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新家谱的几点认识

人气:317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二十年来,在全国各地民间自发掀起了一股编纂家谱的热潮。作为收藏中国家谱数量最多的上海图书馆,近几年开始注意收集新编修的家谱为。据统计,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新修家谱已达140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由有关家谱编修部门或个人主动捐献给上海图书馆作馆藏并提供广大读者阅览使用的。世界吴氏宗亲会就在吴氏发源地无锡梅里泰伯庙成立了《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纂委员会,准备编修一部涵盖全世界吴姓的大统谱。为支持这项浩大的民间文化工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吴姓家族,“九九归一”,积极将本地区、本房、本支新修家谱提供给《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纂委员会,共计300多部,还有200多种吴氏世系资料,均是近二十年来新编修的。2000年11月底,笔者有幸赴福建晋江市图书馆参观当地的家谱展览,共计展出家谱近500种,其中90%以上是近二十年来新修的家谱。1997年台湾出版了《台湾区族谱目录》,共计编录家谱10600余种,其中很多是最近五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台湾人民新修的家谱为。以台湾大姓林姓为例,《台湾区族谱目录》共计收录林氏家谱767种,明确标明印刷出版年代的为371种,其中明代印刷出版的2种,清代9种,民国时期(1912-1949)48种,1950年以后印刷出版的312种,而近二十年来编修印刷出版的就有151种,占了40%以上。台湾其他姓氏情况也大致如此。由上述可知,近二十年来在海内外民间确实掀起了一股编纂中国家谱的热潮。

  在20世纪末出现编修新谱的热潮不是偶然的。

  首先,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左”的影响逐步清除的结果。家谱烛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厦。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司马迁的不朽名著《史记》,就从当时他所能见以的谱牒中获取了许多宝贵资料。司马迁之后,历代著名史学家都十分重视家谱。20世纪初,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家谱“实可谓史界瑰福”,搜集家谱开展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但是长期以来,家谱却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被人们视为封建糟粕而不屑一顾。在土改、大跃进、“文革”等历次运动中,大量保存在民间的家谱被扫地出门,被废品站收购送到造纸厂化作纸浆。即使保存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里的家谱为,也是被堆放在库房角落里,听其霉烂、虫蛀、尘封。在学术研究领域,家谱也是很少有人问津,遭到冷落的待遇,更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春风吹进学术研究领域,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的家谱重新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80年代即成立了全国性的家谱研究会,在大陆也曾多次召开家谱研讨会,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谱牒研究文章,人们开始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家谱的功能和价值。随着学术研究领域逐步清除在家谱研究上“左”的影响,在民间也开始重视并重新认识家谱的价值。与此同时,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了新家谱的编修工作。

  其次,“盛世修史”、“盛世修志”的影响。撰正史、编方志和修家谱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早在1972年9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专门成立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从事中华民国史资料的汇编和中华民国史的撰写工作,各分卷《中华民国史》已陆续出版。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加强了地方史的研究,成果累累。最近,党中央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重新开始清史的编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也掀起了“盛世修志”的热潮。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各省市以及各地县甚至部分的乡镇,都成立了专门的修志机构。到20世纪末,全国新编的省市县志和各种专业志多达6千余种,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新志书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肯定。在中国历史上,正史、方志和家谱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史反映的是整人国家的历史,方志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家谱所反映的则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方志揭示的是一个片,家谱记述的是一条线,在编写的内容、体例和方法上,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如《史记》、《汉书》等正史,均大量吸收当时的家谱内容,《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而家谱在编修过程中,一般都吸收正史、方志中涉及本家族的人物资料成为家谱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出现盛世修史、盛世修志的局面,往往伴随而来是编修家谱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掀起的修史、修志热潮,直接推动了新修家谱煤作的开展,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的出现了村村姓姓修家谱的局面。翻阅近二十年来新修的家谱,有不少定名为《*氏族史》、《*族志》、《*氏志》等,实际上从内容到体例都是史志谱合一的产物。

