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氏始祖讳子冬字贞道,生于汉永光辛巳(公元前40年),卒于汉建武戊子(公元28年)八月八日,汉平帝时为梁王左相,因不合而隐处毗陵之千秋乡(今常州新北区孟河镇),卒后葬于常州江边黄山之麓而建祠于岭。贞道公生平事迹及生卒葬俱载汉司空东武伏恭志铭中,“其文简宕,非汉以后人语”。谱亦载,贞道公“葬黄山之南谷穴,巳亥偏向建祠于山”。故事实应该确信无疑。长江南岸有长蒲
并上滩田,使族之子孙能世世奉祀。随着时间的迁移,祠庙逐步变成了佛寺,至明朝,恽氏五十六世孙东麓公讳巍为雪江处士亦作了详细记载,至明末清初,由于朝代更替,祠庙遭到破坏,祠田亦已丧失。
恽氏自贞道公传至四十四世为宋提举方直公,方直公生子二,长绍恩世居孟城(即河庄)为恽氏北分之祖,次继恩别业徙居升西乡(即上店)为恽氏南分之祖。至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恽氏南北子孙看到自己祖先的祠庙被毁感到非常痛心,
六十一世孙炌及本初等一十八人协力,首先恢复了滩田,又经过二十年至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绍谦公、如斌公等倡议,通族捐价公置孟河城中厅房一所重建专祠,此厅房原为膴原公之旧宅。膴原公讳厥初,恽氏六十一世孙,明万历甲辰(1604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任陕西布政使,升光禄寺卿。膴原公受之敬于公,而匪庵公为创捐者。当时北分合捐银六百二十两,南分匪庵公捐价银六百三十两,共耗银一仟二佰五十两,建造恽氏大宗祠六重,每重五楹,祠基达五亩四分,祠田达近百亩:有设字号长蒲
田56亩,东字新圩田10亩,弓字号东亭头田7亩6分;还有东庄田3亩;小黄湾田17亩和富庄田等。恽氏大宗祠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祠田之多可谓甲于一乡,祠载武进县志。之后由于恽氏子孙经理有方,祠产渐丰,式廓屡增,改寑室前厢为二庑,大厅后建有亭,前垣东南角建有坊,正厅匾额为《光裕堂》,亭额为《鄱阳世泽》,可谓旗匾森森,仪威赫赫,一时称美。由于祠产日益增多,至雍正朝,恽氏子孙恐日后产生弊病,族人于是制订了一系列祠堂规约条款,呈邑侯赵公恳为勒石,使恽氏子孙自我约束,若有侵占祠庙利益,或不守条规,严重者送官究治或革逐出祠。
恽氏宗祠前有进士楼即魁星楼,为明朝东麓公之故迹。东麓公讳巍,恽氏五十六世孙,明弘治乙卯(1495年)举人,壬戌(1502年)进士,由户部主事迁刑部员外郎,功迁湖广按察使副使,封承德郎。进士楼原为进士坊,因进士坊坍塌,于乾隆戊子年(1768年),在松龄公主持下,族人鸠工庀材,改建进士楼,匾额一新,更为恽氏宗祠增添光彩。
道光壬寅年(1842年),恽氏宗祠第五重楼毁于火,屡议改建平房而未成。咸丰庚申年(1860年),恽氏宗祠遭洪杨之乱,尽成瓦砾。所存惟大门五楹及魁星楼,内外装束全无,甚至墙壁间之柱也挖走无存。同治丁卯(1867年)冬,族人以两年田租所入余钱四十八千购柱四梁五架于寑室旧基欲重建恽氏宗祠。由于经费不足,即发动族人量力解囊,并每丁岁捐五百,恽氏六十六世孙次山公,六十七世孙雨亭公、小山公,六十八世孙畹香公、思赞公捐巨款,先建正寝五楹,又建两庑各三楹。光绪壬午(1882年)七月又筹集千金增建内寝三楹,夹道二夹,外各一楹,中楹祀前正寝,始祖祖妣、四十四世方直公祖妣及四十五世北分祖绍恩公、南分祖继恩公祖妣,左楹祀前左庑各祖祖妣,右庑祀前右庑各祖祖妣,夹道北之一楹祀节孝、贞烈各女祖,夹道南之一楹祀各捐设女祖。至此,恽氏男女各祖均有奉祀,体现父之教,母之育,犹天地之同复载,日月之并照临,祠田亦达二百一十二亩。
宗祠已复建,进士楼亦不能缓。光绪戊寅(1878)年,由族人仍按丁集捐,甫原公捐二百金,小山公、伯方公、次远公、莘耘公及思赞公亦捐款,建成进士楼三楹,又北一楹为花厅,南一楹为账房厅,前左右为长廊,右廊南建平屋一楹,依旧制开南向便门,原恽氏宗祠大门及魁星楼上下各一楹加以修葺,是时恽氏宗祠虽不如前之宏大,却亦不失蔚为壮观!
