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溧阳市埭头镇的史侯庙,是史姓家族一世祖史崇的墓地和祠堂。史侯祠,始建于东汉初年,是为纪念溧阳侯史崇而建,距今已近两千年。
说到史崇,就不得不说到史姓。据《史记》论证,史氏起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令史佚之后,子孙以官为姓。”
史氏因之而得姓。关于史姓的“史”字,《说文解字》载:“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即“史”由“中”
和“又”两文上下组成,意为不左不右谓之中,中又中谓之史, 史即为“正”的意思。《百家姓》说:“史氏发祥地京兆。”
史氏肇创文史,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巨大。这个古老的姓氏现在为中国的第八十大姓,占总人口的0.25%左右,中国大陆约有三百多万人。
据《汉书》和《史氏宗谱》记载:史崇的高祖叫史恭,是鲁郡(今山东)济北(曲阜)人,后迁移到杜陵(今西安)。史恭有个妹妹叫节,是卫太子的良娣(妃妾),生下史皇孙。汉武帝末年,宫廷发生祸乱,事起巫婆用邪术加害皇帝,导致太子、史良娣、儿子史皇孙一家三口遇难。成语“巫蛊之祸”就源自此事,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也有重点反映。史皇孙有个儿子号曾皇孙,出生才几个月,也被株连入狱,一直到五岁才被赦免。狱吏邴吉可怜曾皇孙无家可归,就把他送给了史恭。史恭的母亲贞君夫人见外曾孙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就亲自抚育培养了他。后来,这个曾皇孙登上了皇位,是为汉宣帝刘洵。这时贞君和史恭已经去世。汉宣帝为报答史家养育和辅佐之恩,就将史恭的儿子全部封侯,并世代承袭:长子史高封乐陵侯,次子史曾封蒋陵侯,三子史玄封平台侯。史玄的儿子史恁,史恁的儿子史习,都继承了爵位。
史崇是史习的儿子。史崇生于公元四年,年幼时就意气风发,卓然不凡。年纪稍长,就学习军旅事务。在西汉末年,他认为史家历代为汉王朝建功立业,与帝王家又是姻亲。因此,他树雄心立壮志,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名垂青史。于是投入萧王(刘秀)军,驰骋沙场,智勇兼备,深得萧王器重。并应刘秀请求,为其谋划了打江山和定天下的战略大计。宏韬大略远胜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萧王禁不住击节赞叹,连声称妙。此后,萧王“凡事悉咨之”,两人形影不离。昆阳大战破王寻,逐鹿中原败赵王,杜陵迫降刘盆子,丰功伟绩著天下,二十八宿何堪比?佐光武中兴后,史崇被授予右将军、青冀二州剌史,加骠骑将军,封为溧阳侯,且是寥若晨星的万户侯。光武中兴,天下安定,朝廷下诏令公侯都回到封地去。史崇到了溧阳县城固城(今高淳固城镇)后,“问百姓疾苦,治尚宽简,注重教化,发展农桑,兼顾渔猎”。对溧阳及其周边地区农业经济,乃至社会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溧阳史氏经过7代世袭侯爵,至8世时开始分支。嗣后由于政治和经济、动乱等原因不断地向外播迁。
溧阳是全国史氏最大的散发中心、足迹遍及全国和海外各地,约有260多支。唐朝武后之宰相史务兹,因不堪酷吏来俊臣陷害而自杀身亡后,其后人22世史惟肖迁陕西终南山。至后晋时期,30世孙惟则、怀则,又迁居浙江嘉兴。惟则后人史成,迁往四明成为四明史氏支祖。怀则留居吴中,成为吴中支祖。
著名的“南文北武两望族”实乃一家,即四明史氏和真定史氏。“南文”是“一门三拜相,四世再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家”;史浩、史弥远、史嵩之等声名显赫,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令人叹为观止。“北武”则“一王一相一尚书,二十四将帅五十二高官”,成为以团队面貌出现的最大的军事家族,史天泽等威震八方。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其他分支也都是竞相争辉。
史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据
《建康志》记载,东汉时溧阳的长荡湖面积阔大,今前马荡、南渡荡、大溪黄山湖、河口三塔荡、沙涨荡等地都是湖面、芦苇荡和湿地。当时湖上时有水匪渔霸作祟,沿岸百姓深受其害。为绝匪患肆虐,史崇多次率部进剿。七十九岁高龄时,他还亲自出马。公元八十二年五月五日夜里,风急浪高,史崇等人不得不停船湖边歇息。几个亡命之徒为替白天被抓的同伙报仇,乘黑夜摸上了官船。史崇惊醒后毫不畏惧,英勇搏斗,终因年迈体衰,众寡悬殊,战落湖中。这天是端午节,屈原也就是这天自己投江自尽的。历史,偶然中的必然决定了史崇和屈原都要充满魅力,流芳百世。史崇战死后,也和屈原一样,四处打捞也没有找到遗体,船上只留下了他的一块玉笏,就是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举的手板。噩耗传开,百姓悲痛欲绝,纷纷祭奠。史崇生前曾在一处水坝高地上说过,这里地处长荡湖南端,
