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氏忠孝祠

人气:350

  在如今繁华的常州老城区青果巷东口,新坊桥小学西邻、和平南路97号门牌的地方,有一处自成院落的清代建筑群——独门独户的汤氏祖宅,这就是汤氏忠孝祠遗址。

  汤氏忠孝祠座北朝南,原来南临青果巷,东邻阳湖县城隍庙(今新坊桥小学),西首与北首以庙巷为界。占地近1.28亩,今存清代硬山式砖木结平屋两进各三间,后还有一幢楼房。各以天井相隔。后进为堂屋即可对堂。据汤氏后人介绍,至今尚存可对堂匾额一方,相传是明末兵部尚书、为死守杨州而殉国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所书。大门原系砖雕门楼。因该祠日久祀废后由后裔泳清一家居住,由于地处商业区,近年汤心久为经商向市文物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暂拆雕砖门楼,保存建筑材料,以备日后修复祠堂或故居(忠孝祠由汤贻汾故居改建)时于原址重建。如今在门楼所在地建起简易商业用房。汤氏忠孝祠原由汤氏祖宅改建,这里还有一段值得称道的故事。这支汤氏,还是官宦人家、书香门第。汤大奎(1728-1786)、汤荀业(1754-1786)是常州大书画家汤贻汾(号雨生)的祖父和父亲,父子俩均有著作遗世。汤大奎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初任福建某知县,后调任台湾凤山县知县。

  汤贻汾(雨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生在汤氏祖宅内,出生时正下着大雨。因号“雨孙”或“雨生”。他少年时就随祖、父在福建县署内一起生活。后祖父汤大奎调任台湾凤山知县,由于隔着大海当时交通不便,大奎赴任时没有带全部家眷,只有儿子荀业随行。没想到的是在汤大奎做凤山知县期间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发生了台湾林爽文起义军攻占凤山县的事件,凤山陷落后,书生知县汤大奎在衙署内怎能抵挡强敌,结果惨遭杀害,此时其子荀业在旁庇护父亲也同时遇难。清王朝褒誉汤大奎、荀业父子俩同时殉国,便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命大奎孙、荀业子汤贻汾因袭云骑尉世职。贻汾不忘其祖父大奎为忠殉国、其父荀业为孝殉难,便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向朝廷申请经核准就汤氏祖宅(即汤贻汾故居)改建忠孝祠,以纪念祖与父。据《汤贞愍公年谱》续道光十九年记载)。该祠堂内原有汤贻汾所撰《忠孝祠碑记》石碑,至今为汤心久所珍藏,足以证明汤贻汾故居后曾改建为汤氏忠孝祠。

  由于汤氏忠孝祠又曾是汤贻汾故居,而汤贻汾是位名震全国的书画大家,汤贻汾故居于1987年底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常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祖汤大奎、父荀业在台湾凤山县殉职后,六十年(1795年)因龚云骑尉世职,历任苏、粤、赣、浙等省守备、都同、参将、副总兵等职,后因病退隐江宁(今南京),在鸡笼山下筑琴隐园隐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金陵(南京)后投池自尽,谥“贞愍”。生平酷爱文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画与戴熙齐名,并称“汤戴”,著《琴隐园集》、《画筌辑览》等,并精通音律,著有传奇数种。

  作者:贺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