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第一忠烈--彭脩

人气:255

  彭脩字子阳,会稽郡毗陵(今武进)人。初任会稽郡功曹、后任吴县令。一生忠烈,以大孝、大义、大忠而载入《二十四史》。

  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5年)其十五岁时,父亲任郡吏,假日,彭脩与父亲从郡衙一道回家,在途中路上被剪径盗寇劫持,以索钱财,彭脩在被困迫之际,趁贼寇视其年幼大意未缚,突然跃起,一手拔出佩刀,一手勒住贼寇头目肩部喊道:"父若受辱,儿当死命,今将以命相搏而取义,你也不怕死吗?",盗寇头目见彭脩年幼大义大孝、大智大勇,面对众敌毫无怯色,日后定成大器,便对众贼寇喊道:"这个少年是忠义之士,不要逼迫他们了",然后向彭脩父子抱拳致歉,相率而去。由此彭脩忠义之举四乡相传而闻名。

  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彭脩十九岁,凭少年时壮举出仕为会稽郡功曹。时任都尉的宰晁任代理太守。此际因吴县狱吏犯了一点小过错,太守宰晁准备将其斩首诫众而立威。时任郡吏主簿的钟离意,极力反复争谏、拒不执行。宰晁由此发怒,当场捕押钟离意,要与犯错的狱吏一同发落,其他郡吏均不敢再行劝谏。正当钟离意命运危在旦夕之时,唯有彭脩,虽位卑但耿直,推阁直入,跪在中庭对宰晁说:"太守对主簿大发雷霆,请问,他犯了什么罪过?"宰晁说:"他受命三天,拒不执行,废命就是不忠,这难道不是罪过吗?"彭脩又据典力陈:"从前任座当面反对文侯,朱云攀折殿槛,如果不是贤君,哪里会有忠臣?我庆贺太守为贤君,主簿为忠臣。"宰晁闻言思之,顿悟彭脩死谏之理,自知如此发落狱吏和钟离意却为不妥,由此而赦免了钟离意和狱吏。正是有了彭脩的这一次死谏,才有了钟离意在显宗即皇帝位后能伴君、拜相、辅佐朝政,成为一代名臣。

  彭脩的忠烈和死谏成为佳话,在郡乡各地传颂。不久匪寇张子林率几百人作乱,会稽郡守举荐彭脩为吴县令,并同率兵丁征讨匪寇。郡守和彭脩同驾车马在前,不料中匪寇伏击,箭弩飞矢如雨般至,彭脩见状,跃身蔽住郡守,用身体挡住飞矢,中弩身亡,而太守得以保全。匪寇平日均知彭脩恩信,并诚服于心,今不知其同驾前来而中矢身亡,悔之已晚,于是杀了用弩射死彭脩的那个同伙,然后有的主动归降,有的逃散,说:"我们是为了彭君而降,不是为太守所服啊。"一场匪事由此而息。

  少年救父惊盗匪,智勇忠孝传乡里。

  据理死谏撼宰晁,成就名臣钟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