吃惊。当他知道太仓高级中学是国家级示范中学时,不无幽默地说:“我原来一直闹不清我父母怎么能把子女教育得这么好,原来太仓有这样好的教育传统。”

  太仓也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故乡。吴健雄与朱棣文的姑妈、全美化学家协会会长朱汝华是亲如姐妹的同乡好友。朱棣文从小就敬仰吴博士。他专程前往浏河明德学校吴健雄的墓园,恭恭敬敬地在墓前献了一束鲜花,伫立默哀,神情虔诚而庄重。

  当记者问他太仓出了吴健雄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物理大家之后,又有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将的科学家,是否是一种巧合?朱棣文笑着说:“不是巧合,太仓是一片出产科学家、培育科学家的土地!”

  朱棣文为吴健雄的母校明德中学题词,他写道:“今天我很荣幸能来到吴博士父亲创立的明德学校,并且拜谒了她的墓园。”朱棣文不但签上了他的英文名字,还特意用中文也签了“朱棣文”三字。

  对于吴健雄生前的律师徐华民先生倡议兴建吴健雄大学一事,朱棣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向媒体明确表示:“如果吴健雄大学成立,届时我必回来,这是我的承诺。”他还表示:只要吴健雄大学成立,我会来上课,尽一份力。

  朱棣文回太仓,只能停留短短的五个小时,但太仓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已通知了他在太仓、南京、上海等地的绝大部分亲戚。朱棣文做梦也没想到,这次竟能在太仓见到了他的姑妈、叔叔、婶婶、堂弟、表弟、表妹等一大帮子从未见过面的朱家长辈与同辈。朱棣文很开心,大有不虚此行之感。

  朱棣文的一双眼晴最为主动,长长的睫毛,童真而清澈的眼神,说话专注,久久不眨一下眼睛。朱家的人眼睛都似乎长得一个样。朱棣文认为他的小叔叔朱汝玮与他父亲长得最像。

  中午吃饭,朱棣文觉得太仓的特产回鱼、刀鱼,以及芋艿、毛豆等都很合口味。他说:“对中国菜非常非常喜欢。”据他堂弟介绍,朱棣文最拿手、做得最漂亮的是两件事:一是做实验,二是做中国菜。朱棣文说,因为他父亲几乎不碰西餐,他母亲就一直做中餐。在母亲的熏陶下,他也学会了做中国菜。有了这一手绝活后,他还常常下厨房烧一桌中国菜宴请朋友呢。

  五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寻根太仓的朱棣文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当然,朱棣文对于太仓的感情与他父亲并不完全一样,他的父亲是一种怀恋、忆念的故乡之情,而朱棣文则纯粹是把太仓视为他的根来看待的。只要世界上存在太仓这片土地,无论太仓怎样变化,他都不会失去这个根。朱棣文说找到了一种根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一时说不清楚。

  作者:凌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