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是我最为心折的乡贤之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赵翼的名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对清代常州文风鼎盛的生动写照。
赵翼字云崧,一作耘菘,号瓯北,清雍正五年(1727),出生于常州府阳湖县西干里(今武进戴溪桥),乾隆四十八年(1783),迁居常州城内顾塘桥附近前北岸(今延陵西路)。1962年夏,我曾踏着前北岸坑洼不平的石板路,寻访“探花第”赵翼故居,并撰访问记先后发表于《常州日报》和《新民晚报》。其时,我还有幸在他后裔赵哲夫处,目睹了赵翼晚年为消暑而抄录《尚书》并分赠儿孙的小楷风采。此后我想:对这位清代史学大家、著名诗人,应该由学者撰著一部详尽、精当的传记或评传,弘扬其博大思想、高尚精神与不凡业绩,以励后人。如今,这个愿望终于由徐州师范大学赵兴勤教授历经多年辛劳出色地实现了,新著《赵翼评传》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海内外第一部全面研究赵翼的力作,是我翘盼已久的学术精品,可喜可贺。
具体而言,这部《赵翼评传》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披沙拣金,详实严谨。赵翼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崎岖生涯(享年88岁);兼擅文史,著作宏富,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誉为“乾隆三大家”之一。面对这样一位清代有影响的历史名人,作者广征博集,刻苦研读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深入思考传主人生价值的追求及其史学研究的诸多层面,并观照其理论思辨、治学特点、创作主张、诗艺风格的丰富内涵,从而翔实地记叙和评析了赵翼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作者学风严谨。例如他通过对赵翼家世的详考细索,得出“其乃宋赵抃之后,而非宋宗室之裔”的结论,纠正了清有关年谱等研究文献与本人原著中的谬误。其治学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二是求深求新,奋力超越。学术研究,贵在有新意,有深度,有发现。该书作者在探究赵翼立身行事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志存高远,尚实求真通经致用,治学创作追求创新等的原因时,没有停留在表层考察,他除了认真分析其读书勤奋、困境中自强不息等主观因素外,还注重从时代、家风、交友之道、学术氛围、称盛一时的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作深层次、全方位的剖析,从而鲜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轨迹与文化渊源,以及为人为文的独特风貌。十多年前,作者曾历六载寒暑,撰著过一部《赵翼评传》(南京版)列入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于2002年问世,获得学界的广泛好评。这次他出于对常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真诚相邀的尊重,接受新著《赵翼评传》的任务后,席不暇暖,呕心沥血,对原著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与增删,全书字数增至41万多,比原著多了10万字。由于认真地重新审视过去,力求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因此“新评传”的质量与学术品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三是结构合理,文笔生动。该书第一章至第六章,记叙生平夹叙夹议;第七章至第十九章,分列专题对瓯北交游与处世之道,清代学风与瓯北著术、史学研究、考据、哲学思辨,以及诗学理论、诗歌创作研究等,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评析。这种纵横相辅、条块结合的结构方式,比较新颖、合理。从表达看,行文流畅,文采斐然,对艰深难懂的诗句、词语均作通俗阐释,力求雅俗共赏,可亲可读。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好书,谨在此向各界朋友郑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