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横山包氏十一世岱公四子锜公迁居西林,五子智公迁居湖沙。两支后裔分布于西林九女荡,北港塘门、湖沙等地,相距甚近。随着时代的变迁,至今族人后裔繁衍常州城西二十余处村落和街道,还有相当数量的后裔已迁居省内外或出境定居其它国家和地区。上届续谱至今已有八十余年,所以难度很大。
二○○八年十二月毗陵横山包氏族贤志刚、家伟、大良等积极发起续谱,并很快就成立了续修委员会开展工作。二○○九年四月志刚、家伟、大良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朱炳国会长和冯仁坤副秘书长的引领下来到西片,会见了志兴、焕良、相根等族人,同时邀请冯仁坤老先生担任西片编纂。续谱工作得到了西片族人的热烈响应,并涌现出了耕欢、挺生、志兴、焕良、国荣、腊明、小平等二十余位热心的采访员,他们都积极主动认真工作,为西片的续谱奠定了基础。
面对西片族人数量多,居住点分散,拆迁面大,变迁频繁等诸多原因,二○○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成立了横山包氏族谱续修西片分会。
随后的工作中,全体工作人员,无论是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还是四五十岁的在岗工人、干部,都能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面对族人居住分散,很多信息中断缺失,和部分族人对修谱的观念淡薄等情况,不分严寒酷暑,不顾风吹雨打,奔走在村头巷尾,宣传发动、调查采访、填表登记,特别是对一些早已迁居他乡的族人,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放过。如腊明和冯仁坤先生前往金坛薛埠山区,我和挺生奔赴高淳大全村,耕次和冯仁坤先生前去嘉泽窑墩,我和冯仁坤先生去无锡东港等等。有些路途更远的只能用电话、信件、传真一遍又一遍地发往北京、上海、新疆、济南、厦门及台湾等地区与族人联系、收集信息。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广大族人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仅用了半年时间,除一小部分外迁后联系终断和极少数不愿意配合认祖的外,二十余处村,房、支后裔的世系和世表都已采访登记结束。
修谱是家族公益性事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特别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操办,不少族贤识大体,顾大局,不忘列祖列宗,慷慨赞助,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二十六世孙北港塘门大包家村的包华明,二十八世孙,北港塘门小包家村的包建伟都出资壹万元为这次出资之冠。我们将所有赞助者载入功德榜,为族人永远纪念。同时我们自始至终做到励行节约,决不浪费,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
我和挺生去高淳寻访包氏后裔的同时也找到了老谱。珍藏者是赵小士双。他是湖沙支二十四孙本桢(字国春)的次女赵包氏的次子。在国春失子后将十八卷包氏族谱于临终前交给赵小士双,并叮嘱一定要把族谱交到包姓人手中。此谱历经几十年风雨洗礼,虽已破损多处,还是在我们缺失老谱的关键时刻回到了包氏后人手中。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崇敬,真是功德无量。
西片的续修工作能正常有序的进行,一方面是全体族人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续修委员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分纂合修的正确决策,使得西片支谱与宗谱之间,分则仍是完整的支谱,合则仍能完全融入全套族谱,这种能合能分的修谱做法,为包氏族谱往后的续修创造了典范。
本次修谱编纂过程中,充分彰显了族谱文化的时代性,一是旧谱通篇繁体文言很难阅读,此次编纂改为规范简体字,二是在世系图名字下注上了页数号,相当于索引目录,这样便于查找世表。冯仁坤老先生在这方面花费了极大精力,为族谱编纂作出了很大贡献,功德无量。
毗陵横山包氏谱族第十一至十七卷(西片分支谱,一至七卷)的玉成,是我包氏后裔的一大盛事,对上可安慰列祖列宗,对下可勉励子孙后代。在编纂过程中,虽认真核校,费尽精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尚有遗珠之憾,错讹之处,敬请族贤不吝指正,以待日后修正。
顺此我谨对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先生,副会长吴之光先生,副秘书长冯仁坤先生,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们修谱的热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使我们包氏的光辉历史继往开来,永不断脉,希望我们西片包氏后裔在本届分纂合修成功的基础上,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在间隔三十年左右再行续修,把族谱越修越完美,使我包氏家族文化与日月同辉,家族精神薪火相继,代代相传。
二十六世孙 泽新撰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