恽氏宗祠正寝供设始祖贞道公,左列北分祖绍恩公为昭,右列南分祖继恩公为穆,其余供设祖考、祖妣如下:
正寝
左庑 中龛 祀科第31位
东龛 祀封翁30位
西龛 祀议叙17位
右庑 中龛 祀总支祖、分支祖57位
西龛 祀61-66世敬捐者62位
东龛 祀67-70世敬捐者59位
民国己丑年续进牌位
科第6位
封翁3位
议叙4位
敬捐41位
北楹 祀有功于祠者9位
南楹 祀有功于祠者9位
内寝
中楹、祀始祖祖妣,南北分始祖祖妣5位
中左楹 祀科第德配44位
东首 祀封翁德配43位
西首 祀议叙德配14位
中右楹 祀各支祖德配50位
北楹 祀壸德、节孝28位
南楹 祀壸德、节孝18位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恽氏宗祠内开设孟城中心小学。据一九八五年出版的武进《孟城乡志》载:“恽氏大宗祠,今为孟城中心小学校舍。现存硬山式祠屋四进各五楹。所用木材极粗大。三进前左右庑各三楹。共有祠屋二十六楹。除大门外,其余均为明末清初建筑。头进为大门,南向。二进为大厅,名‘光裕堂’。三进为正寝,祀恽氏始祖等。四进为内寝,祀女祖。祠之东南隅原建大石坊,额书‘鄱阳世泽’四字,今坊柱残石犹存。”一九八七年,孟城中心小学异地搬迁,原地设孟城乡卫生院,后又改名为孟城中医院,二○○四年,孟河镇与小河镇合并为孟河镇,镇政府设于小河镇,孟城中医院也作为镇医院设于小河。原地变为孟城卫生院,即社区医院。原恽氏宗祠房屋在改造卫生院时已全部拆除,荡然无存,但它为发展地方教育、卫生事业已作出了贡献。
恽氏宗祠除孟城恽氏大宗祠外,还有许多分祠、支祠,如北分有克让公分祠、石桥湾祠堂、方显公支祠、东河巷西分祠、东庄祠堂、东亭学元公分祠、东河巷拙庵公祠堂、孟城北闸分祠、唐家村思义公祠堂等;南分有上店恽氏宗祠、西堰分富二公祠堂、常州迎春桥祠堂、居易公祠堂、飞伯公祠堂、味辛公祠堂、寿山村上店二分分祠、西园公祠堂、上店三分分祠、寺塘仲琰公祠堂、上店二分幼育公祠堂、贵一洋塸分祠堂、耕方公支祠、中丞公家庙等,现仅存上店恽氏宗祠部分遗迹。
上店恽氏宗祠
上店恽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恽氏五十八世孙南阳公(讳训、字廷学)倡建。恽氏始祖贞道公讳子冬世居武进孟河之滨,传四十四世至宋提举方直公,方直公生子二,长曰绍恩世居孟河,次曰继恩别业徙居武进上店,自此称为南北分。恽氏兴于宋且盛于宋,至明嘉靖已有几百人,“科第仕宦踵相接,久为郡中望族”。恽氏五十六世孙二菊公讳禧诰赠奉直大夫,南京户部员外郎;五十七世孙后溪公讳釜字器之,正德庚午举人,辛巳进士,历任四川成都府知府,诰封中宪大夫;五十八世孙南阳公封刑部主事;守溪公讳诰字廷恩,任河南许州判官;五十九世孙少南公讳绍芳字光世,嘉靖辛卯举人,丁未进士二甲第三名,仕至福建左恭议,累赠通议大夫,湖广按察使。按明朝时的规定,凡徙而起家者都应该为始迁祖建立宗祠,且三品以上官员必须立庙,一般老百姓在宗祠中祭祀三代,卿大夫在宗祠中祭祀四代,以报答祖宗之恩,且尽子孙孝敬之道。可以说,上店恽氏宗祠是应运而生。
