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祖访祠散记

人气:227

  寻根问祖,缅怀先祖,这是人之常情。人虽有聪明愚笨之别,但如我愚笨者,寻根问祖之兴趣或傻情,却始终不弃。

  少年时就隐隐约约听说我们是李纲的后代。记得五、六岁时,夜晚,几只汽油灯照得屋舍、场地通明,说是族里办“上谱公吃”宴会。大人们忙里忙外,我们小孩高兴地在竹林里寻觅玩耍。正因这幕情景,从小就在心中烙下“家谱”、“祠堂”的印记。沧桑岁月,印记随年华若隐若现。成年至老年,印记愈切,总相亲睹“李公祠堂”,但似梦似幻,总不得见。

  我家曾有雍穆堂《世谱》,惜乎“文革”中被毁,所幸抄录一纸“李氏世系表”,在族人中传抄。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又指导尚在小学读书的儿子,将世系表重抄在我的大学毕业纪念册上。20多年间,每逢暇时或节假日,我总要捧着纪念册细细翻阅,联想翩翩。除夕年夜饭或族人喜庆宴集时,我也总要乘酒兴炫耀一番世系李纲之事。酒酣高谈,任人说是痴呆。退休后有闲,前年盛夏,寻游至惠山寺,恰逢李公祠重建一新。多少年寻寻觅觅,至今竟然就在眼前。正当中午烈日灼热,空无游人,我静心屏气,伫立在公祠院内大石碑前,细辨碑文,任汗流浃背,抄录《重建雍穆堂记》。笔随心气激荡,随碑文“雍穆堂劫灰之余,断壁颓垣,荒凉满目,相与慨然太息”而叹息,随“落成之后,拟筹建国民学校一所……荷花桥畔,日月池旁诵声琅琅,弦歌盈耳……莫不观感兴起”而勃兴。事后,不由写下几句感怀:“先祖祠堂何处寻?惠山寺内花木新。冷冷碑刻见日月,巍巍殿宇彰忠定。望之如山思伟节,即之如玉诵雄文。理学诗词泽梁溪,病牛精神传后人。”“望之如山、即之如玉”,是文天祥对李纲的赞语,“雄文”指《梁溪先生文集》,“病牛”指李纲《病牛》诗。

  家谱总难寻觅。瞻公祠后不久,一位同族村人持一册家谱残本,询问我是否值钱有用。我一见大喜,即索纸笔急切抄录《序言》,边抄边答“珍贵!”但未抄毕,族人即刻抽走,我求之再抄,不允。此后,又去求索,答曰“已丢失了”。呜呼,人们的心灵多么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而返正。

  寻觅之中,又幸得无锡李氏宗亲会诸君的指导和提供的资料。资料言,我先祖“揽(无锡)山水之胜,爰占籍焉”,“宋代有太保讳赓者(李纲祖父),始迁锡之李墅……”那么,此“李墅”为何地?是否在今惠山区新城所辖的大李墅、官前头一带?我乃土生土长在大李墅河头上。于是,老夫聊发少年狂,骑着自行车,实地考察、寻访,获得一些传说,如:官前头曾有清道光年间建造的李家祠堂,祠内有石碑,正烟没在河浜旁。于是,我按原来的地貌和获知的古迹信息,勾画了河道、石桥、芦圩、村落及家祠、寺庙、坟茔等方位草图。画成后,于欣赏中,我不由惊叹:故土四面环水,面对西南的惠山,统观全貌,宛如卧龙。卧龙头枕西南边宽大如湖的张塘河,碧波荡漾,水与龙口相吞吐,由西南口通向村落的几条河浜婉蜒曲折,恰似龙须。仰望塘河烟波之上,黛色青青的惠山,似初妆的端丽贵妇,含笑向睡卧在河头之上的龙儿呼唤……

  是呵,寻根问祖,回望故土,能给人美的联想,能给人滋养、催人奋进。更有人说,寻根问祖,是人性所在,是孝心所在,是做人的起点,也是爱国爱家、共创和谐之业的热力之源。

  作者:李叙兴

上一篇: 杜南垞和杜氏宗祠
下一篇: 汤氏忠孝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