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南垞和杜氏宗祠

人气:354

  杜南垞,位于今无锡市南长区定胜桥贺弄。杜氏宗祠位于今南长街270号弄内,属定胜桥沿河,原南长街小学分部。

  杜南垞杜氏为七百余年前杜甫后人,从河南迁徙毗陵(常州)白塔塘桥(遥观镇)明代嘉隆年间(1522-1572),有叔侄二人来锡城南定胜桥经营火砻谋生(火砻:古代的砻坊。所在古名火弄,即今之贺弄。当地人至今读贺为hu)。到清代杜氏人才辈出,聚族而居。

  康熙皇帝南巡,无锡乡贤杜诏(1666-1736),在惠山“人杰地灵”坊跪接迎驾,进《迎銮词》和《梁溪望幸词》。帝阅后大悦,在御舟上召见杜诏,赐诏御书诗一幅:“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佘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杜诏将赐的御笔诗置于家中大厅“尚古堂”供奉。

  康熙五十一年(1712)杜诏中举人,第二年入京,赐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供职内庭。康熙五十三年(1714)杜诏告退养老、归乡后,主盟无锡文坛,与道士荣涟、僧天钧,三人为九峰三逸,于惠山九峰二泉间,颐养天年。杜诏著书甚多。与严绳孙、秦松龄、顾贞观时相往还,他还是顾贞观的学生。

  杜南垞始建于明末,当时无锡城南,多为农田,从今黄泥 起,有许多土丘,杜氏在定胜桥火砻的土丘上,建造舍宇,故称杜南垞。康熙年间,杜诏改造和扩建了杜南垞,至雍正、乾隆年间,其子和孙继续扩建,传称杜南垞有门庭、大厅、侧厢、楼、台、回廊,花园里有假山荷亭……。

  杜南垞在杜氏宗谱中有记载:尚古堂贞字四百十七号,基粮一亩全。又四百十九号,基粮三分五厘。又四百六十号。基粮二分八厘四毫。又四百六十一号,基粮一分零一毫。又四百六十六号,基粮二分零六毫。面积共7.941亩,合1300平方米左右。

  杜氏宗祠由杜诏之孙杜廷榕(退翁)建于乾隆年间,祭祀迁锡世祖南湖和同宗异祖的分支列祖。杜廷榕从京城退养回锡时,在定胜桥旁的地基上,建造宗祠,内有:“三楹飨堂,四楹侧室,二楹为庖湢之所,厅三楹,有‘蓉湖词隐’匾额,外有回廊、荷亭,天井中累石为山,种花木,后有桑园围墙。”

  道光三年,由火砻(贺弄)分居于东杜夹、西杜夹(今滨湖区落霞村委的稍泾支)已成大支,依他们请求,在宗祠内另设建飨堂一间。据家谱记载宗祠面积:“祠基系贞字四百零九号,基粮一亩五分五厘单户”。

  杜氏宗祠是一座庭院式的祠堂,建筑面积和花园,在当时南门外是比较突出的,它虽离惠泉山甚远,但杜氏好客,一年四季,不断有人来游览观赏,祠中以茶水待之,文人墨客也常来荷亭、饮酒品茶,吟诗作词作画。到咸丰十年(1860),杜南垞和杜氏宗祠毁于战火,片瓦无存,时有墨客作画定胜桥风景图传世。数年前,笔者相遇无锡近代望族荣老先生,与他言谈中得知,都为康熙“九峰三逸”之后,不久老先生带来了荣氏珍藏的《泂泉诗钞》(九峰三逸的诗集)和数幅九峰三逸图,有幸一饱眼福。可惜,定胜桥风景图至今还未见踪迹。

  杜南垞毁后,沦为农田,杜氏子孙分别迁移他乡,在原址仅筑草堂数椽。同治壬申(1872)尚古堂本支(长房)与稍泾支合资,于原祠址重建杜氏宗祠,建三楹飨堂,二楹侧室,土丘上修复假山,地基里的石构件移至祠中,营建断续至清末,其貌为解放初的南长街小学。

  光绪五年(1879)尚古堂经十代的努力,孝廉杜学谦终于在毗陵(常州)找到祖源“振德堂”,以次阙轶有据考,率领杜氏十一支正式归宗,为杜甫后人。十一支如下:城南支、江沈桥支、添墩头支、支巷上支、堰桥杨巷支、稍泾巷支、北长街支、莲蓉支(尤图、后祈里、东亭镇、北桥、杜巷、冷巷、南虞巷、清明桥)、开化支(东杜巷、西杜巷、洪坵墩)、新安后桥支、城西支。同年尚古堂举行盛大的祭祀世祖诗圣杜甫、始迁祖南湖和同宗异祖支列祖大典。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占领无锡,到处烧杀,城南有些百姓逃到杜氏宗祠内,躲进假山。但后来被日寇枪杀。抗战胜利后,南长街附近小学甚少,一对年轻教师借用杜氏宗祠,创办私立“志成小学”。在解放前后,因经费不足,经常向街面商店和居民募捐,不久就改为南长街小学。由于建了新学校,因此又成了南长街小学分部,最后又作了幼儿园和水带厂,至今闲置着。上世纪80年代末,被堵封的祠门围墙上,还有砖刻“杜氏宗祠”四字门头,三楹飨堂、侧室等建筑仍在,一些石构件,旗杆石、上马石……弃在屋旁,今主建筑飨堂和侧室已拆除,建成了楼房,百年多的青砖地成了水泥地坪,面目全非。今日南长区日新月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尊重和善待先人遗留下的历史遗存,彰显南长新城古运河畔历史文化底蕴。希望能让诗圣杜甫的杜氏宗祠列入修复的规划之中。

  作者:杜寿安

上一篇: 瞿氏宗祠
下一篇: 欧阳里诸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