上店恽氏宗祠,约于公元1550年前后,首建于上店镇南,但建成不久即遭到战争的破坏。“寝室廊庑咸为所焚,惟神主龛椟图谱祭器宛然具存,燎原之势几及而止”。南阳公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建成的宗祠毁于一旦,感到非常悲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竭尽全力,再次筹集资金,不到半年功夫,宗祠又得以建成。当时祠址朝北向,表示恽氏祖先在北方,中堂匾额为“追远堂”,表示永远思念先祖,中堂之后为正寝安放祖宗先灵,中堂的前屏写有“恽氏宗祠”,宗祠的中门匾额谓“本仁堂”,表示教育广大族人做到孝敬、慈爱,中门的左边堆放祠堂的粮食用来救济贫困族人,右边作为管理祠堂族人的寝室,祠堂后边还有“望云楼”和“耕读所”,作为族人读书求取仕进之处,祠堂外面建有牌坊,上刻“番阳恽氏宗祠”六字,内外均按当时礼制设置。同时,南阳公独捐义田(亦称义庄)一百五十亩,作为宗祠日常费用、族人婚丧嫁娶的资助、鳏寡孤独的救助,六十岁以上老人的口粮补助以及族人读书求仕途的盘费和奖励。由此可见,当时上店恽氏宗祠规模之大、祠田之多,建筑之雄伟。为防止宗祠日后“为豪右所侵,为不肖者所废,乃献数于郡邑之大夫,请给祠券,将闻之监司祠部,乞为上请,赐以祠额”,使宗祠以后能更加兴旺。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南阳公卒,又经过十五年万历己卯(1579),南阳公长子少南公亦去世,祠产由少南公次子学思公管理。当时人多事繁,义田不能满足祖先原来规定的资助标准,这个时候族人就以刻减祖制的名义把学思公告到郡有司,官司的起因是因为向佃户收租而结下怨仇。经有司查明,义田本来是学思公的祖先一人独捐,学思公认为祖先捐产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反目为仇,就请求有司废除义田,只留三十亩田作为宗祠奉祀祖宗的费用。故义田之废为明万历年间之事。
明末清初,上店恽氏宗祠再次遭到战争的破坏,耕读所南阳馆池亦“悉为煨烬”,只剩下“余所四楹,门塾三楹,门外世科坊但存两石柱而已”。
膴原公(讳厥初,字伯生,万历甲辰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任陕西布政使,升光禄寺卿)和逊庵公(讳日初,字仲升,由庠生入太学,崇祯癸酉副榜)在无可奈何之际,把上店镇南几间小屋稍加修葺。作为宗祠,仅奉祀上店大分始祖敬斋公(讳鎡)、南阳公及少南公三人而已,由于神龛前板有刻字“孙男训立”,故人们习惯称为“南阳公祠”,此应为清雍正年间之事。
直至清乾隆年间,近百年时间,恽氏南分没有自己的宗祠,此时恽氏南分已有八个分支。始迁祖宗祠未建,各分支亦不能建造自己的分祠,上店二分毅庭公(讳朝樽,字尊三),就与本支族人商议共同捐款建造上店恽氏宗祠,上店四分亦积极响应。祠址由上店镇南迁至上店镇北,与桥北村上店四分宗祠相邻。宗祠建成于乾隆己卯(1759)年,约费三百金。越二十年,乾隆己亥(1779)年,又增造前廗正寝,将恽氏南分始迁祖及各支之祖供奉其中,这是上店恽氏宗祠的第三次建造。经过五十年的风风雨雨。祠宇难免会有所损坏,嘉庆戊辰(1808)年至己巳(1809)年,上店二分、四分又商量,把宗祠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使宗祠焕然一新。
