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永锡堂家谱第八次修于中华民国丁亥年,即一九四七年,距今已六十余年。沧桑巨变,山河新,我辈当今,续修家谱乃历史重任,责无旁贷。故,二○○八年春后,仲锡等诸位先生担纲,含辛茹苦,不计报酬,二易春秋,终于二○○九年冬修成新谱,谱成同叹:聊愿矣!
一、确定修谱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指导思想:以事实为依据,以原谱为参考,以自强为原则,承前启后,传承文明,突出当代,符合时代精神。要求新谱思路清晰,格式统一,叙述简明,通俗易懂。
基本准则:
(1)坚持体制延续性。尊重既定结论,序、传、纪文责自负,又不偏倚,并保持之脉承和史之完整性。
(2)坚持道德规范性。孝忠为先,善和为本,倡导社会新风。
(3)坚持男女平等。尤其是无子家庭,女子继承,女子挂线,承嗣立爱,男婚女嫁,入赘立继,入谱请谱,悉听自愿。
(4)坚持权利平等。族内父母兄弟姐妹,不分贫富贵贱,不论地位高低,体现天下顾姓一家宗亲之高尚处。
(5)坚持谱史客观性。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大同世界,太平盛世,体现胸怀与气魄。
二、寻根理脉
我们的老祖宗是谁,顾氏是怎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修谱之时当须理清。顾氏是江南望族,顾陆朱张四姓之首,必有其源。通过修谱,敬宗收族,寻到祖根,理清一脉相承之繁衍,把天下顾姓归宗,把永锡堂子孙归宗,十分有意义。
我们做了三件事:
一理总脉,也就是大脉。体现一于公认结论:出自大禹嫡裔越王之后,《四库全书》中收录顾氏得姓考中有详稽。
二理中脉。从历史记载顾姓开始,勾践13世孙闽君摇,封其子为顾余侯,顾姓从此开始,史称顾姓正宗,顾氏主源。顾余侯29世孙顾野王,时在南朝时的陈朝,顾野王世居光福山,卒于陈宣帝太建13年。
三理堂脉。知顾氏堂号有:赐书、永锡、佑敦、源远、光启、永思、按山、敦睦、怀远、凝徽、惇叙、重诰等数十堂族。我支为永锡堂管城洋湖尖支,实为顾野王之后,至宋有百六公,后自苏州铜坑迁毗陵,其曾孙为重八公。我们细数祖脉,清楚永锡堂尊重八为世祖,至第七世兰公、海公,分迁居洋湖尖,至今26世。
通过第九次修谱,清楚可见亘古而不断,天下顾氏凝聚不息,代代相传。大族望族,其源也深,其流也远啊!
三、扬历代先哲贤达,训教子孙万代。
修谱共语当今,心声归一:但愿顾氏后代“羽翼圣道,流芳百世”,这就需要继往开来,以天健地厚的精神自强不息。所以,迫切需要把顾氏的传统精神发扬光大。顾氏史可载、功可讴的先贤太多了,诸如宰相顾雍、画家顾恺之、诗人顾况、礼部尚书顾鼎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思想家顾炎武等等,需要把一个个贤达志士功迹才能采集汇编,发给顾氏族人家喻户晓,鞭策自己民,努力进取。
(选自《顾氏文化》总第二期)
顾儒英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