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光裕堂”皋岸鼐公支张氏族人,在续修家谱的热潮中,也挤身于被称之为史学文献三大体系之一的家谱修葺的行列之中。
皋岸鼐公支张氏家谱的续修工程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一大举措。两年多来,族人通过倡议,发动,并召集相关人员会议,在会上阐述了这次续修宗谱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针对修葺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按排。在调研、采访诸方面做到有条不紊。
根据旧谱记载,鼐公支派共有一十三支,参予续修者,除尚有三支迁徙外地,而无法联系外,其余均已将所有续修资料登记完毕。
回顾此次续修过程,续谱班子人员,花去了大量的精力,可谓费尽心血,劳力劳神,在酷暑严寒的环境里奔走在采访道上。他们不厌其烦,不怕摸错地点,走冤枉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足印,为敬宗收族做出了卓有成效工作。
由于年代久远,不道问闻,在搜集和寻访中,遇到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无锡片、常熟片、张家港片的征集中,都有类似困难情况发生,同样的地名,要询问好几遍,杨巷就是一例,最终能定格仅是一处为风雷村之杨巷。对生僻地点的找寻极费口舌。旧地名的变迁也是寻找中碰到的最大难点,能找到了要找的族人,走访人员可谓如释负重而欣慰之。
回顾修谱历程,如今历历在目,如果要总结一些经验的话,那就是:必须利用当代的科技手段,把要查找的人和地点通过电脑来寻觅资料,这样可避免不必要往返奔波,用现代通讯手段来取代串村走户采访。其次,体会到采访的族人对象,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对待谱牒文化的认识,使之明白和理解宗谱在族人心目的地位,以及家谱的续修工作对族人的积极意义和历史作用,进一步懂得“你从哪里来?”的道理,对于一部家属史的记载,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文献,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没有了文字记载传世,将成为空白,因此对于家谱淡薄者,不予配合修谱者甚至不愿入谱者,应该引以为戒。谈上这些都是为了这次续修鼐公支谱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如今一部当代版钦贤“光裕堂”皋岸鼐公支派的新谱业已成籍,虽不能全部记录张氏子孙的全部,毕竟已做了努力,将目前鼐公裔孙们的世系及世表史实大部份纪录大来,为江阴市填补了六十年来钦贤张氏的史实空白。是为记。
己丑年冬桂君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