(hou音后)山山麓,坐南朝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块风水宝地。史崇的亲人根据他的这个意愿,就招魂安葬在长荡湖畔之埭(高地),也就是现在侯庙的所在地。衣冠冢内,随葬品中最珍贵的就是史崇的那块玉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两千年历史的史崇坟墓被挖开,也只能见到那块玉笏。
汉光武痛失股肱,遂下诏书,封赠史崇为使持节徐、兖二州剌史,司空,谥号“壮”。史侯祠即按照当时朝廷规定的侯爵规格建造。后来由于历年祈雨灵验,宋封灵济公,元封灵济王并敕赐史侯祠为“显惠庙”,故史侯祠又称为“侯庙”,一直绵延至今。
溧阳这座古老显赫的史侯祠,被称为江南第一大祠。 两千年来,沧海桑田,天灾兵燹,史侯祠屡损屡修,且规模越来越大,有明确记载的修葺就达十五次之多。
该祠占地六十亩,围墙用石块砌造,周长四百丈。到清光绪30年再次修建后,已是殿阁云撑,廊庑翼张,丹青焕彩,金碧流光,高大雄伟,气势非凡。且浓荫如盖,芳草萋萋。《史氏宗谱》上有幅溧阳侯庙图,图上标注历历在目,记有:灵济公神道石坊一,溧阳侯祠墓石坊一,石桥二,石华表、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二,大门三间,灵雨坊一座,戟门三间,正殿三间,左三侯祠三间,右五侯祠三间,后寝土楼五间,左廊七间,右廊七间,三节堂三间,萃英堂三间,萃奂堂五间,汲古书屋四间,海岳堂三间,象贤亭、洗心亭、万松亭、蘋藻所、神库、牲房各一,还有神道石路等等。
从侯庙前小河的石桥,经甬道两旁的石人、石马、石翁仲,依次进入祠门、仪门,仪门旁的“汲古泉”古井,名称为明朝海瑞所题,至今苍劲醒目。走过仪门就到了正殿。殿内正中有“壮侯”塑像,两边分别左昭右穆的供奉着其他先祖的塑像,还配以历代史氏中的达官显宦的神位。殿中珍贵文物众多,文化意蕴深厚,内涵丰富。如《汉封溧阳侯史崇制命》,《宋封灵济公诰》,《元封灵济王宣命》,《宋敕赐显惠庙牒》,东汉中书令左雄所撰《汉司空溧阳侯史公庙碑》,汉代班固撰写的碑文,明代大学士杨士奇赞古侯祠的诗碑,其他碑刻还有十多方。第三进正殿有朱熹所书“海嶽堂”匾额。海岳堂两侧是三侯祠和五侯祠,祠内是史氏一家被皇帝封侯的八位侯爵的塑像。史崇衣冠冢即在“海嶽堂”的后墙处,墓碑上刻有“汉溧阳侯史崇之墓”八个字,周围松林掩映,茂竹滴翠。尤其是东北侧的“进士松”,为清康熙年间,1700年史贻直中进士时亲手所植,至今苍翠挺拔。《史氏宗谱》中描述道:“
hou(音:后)山巍峨,洮水清澈,祠建其间,似由天设”。史侯祠内可谓件件是文物,处处皆景点,事事耐寻味,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史侯祠不惟是史氏子孙的圣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令人痛心的是,这座雄伟壮观的千年古祠,近现代却屡遭内毁外患。日本侵略军的狂轰滥炸、枪击火烧,侯庙的正殿被焚毁,其他古建筑也遍体鳞伤,东倒西歪。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发疯了的红卫兵打、砸、抢闹革命,扳倒了右侧的华表,砸碎了甬道旁的石人石马,拆毁了仪门及左右的房屋,甚至竟然冒千年之大不韪,史侯祠被掘墓挖坟。至此,侯庙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仅剩一支华表,灵雨坊的四根石柱,仪门和汲古井。但是,任何的变迁,都毁不掉侯庙在史氏子孙心中的神圣,毁不掉侯庙恒久的魅力,毁不掉那千年不断的神奇!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横扫明王朝广袤疆土。史阁部史可法却毅然选择了抵抗,选择了死。其实,他完全可以和洪承畴一样投降事敌,少不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而他却迎着敌人的屠刀,决不低下高傲的头颅。连他的死敌清豫王多铎,也禁不住连声赞颂他是“好男子”。在扬州城内为他建庙奉祀。乾隆皇帝也要“褒慰忠魂”,谥号“忠正”,建祠纪念。一身正气,凛然的英魂征服了对头,奇!而后来同样也是反清的太平军,却要两次毁掉他的祠墓。悲矣哉!
在《江泽民传》中,江泽民深情地说:“我自幼出生在扬州,扬州出了一位民族英雄叫史可法,我受他的影响很大”。
这就是名垂千古的史侯祠,和流芳百世的史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