  第三,海内外炎黄子孙民间交流的促进。二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和文化各项建设大业日新月异,海外炎黄子孙远悦近来,交流频繁,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各项主张,得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热烈响应。1987年台湾当局放宽了台湾人民对大陆访问的限制,海峡两岸的各种交流活动获得空前发展。2200万台湾人民的根脉和文化与大陆有着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遭到人为的隔离,台湾同胞一方面掀起了新修家谱的高潮,追述、接连他们在大陆的根脉,另一方面纷纷访问大陆寻根问祖,以寄托自己心向大陆、希望早日实现统一的心愿。台湾同胞修谱和寻根的行动丰富并加强了海峡两岸各方面的交流,直接促进了福建、广东、浙江等地修谱工作的开展。近二十年来,大陆民间很多修谱工作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同胞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他们或者予以经费资助,或者提供材料,抑或是介绍线索,更有不少家谱际是海峡两岸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员促膝交流、共同编修的结果。由于台湾居民大多是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因此,近二十年来福建新修的家谱其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前取,这与台湾福建两地同一姓氏、宗族居民的密切文化交往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20世纪末在民间出现的编修新谱这个文化现象如何认识?是耶?非耶?显然,我们不能从表面上、形式上来加以简单评价,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这个新出现的颇为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

  应该指出:在编修新家谱的这个热潮中,确实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有少数家谱编纂者借编修家谱的名义,强迫本族每户家庭上交一定数额的经费,从而达到自己敛财的目的;也有少数地区的家村,编修新谱助长了封建的宗族势力,乃至与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相抗衡,阻碍了家村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凡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但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这股编修家谱的大潮,就总体来说,其主流还是应该肯定的。

  第一,通过编修新家谱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撰正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世界历史上几大文明发源地,唯有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屹立在亚洲的东方,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成员,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撰史、编志、修谱这一优良文化传统不无关系。鲁迅先生在《礼》一文中曾很中肯地指出:“中国的国家以家族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在过去的宗法社会,还是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家庭始终是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只有家庭和睦、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坚实的基础。如果说,过去在封建思想指导下编修的家谱巩固当时的社会基础起到一定作用的话,那末今天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编修新谱的活动,不只是能达到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参加编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予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正如冰心老人1986年6月7日为家乡《横岭谢氏族谱》作序指出:“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和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实践证明,很多地方通过编修新家谱的活动,确实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

  第二,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有助于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有着共同的血脉和文化渊源,近二十年来,海峡两岸出现修谱高潮活动,是两岸居民扩大文化交流的结果。联系着海峡两岸修谱活动不断扩展、寻根问祖活动不断,进一步促进和丰富了大陆与台湾的各种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和理解,增强了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向心力。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五十年来大陆与台湾受到人为的隔离,但是台湾人民心向祖国,希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日益增强的修谱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员共同组成家谱编纂委员会,共同制订家谱编撰条例,共同搜集家谱资料,直到最后共同出版发行家谱,整个编修家谱的过程,也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对炎黄血脉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过程,它直接促进和丰富了海峡两岸各方面的交流,对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必能起到促进作用。正如《饶氏宗谱》谱序所指出:“宗谱从政治上说,是台、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华裔回祖国在大陆寻根问祖的依据,是他们在血缘上与祖国亲人一脉相承的信物。因此,宗谱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村料。它对促进两岸统一,促进海内外炎黄子孙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今天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但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凭空建设,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就是说,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收改造,使之居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旧家谱时硕有很多家规、家法内容,它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如尊敬长辈、勤俭持家、热爱劳动、和睦邻里、热爱祖国等。在各地新修的家谱中间,一般都有诸如家庭美德、家庭公约、文明公约等内容,如《赵氏志》在规约一节中专门编写了“社会公德歌”:“锦绣中华,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屹立东方。时逢盛世,改革图强,社会公德,再谱新章。人在社会,敬业乐群,同舟共济,自重敬人……”四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传播。这是旧家谱的家规、家法在新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这对家族成员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当然,作为观念形成的产物,家谱的修撰总是离不开每一个特定时代要求的,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世纪之交这个新时期的新修家谱也是如此。新家谱与旧家谱既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新家谱又是对旧家谱的改造、变革、升华。我们看到的各地新修家谱,都在努力按照社会主义时代的要求,在编修内容、资料和方法方面作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概括来讲,就是必须要用新的观点、新的资料和新的方法来编修新的家谱。

