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庄村委一韩姓厂长持有这部《毗陵省庄韩氏宗谱》,共十二卷,为《玉树堂》藏版,木刻线装本,保存基本完好。该谱是韩氏族人于1926年编修的,距今已有83年历史。卷首叙言中载:"里中省庄韩氏蕲王后裔也",蕲王,即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韩世忠黄天荡大战金兀术,曾以八千之军打败金兵十万。乾道四年(1168年)孝宗有敕曰:"成安王兼镇南武安宁国都元帅韩世忠,智勇兼全,忠义激烈,扫除外寇,奠我中邦。"南宋时,秦桧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韩世忠愤感不平,诘问秦桧曰:"莫须有何以服天下?"韩世忠有感于奸佞当道愤然辞职,杜门谢客,跨驴携酒,隐居西湖,忧郁而终,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即位,追封韩世忠为蕲王,敕建"蕲王万字碑"碑额镌宋孝宗御笔题书"中兴佐命定国之勋之碑"。礼部尚书赵雄奉敕撰碑文,碑文中曰:"臣雄以为圣主褒崇之臣,兹事体大……""兹事体大"现为成语(见汉语成语词典588页)参知政事周必大奉敕书碑文,碑文13000字,碑高三丈余。其碑作之高,碑文之长,为全国第一。韩世忠墓占地四亩,墓之南有宋代皇帝敕建的韩蕲王祠,祠中享堂中塑有韩世忠身披甲胄的全身像,展现韩世忠力排众议,抵御兀术的英雄业绩和浩然正气。
省庄韩氏,来自宜兴
据《毗陵省庄韩氏宗谱》载:"省庄韩氏,蕲王后裔也。王之裔散处阳羡锡山间,其第十五世曰怀荆者,自阳羡迁居毗陵。其在阳羡时,所居曰省庄,既迁,而仍以旧居之名名其地积于今二十传矣"谱中又载:"蕲王扈跸临安,为中兴一代元勋。厥后簪缨累叶,族大支分遂散处江浙。君始迁祖讳铭于元至正年间由阳羡徙居郡城之东乡。自明迄今,百姓繁衍,虽无高官显秩,而士农各业耕读相传,居然仁里也"。也就是说省庄韩氏始迁祖名铭,号怀荆(即怀荆公)是元末至正年间由宜兴迁来常州城东省庄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韩氏族人 散处毗陵
《毗陵省庄韩氏宗谱》编修于1926年,距今已存80多年的历史,该家谱十二卷十六册。叙言、目次、修谱引、凡例、恩纶、原序象赞、家训、祠堂图、艺文、传、世系图、世表、领谱字号、跋等一应齐全,当时木刻印制宗谱共80部,笔者从领谱字号分析,省庄韩氏族人,主要散居在常州东门之横山,潞城、东青、戚墅堰、秦望山、常州西门、宜兴等地,分布的自然村约有近30个。
《毗陵省庄韩氏宗谱》中有祠堂图,省庄韩氏祠堂中原有古桧柏二株,1958年"大跃进"砍伐一株,现尚有一株,枝桠盘曲,苍虬古老,系珍贵的古树名木。省庄村于2003年建东方大道,村庄大部分被拆除。"韩家祠堂"刚好在东方大道路北面约十余米处,祠堂遗址尚能保留。2008年,省庄韩氏族人续修《韩氏宗谱》之际,倡议修祠,族人踊跃响应,鸠工庀材,历经半年重建韩氏宗祠,修旧如旧,奉始祖蕲王,始迁祖怀荆公于祠内,韩氏宗祠为横山东方大道之北一历史景观。
据笔者所知,"韩氏宗祠中曾悬有三块匾额,中间一块为金字匾:"南渡一人"四字为清末江南名士钱振鍠所书,彰显韩世忠扈驾南渡,抗御金兵之功绩。东面一块为金字匾上书"进士"二字,记述韩世忠后裔24世孙韩钟勋为明崇祯辛未科第二十五名进士,韩钟勋任长沙府湘潭县知县的重要著作。西汉初,韩信,淮阴人,善于将兵,自称"多多益善",楚汉战争中战绩卓著,与张良、萧何时称"兴汉三杰"。唐朝韩愈,文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旧时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宋朝韩琦,封魏国公,仁宗、英宗、神宗时三朝为相,有诗赞曰:"巍巍韩公,文武兼资,相我三宗,身任安危"。韩琦为宋朝一代名臣。南宋韩世忠,力排和议,抗击金兵,抵御兀术,为南宋抗金名将。省庄韩氏族人奉韩世忠为始祖,其后子孙,散处江浙。
韩世忠生有四子。四子生有十七孙,其长孙为梃,(详见省庄韩氏大宗图考),谱中记述:"不能备载,仅以梃一支以传之"。所以,从大宗图考中可知,现散居于无锡、常州之韩氏族人系韩世忠长孙韩梃的裔孙。
韩世忠第十三世孙任,居宜兴阳羡山省庄,任之子礼,礼之子铭,字警夫,号怀荆,郡庠生。铭于元至正年间由阳羡徙居郡城之东乡、芳茂山之西,仍名其地曰省庄,以示不忘故里。配冯氏,子三,长统一,次统二,迁居娥皇寺。娥皇寺不知何方。存疑待考。三统三,无嗣,统一之后,历经数传至第二十世。二十世后,省庄韩氏裔孙各派支分布常州各地,共十一派支。现延续为八大派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