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谱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气:267

  在中国的谱牒文化上,谱牒的源头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谱,一般是记录普通人家的世系,牒,一般是记录帝王家族的世系。当然,由于战乱和其他的天灾人祸,能流传到现在的已经很少。谱牒,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族发展史,对谱牒的编纂和研究构成了我国古代谱牒学,成为社会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每部家谱,都可以为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以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研究提供大量第一手的重要资料。它虽然记载的是一个同宗共祖的家族的繁衍生息情况,但透过家族这一个沧海一粟却可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数千年来,编修家谱,研究家谱,已形成中华民族之谱牒文化。编修家谱,成为一个家族的大事。家谱常常与国史、邑志并列而受到各个家族的重视我,素有“谱以传信,优史也”之说。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一套完备的家谱纂修制度。一部完整的家谱,记载着本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还记载着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条件,记载本家族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名胜古迹;记载着一定历史时期本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研究家谱,既能了解一个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又能了解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我们要研究普通人的历史,不能不依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浩瀚的家谱遗产。家谱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常州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人文荟萃,儒风蔚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明代《永乐大典》由“两脚书橱”陈济总裁。抗倭英雄唐顺之,古文领袖,文武全才。有清一代,南田现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今文经学派,学派林立,几度辉煌。近代有盛宣怀开洋务风气之先,钱振锽为江南一代大儒。当代文坛、学坛、艺坛如吴稚晖、赵元任、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李公朴、史良、刘海粟、吕思勉、洪深、吴祖光、高晓声等等,更是名家辈出,享誉中外。自晋迄晋约1700年间,文人学者达155姓2259人(见《江苏艺文志?常州卷》),可见常州文风之盛!文风所扇,刻字印书技术相应发达,家谱刻印技术相应发达,家谱刻印事业发达,常州成为江地地区刻印家谱煌中心之一,外省慕名而至者甚多。如安徽官办曲水书局来常州设立机构,专印谱牒。四川泸州《南门高氏族谱》来常刻印出版。民间常有谱师、技工携带字典、工具上门修谱。古时家谱,难以计数,皆出自民间刻字技工,有他们很大一部分功劳。常州家谱在全国有一定地位。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代序一文中引用的谱例共82处,其中26处为常州家谱,引用率高达31%。可见常州家谱在全国的影响。目前,仅常州图书馆收藏明清以来的家谱七十一家,共两千多册,保存于私人手中的家谱也有很多。而2005年出版的《常州家谱提要》则著录了常州及邻近地区家谱195姓氏的1598种家谱。同时常州还涌现了一批家谱收藏家和研究者。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州还出现了家谱重修的热潮。这股热潮,影响到其他邻近地区,带动了本市谱牒文化的研究。

  一是研究机构不断涌现。

  常州谱牒文化社团成立于2003年九月,为群众性团体,是随着本地出现谱牒修纂和谱牒研究的热潮而应运产生的。该会由本人发起,并推选 为会长,原武进县党史办副主任吴之光任常务副会长。本人是苏南地区的家谱收藏爱好者,十多年来本人收集了常州及其周边地区100多个姓氏,200多部家谱为,其中甚至是各大图书馆所不藏的。该研究会于2004年元月起每两个月出一期内部刊物--《谱牒文化研究》,又名《谱牒文化研究信息》,截止目前已经连续发行二十一期,流传于常武地区,凡会员均免费赠阅,并赠送一些文化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等等。《谱牒文化研究》作为谱牒文化研究会的内部刊物,是常州谱牒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以丛刊的形式,记载了常州,武进及附件守区谱牒修撰及研究的相关活动,使得会员和其他人能够了解谱牒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本地谱牒文化研究最新动态,成为在常州传播谱牒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一旦条件成熟,该研究会还将开办一家谱牒文化研究的网站,将常州谱牒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传播到网上,供全世界对谱牒文化有兴趣的人和文史爱好者参考、研究。2003年9月18日,研究会假东坡公园内半月岛东坡公园处举办常州市首届家谱展览,以本人收藏为主。苏南收藏界,文化界的人士济济一堂,共同观摩这些即使在博物馆也不多见的收藏品,各媒体还派出记者进行采访,并迅速在报刊上发布文章,对此次家谱展览作高度评价。此次展览,客观上为展示本市谱牒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使本市的谱牒文化的传承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同期,尚有苏慎先生发起成立的常州姓氏文化研究会,苏慎多年来一直研究姓氏文化,成绩斐然,曾在《常州日报》上开设姓氏研究专栏。

