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 号
旧时家族祭祀祖先和议事的厅堂或祠堂的名称,叫作堂号。堂号也叫堂名,这个堂号乃是一个家族或房支的徽号或象征。自宋代出现“祠堂”名称后,人们便把祠堂的名号叫堂号。堂号作为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不仅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及其支派的代称或标志,同时也因其历史悠久,内涵极其丰富,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学界把姓氏历史文化(包括姓氏、谱牒、祠堂、堂号、堂联等)列入国学研究范围。
堂号是家族慎重议定的,堂号命名取材很广,可以概括两大类型:
第一类属地望堂号。包括郡望堂号和州、府、县、邑中望族以地名命名的堂号。其中州、府、县、邑中望族称望中望,以郡望作总堂号,州、府、县、邑作堂号者,仅是郡望的分支。以地望作堂号,旨在宣扬家族出自家声远扬的显贵门第,是家族的发祥地。
第二类属自立堂号。凡地望堂号之外的堂号,一般叫作自立堂号。自立堂号取材非常广泛,或取之于祖先的名、字、号、爵、谥、功业、道德文章、嘉行懿德、居所、书斋名,或取之于帝王恩赐题赠的堂名,活用名人题赠的堂名,活用特定的事典,或选用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还有用特殊地名,特定的事物标志作堂号,谓自立堂号。也有不少为通用堂号,同姓不同支,甚至不同姓氏皆可采用,如务本堂、报本堂、耕读堂、敦睦堂、孝友堂、裕后堂等等,因此,这种通用堂号在不同姓氏和家族中重复率很高。自立堂号旨在启迪后人、修身养性、弘扬祖德、光前裕后。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钱 氏堂号:
吴越堂 锦树堂
吴越堂和锦树堂皆典出五代时政治家、吴越王钱镠。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早年在兵荒马乱时,就成为一方之主。后唐时为偏将,深通兵法,打仗讲究战略战术,曾打败了王郢,削平刘汉宏和董昌的叛乱。昭宗时,以战功官拜镇海节度使,占有两浙十三州,赐给铁券。后梁开平初年被封为吴越王。钱镠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后梁太祖朱温请他到汴京(今开封),他不听朝野的劝阻,毅然前往,结果,不仅没出危险,而且还被梁太祖封为吴越王。当他返回都城杭州时,沿街树上挂满了彩锦,欢迎他衣锦还乡载誉归来。有一副楹联赞道:“银麋瑞角;锦树仙枝。”吴越国成为钱姓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钱镠于公元907年至932年在位,国传五主,计84年。钱镠在位期间,兴修捍海石塘,抵御潮患(请参阅“射朝堂典故”)。又在太湖流域的一河一浦,都建堰闸,以时蓄泄,以利发展农业。与新罗、高丽、百济、渤海及海中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发展对外贸易。政治上采取保境安民政策,使江浙一带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公元978年,归附北宋,后唐长兴三年去世,谥号武肃。钱镠称王后,改其家乡杭州临安为衣锦营,后改为衣锦城,取衣锦还乡之意。钱镠的后代,四世官拜节度使,门第显赫,威震四方。其家族在浙江兰溪流域发展成为望族。族人为纪念这位祖先,遂以其封国名命名家族堂号为“吴越堂”。亦有以其衣锦还乡的盛况命名堂号为“锦树堂”者,后人还为他建祠纪念。
射潮堂
射潮堂典出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射潮的传说故事。当年杭州钱塘江潮水泛滥,祸及杭州一带人民生命财产,吴越王钱镠认为这是海神作怪,便持弓箭率领一批射箭高手前往射潮,终于把海神射死,涌动的滚滚潮水顿时消失。从此水患消除,杭州人民非常感谢吴越王钱镠的救命之恩。北宋大文学家,诗人苏轼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八月十五日看潮》,借以咏钱镠事典,诗赞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国语·越语上》有吴王夫差拥有穿水犀皮的甲士“亿有三千”人的记载。这个传说故事说明了钱镠在位期间,兴修捍海潮石塘,起到了防潮的作用。钱姓人家为缅怀这位为民除害的祖先,为他建祠堂,堂名为“射潮堂”。
万选堂
万选堂典出唐代诗人钱起的故事。钱起,字文仲,江苏吴兴人。天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钱起博学多才,善写诗,以五言为主,多为送别酬赠制作,少数诗篇对安史之乱有所反映;也有山林诗篇,流露出追慕隐逸的感情。著有《钱考功集》。相传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夜里听到空中的歌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后来在考场上,他把这两句用在了《省试湘灵鼓瑟》一诗的末尾,考官看了,遂命名家族堂号为“万选堂”。“万选”一词源自“青钱万选”典故。《新唐书·张荐传》载“员外郎员(同)半千数为公卿,称‘(张)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青钱学士’。据说,张荐殿试八次,都以最高的成绩荣登‘甲科’。青钱,当时的货币,用青铜铸造的大钱,比喻文章精美,才华出众。”
追远堂
追远堂:“追远”一词源自《论语·学而》中曾子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指对父母的丧事要按周礼的规定办理。“追远”,指祭祀祖先,表示追念。“追远”之“远”有二意:一为父母去世已经久远;二为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至今已远,皆需追祭,祭则必诚必敬。钱姓族人建祖宗祠堂时,命名“追远堂”,清代诗人钱九韶,在祠堂落成时,曾作《追远堂记》,从此家族堂号就称“追远堂”。
潜研堂
“潜研堂”三字典出清代学者钱大昕。钱大昕,字晓征,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为吴中七子之首,博通群书,综贯六艺,是著名的学者,曾参与《续文献通考》、《续通志》等。乾隆四十年起,先后主持过钟山、娄东、紫阳等著名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是著名的教育家。治学涉猎颇广,著作有《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潜研堂文集》、《恒言录》等。其后人遂将“潜研堂”作为堂名。
述古堂
述古堂典出清代藏书家钱曾。钱曾,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钱谦益的族孙。钱曾的父亲是藏书家,子承父志,常让书贾“挟策潜往”,而且颇具有眼力,收藏市场很难见得到的书籍、古籍、甚至善本、孤本。其中有一些是钱谦益寻访多年梦寐以求而未得的善本。钱曾早年随父收藏整理图书,后又从藏书家祖父钱谦益学习版本目录之学,曾就如何鉴别古本、评价其价值等心得写成了《读书敏求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版本的专门著作。钱谦益认为家族中只有钱曾才能继承他的藏书事业,晚年将其绛云楼藏书全部赠给了钱曾。钱曾的藏书室名曰“述古堂”,藏书万余卷,多为善本,辑有 《述古堂藏书目》。钱曾的后人因以藏书室名“述古堂”作为家族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