咸丰庚申(1860)年,粤匪攻克常州,上店亦遭兵燹,上店恽氏宗祠被毁“荡然无存”。同治甲子(1864)年,常州收复。同治丙寅(1866)畹芗公(讳光业,历任江都县丞,安徽灵壁县知县加知府衔,安徽候补道加布政使衔,覃恩一品封典荣禄大夫,浙江督理粮储道,诰赠兵部尚书衔)辞官回乡,慨然以重建宗祠为己任,自己首先捐款,凡是南分恽氏族人也都踊跃参与,但是所集资金还不够建造之用。光绪丁丑(1877)年,鸿仪公(字伯方,号曼云,道光庚戌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阳府、思南府知府)从贵州退休回乡,戊寅(1868)年,心耘公(讳祖祁,号莱叟,历任湖南零陵县知县,补用道候补知府,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赏加二品顶戴)从湖南回乡休养,大家再次商量要把恽氏宗祠重新建造起来。考虑到原来祠基不够宽敞,而原址又与四分宗祠相邻,上店四分子孙自愿把本分基地捐入宗祠,这样宗祠的地势就开阔了,同时造价也相应增加了。心耘公悉心筹划,并先垫巨资,于光绪癸未(1883)年二月初二日动工,甲申(1884)年八月十六日落成,历时一年半,第四次建成上店恽氏宗祠,规模比乾隆年所造宗祠有所扩大,堂匾为“世济堂”。考虑到上店四分深明大义,自己分祠尚未兴建,就把恽氏宗祠后廗最西边一间让给四分作为支祠。南分恽氏宗祠共耗钱四千三百三十二缗,首先倡议者畹芗公,通力合作者南分各尊长,独任其难力筹巨资者心耘公,监督管理工程者子振公、子明公,鸠工庀材销算核实者砚圃公,这些有功于宗祠建设者具详载谱中。
上店恽氏宗祠在光绪年间共有祠田近四十亩,且祠内亦有许多资产,为使宗祠能绵延永久,不致因经理不力、管理不善,甚至侵蚀肥己,使祖宗遗产无故丧失,经族中讨论推举八人共同管理,每年有二人经手帐目,到冬至祭日将一年出入帐目并田产、存款交下一年二人接受清楚,其余人参与稽查,并抄写细帐贴于宗祠墙壁公示,以便族人监督。
一九二三年,当地热心教育人士创办务本小学,校舍设于恽氏宗祠内,一九二六年更名为上店初级小学,开设二个班级,一九二九年秋,上店小学迁入胥城龙潭庵。一九四九年,上店
乡人民政府集资创办武南中学,由华东新闸出版局局长,上海日报社社长恽逸群题写校名。一九五○年,上店恽氏宗祠作为武南中学校舍。一九五六年,私立武南中学改为公办上店中学,之后“武进县上店初级中学”、“武进县上店中学”几易其名,学校在恽氏宗祠原有房屋的基础上,又增建校舍,增加教学设备,学校规模最多时十个班级,五百名学生。一九九七年,教育资源优化重组,上店初级中学随之撤销并入马杭中学和庙桥中学。一九九九年马杭镇政府将上店中学校舍卖给元恒电子元件厂,二○○三年,为扩建厂房,元恒电子元件厂将恽氏宗祠第二、第三廗拆除,现仅存前廗五楹和边房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