  这些社团的活动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常州本地,其影响力甚至扩展到了周边地区。常州是原明清常州府府城的所在地,常州文化区的范围包括了除常州市区之外的邻近地区,比如江阴、无锡、宜兴等市县,虽然这些地方在目前的行政建制上不属于常州,但在历史上形成的交流,是不因行政体制的变化而消失的,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常州和这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都在继续。在宗谱修撰上,常州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其他地市县参考。本地谱牒文化研究社团,本着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愿望,加强了与邻近城市各文化社团的联系,并在业务上对这些城市的一些姓氏的宗谱重修工作进行指导,自2003年,谱牒文化研究会和姓氏学会成立以来,就对江阴、无锡、丹阳等地的修谱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指导,大家互相交换资料,交流修谱体会,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谱牒文化研究的热潮。

  除上以上这些研究组织之外,还有许多热心支持常州谱牒文化的人们。一些媒体人如周逸敏,钱月航,韩红军,韩琦,臧秀娟,肖飞,邵建伟等,在《新华日报》《常州日报》《常州晚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扬子晚报》《武进日报》《龙城春秋》《常州文博》以及江苏电视台、常州电视台等媒体上对常州的家谱修撰工作给予相当的重视,多次参加各种家谱的修撰或发谱活动。他们所在的报纸,总是一贯支持本市的谱牒文化工作,每有新发现,新成果,总在第一时间予以报道。正是有了媒体的参与,本市的谱牒文化研究才有如此的知名度。通过媒体的宣传,使本地和外地各界人得以了解常州宗谱整理和研究的动态。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值得一提,就是旧书业主,他们在保护谱牒资料不致毁损的前提下,收集到多部旧谱,提供给谱牒研究爱好者和重修家谱时正需要旧谱的家族。

  二是研究成果丰富多彩。

  常州谱牒文化社团成立之后,针对目前家谱大多散佚民间,官方收藏机构著录有限,而且普通家族修谱,寻找旧谱比较困难的情况,主编了江苏省的第一部地方性家谱目录《常州家谱提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该书对每个姓氏的由来、始祖、郡望及历史名人进行阐述。并对每个条目记述了宗谱名称、堂名、卷数册数、主修人员、版式及印刷特点、始迁祖及由来、名人、收藏单位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国学大师、语言学泰斗、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复先生,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教授,著名文博专家、民俗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先生等学者为本书作序、题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书名。可以说《常州家谱提要》的出版为常州地区的谱牒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常州谱牒文化的发展。

  而作为谱牒文化研究中的重点之一--名人研究,近年也来在常州地区取得丰富的成果。名人研究和宗族、谱牒研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常州地区本是历史文化名人的集中地,在中国地域文化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很多家族,都是通过家族中的一位名人而走上兴旺发达之路。可以说,名人奠定了家族在常州的地位,而也是各家族的文化名人推动了常州文化的发展。常州市的文史学家和广大文史爱好者大多有专题性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成果。如吴之光先生在多年前就关注季札,关注这位常州的“人文始祖”,积累了大量资料,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论文若干,最近两年来,又在《谱牒文化研究》丛刊上以“季札研究四题”为总题,以季札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贡献作了研究,对其家世、封地,墓址及碑文,让国,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文章论证有力,论据充分,论点明晰,思维严谨。同时,对家谱的挖掘也为研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如隋末著名将领陈杲仁,是常州乃至江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地方神祗。关于他的记载,正史上并不多且较零碎,而各种版本的传谱却是多如牛毛,其真实性被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最近新发现的《毗陵鸣珂巷陈氏宗谱》,其中有关于陈杲仁的记载,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此外,今年在武进区雪堰镇还发现了吴稚晖家族的宗谱--《雪堰吴氏十一修世谱》,这是研究吴稚晖和他的家族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不过由于在家谱纂修时,或为提高自己家族名望而随意攀附历史名人甚至臆造先祖世系,或因修谱之人文化水平所限而误写、纂改事实,其可信度无法与正史、方志等相比,因此在利用家谱研究名人文化时,仍有待多加精研,剔除糟粕,方可体现其历史文献价值,这也是常州名人研究和家谱研究中有待注意的问题。

