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和东坡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均以诗、书、画"三绝"而名震中外。东坡生于公元1037年的北宋,南田生于公元1633年的明末清初。从东坡定居并终老于常州到南田懂事、开始学画时算起,大约相隔500多年。我原来想南田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是否会受到东坡的影响呢?脑子里一直是个疑问。
最近翻阅了秦耕海先生收集、编辑、出版的《恽南田文集》上下册,得到了一点印象和启示。
南田画跋有一则说:"东坡于月下画竹,文湖州见之大惊,盖得其意者,全乎天矣,不能复过矣。秃管戏拈一两折,生烟万状,灵气百变。"原来东坡画竹,喜欢在月光之下下功夫,是师法大自然界的真竹,所以"全乎天矣,不能复过矣",尽管秃笔画一两枝,却极尽变化,画得十分灵动活泼,难怪东坡的画友文与可一看见要大为惊叹了。
无独有偶,南田在流传下来的书画手稿墨迹中还提到:"东坡云: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诗云: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飘缈形方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半倾倒,杏雨半摧残,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可知墨华起于北宋,然尹白之名不甚著何耶?"字里行间,看出东坡对墨花的始创者尹白是非常看重的,特地作诗加以颂扬;而且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尹白属于一名无名小卒,却是第一个画出了墨牡丹,说明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群众之中自有出众的人才。一句话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又据有关文字记载,传说东坡的朋友、著名书画家米芾看到东坡画竹是从下而上一直画到顶,问东坡为什么不一节一节画?东坡回答:竹生长时何尝逐节生?东坡在试院,兴之所至没有墨便用红色笔画竹石,后人竞相效仿,称为"朱竹"。联想到南田所以用"没骨法"来画花卉、画山水,故然有继承北宋徐崇嗣没骨法的原因,但也不能否认他以自然为师,细心观察,刻苦钻研,自辟新径所创造的成果。他不仅用浓淡不同的水墨画花卉,用有浓有淡的五彩画花卉,同时还分别用浓淡不同、浓淡结合、各得其宜、各尽其美的水墨和五彩来画山水,因而成就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开创清秀起逸、气味隽雅的"常州派",或叫"毗陵派"、"恽派"。
就拿山水画来说,清初康熙、雍正、乾隆所谓"太平盛世",由于皇上的爱好风雅,偏重仿古、工整刻露的"四王"山水占统治地位,南田当然也有不少仿古之作,但他笔下有自己的追求,不像"四王"那样刻板少变化,有一种苍浑、秀逸兼而有之的神韵。我想南田所以如此,大概多少受到东坡画竹的某些启示和影响,不知是否牵强附会,有请专家和爱好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