  所谓新观点,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编修新家谱。家谱作为意识形态产品,属于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基础之上,又是为一定经济、政治服务的。产生在中国宗法社会的家谱,保存了当时许多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人口、思想等史料,但同时也打上了那个时代的许多烙印。旧家谱是直接为当时的经济、政治服务的,为巩固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在旧家谱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重男轻女”、“重农抑商”等封建主义内容,比比皆是。此外,旧家谱在封建主义“光宗耀祖”思想支配下,必然带来“攀附显贵”、“隐恶扬善”等弊病。今天,很多新家谱编委会都努力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撰修新的家谱为,摈弃旧家谱的封建主义糟粕,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通过编修新谱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发挥积极的作用。如编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指导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谱为本,以史为鉴;广收博采,认真考证;反复核实,去伪存真;继承发扬,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复兴中华。”其修谱指导思想,在新家谱中颇具代表性。

  所谓新资料,就是按照家谱的基本体例,广泛搜集当代本家族成员以及家庭成员主要居住地的各种新资料来撰修新的家谱为。我们正处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谓新资料,当然首先要反映社会主义内容,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征。世系是家谱的重要内容,近二十年新编修的家谱,均按“男女平等”原则,延续记载世系男女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等内容。与旧家谱相比,很多新家谱都不仅延续记载了当代家族成员列表重点介绍,特别是对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科教兴国、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一定贡献的家族成员情况,都比较详细地作了记载介绍,这对于加强家族成员之间沟通,树立家族成员先进榜样,鼓励其自强和奉献,促进家庭美德建设无疑是有益的。不少史志谱合一的家谱,在内容上更有扩展,在体例上也有所创新,除记载一般家谱应具有的资料外,还增加了家族成员主要居住地的历史、自然地理、经济环境等资料,这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是也有参考价值的。如《壶溪吕族志》就是一部史志谱合一的成果,在第二章中,记载了“壶溪大事记”、“壶镇和平解放的前前后后”、“工联村史、新范村简史、中兴村简志”、“壶镇中学史介”、“壶镇小学简史”等内容,这对全面认识壶溪的历史和地情无疑是有益的。

  所谓新方法,就是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来组建家谱编纂机构,开展新家谱的编修工作。过去旧家谱的编纂,一般均由族长牵头组织修谱机构,指定编纂人员,筹集修谱经费,开展修谱工作。今天是新社会,不仅男女平等,家庭成员在辈份上尽管有先后,但在政治上是一律平等的。在平时生活中,不存在也不应该再有什么所谓“族长”来管理“族务”。《五云赵氏宗谱》在凡例中就明确指出:“族长制及有碍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宗族活动,不得非法恢复。”近年来各地新修家谱为,一般由家族中有一定声望而又热心家谱文化的人来牵头,通过一定范围的民主协商,邀请本族中热心新谱的成员组成修谱机构,落实编纂人员,制定新谱体例和搜集资料途径,确定筹集经费方法,然后通过族人广泛搜集资料,正式进入家谱编修工作。在编修过程中,不能搞宗派,不能搞迷信,家族成员是否参与,不能搞强迫,而应贯彻自愿的原则。经费筹集是个突出问题,一般由族人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募捐若干,家庭成员自愿捐资,亦包括编好新谱进行出售所得等办法来解决。大陆编修的新谱有很多得到了台、港、澳以及其他海外族人的鼎力支持,才得以付梓正式发行。不少新谱都附有修谱经费收支帐目,这也是可取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近二十年来在海内外民间出现的维修新家谱热潮,要进行具体分析,就其主流来说是应该肯定的。当然,笔者也不认为,编修新家谱应如同各地撰修新方志那样,由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并加以提倡,因为编修新谱毕竟是属于民间的自发的群众性的文化行为。

  作者:朱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