  三是家谱修纂方兴未艾。

  现在是不是仍然有必要纂修家谱,这是一个在学术界仍然有争议的问题。而我们认为编修家谱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其中固然有不少糟粕,但其精华也不少。我们只要以“扬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全可以用来匡正社会风气服务。比如家谱具有教育功能和启迪作用,家训和族规仍然有治家育人的意义,旧谱的重新整理也可以为历史提供资料等等。而且今天修谱虽仍是“认祖联宗”,但又大异于前,如入谱者男女平等,其目的是为了联系感情,改善人际关系,教育家族子女。而且由于炎黄子孙遍布全球,所以他们之间的寻根互访又具有促进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的意义。所以虽然新修的家谱仍然不免带有一些旧的痕迹,但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宗法门户、托附作伪等谱牒文化的弊端只可能越来越少,甚至会基本绝迹。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谱牒文化研究会和姓氏文化研究会等组织影响下,常州地区开始掀起了修谱的热潮,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有了80多个家族新修族谱,有30多个正在进行族谱的纂修工作。许多家族在修谱过程成立了编纂委员会,他们虽联宗带族,从事谱事,但也不同于宗法制的大家族,没有威严的族权,也不似古代的谱局,而是民间、平等、联谊、学术性的社团。一些宗族在重修,续修家谱的过程中,还先行印制“续谱简报”之类的带有新闻快递性质的资料,供宗亲参阅,使宗亲能及时了解本宗族修谱的动态。如《是氏宗谱续谱简报》《白氏家谱续谱简报》《庄氏家谱续谱简报》等等,是姓是国内的稀姓,白姓是常州的大姓,至于庄家,更是常州的世家大族,这三家的简报有着代表性的意义,即反映了宗族对修家谱的热情,也收集了许多家族的历史资料。对族人而言,可以了解本家族的源流和历史上发展,而对于学者、专家而言,这是研究当代宗谱文化,姓氏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

  在常州和附近地区的重修家谱过程中,在版式印刷方面也存在的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能修出来就不错,他用一般的纸,一般的印刷就行了,也有人认为,应该在今天排版、印刷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条件下,用精美的印刷来寄托对祖先的追思和展示宗族的凝聚力。“清砚广告”印制各种家谱时,在印刷工艺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仔细研究了历史上宗谱的用纸、印刷、装桢,在许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已经能和历史上那些精修的家谱相比,而且更加美观大方,更具收藏价值。其中重修《晋陵牟氏宗谱》是我市近年重修家谱的印制中的第一部精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日益普及,人群不再聚族而居,人的社会角色不只限于家庭和宗族,人的价值观念也会有所改变。家谱是宗法社会的产物,代表的是过去的旧时代,它是不是适应这个日益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有见仁见智的看法。但是毕竟家谱是人类尊重祖先的天然感情的表现,也是数千年里承载宗族活动最可贵也最直接的资料,无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教化启迪上,仍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作有。如何用新的观点、新的资料、新的方法来研究和纂修家谱,如何古为今用,扬长避短,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常州的谱牒文化研究只是在这方面走出的小小的一步,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许多方面仍然不成熟,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作者:朱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