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文化》序

人气:217

  最近十年来,江南一带,许多家族重新注意到自己的家谱;尤其苏常二府,也就是今天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各地,已经出现相当多的族谱重修,或者有类似的讲述自己家族的过去历史的著作。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朱君炳国会长等乡长们提倡谱学,编成本书;六十多年来,在所谓去“四旧”的风气之下,谱学沦丧;现在有此复活,倒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谱系之学是历史学的一部分。无论中外,都有一个时期,世族都要追溯自己的过去,留下记录。中国的谱系之学可追溯到《世本》,乃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今天还有传留。《世本》交代的乃是各时代的帝王和贵族的家世,其中夹杂了神话传说与许多的攀附。这种现象在世界别处,也一样可见:例如,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就有一代代名字的传留,其可靠程度也很难说。

  中国《二十四史》中的纪、传、表、志,列传与世家都往往将同一家族的名人放在一起,也叙述他们的家族历史。东汉以后,大姓豪族逐渐兴起,中国经过一段高门大姓与寒族庶民之间的阶级落差。在这一个时期,有地方大姓的历史,也有某一个大姓传世的记录。这些著作大多失传,但在《三国志》的注中,颇能找到一些书名。南北朝时代,北方大族聚族而居,南方大族聚族迁移;宗族成为生活共同体,辨别姓氏,遂为大事。隋唐时代,大族还是社会上的主宰阶级,所以,在典籍方面,有《氏族志》、《元和姓纂》这一类的书籍传世。《新唐书》中也包括宰相世系表。残唐五代以后,不再有过去那样的大族。

  从北宋开始,许多地方,尤其南方,有若干地方性的大族出现;他们人数不能和过去所谓大族相比,延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然而,他们在地方上不仅是一群精英,主持地方社区的事务,也组织地方自卫的能力;而且他们开始置办族产,将家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维持家族成员的基本福利。这些社区和生活的共同体,从宋代延续到明清,乃是国家稳定的力量,俨然是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点。同时也是地方民间,抵制官方和中央的基础。

  北宋时今天所谓的家谱还十分罕见。王安石撰写的《许氏世系叙》,只是一篇文章,却可以说是后世家谱的雏型,也是至今传世较早的谱系。宋代以后,地方志逐渐出现,成为地方史的基本材料,其中,往往对地方大姓有相当的陈叙。今天所谓的家谱和族谱是在宋以后逐渐盛行,可是,传世的版本难得早于明代。

  南宋以后,江南地带成为中国的精华地区,以至于今。苏常二府是太湖流域的核心,明清二代,苏常科举出身的文人特多,他们诗礼传家,在政府服务,也在地方发挥领导的功能。这些人的家族,在江南一带,成为缙绅阶层的骨干。虽然各族之间轮流更替,蔚为地方领导分子;但是,很少有同一个家族长久不衰,延续五、六代。这些家族的族谱,分别记录家系传承,加上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合在一起,单以家谱作为史料,就颇可归纳成为地方历史,甚至于成为中国的社会史与文化史资料。

  今天传世的江南家谱,大概较少早于乾嘉时期;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乾嘉以后,江南的缙绅社会才完全成熟。太平天国据有南方,江南吃亏甚大,缙绅阶级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在大难之后,江南重新安定繁荣,许多家谱是在清朝末年才得以重新编撰。民国时期,经历抗战和内乱,家谱之学依然兴盛,续修的家谱也不少。1950年以后,社会经过巨大改变,家谱之学更是一时的忌讳,不仅没有重修的可能,能够保留原来的版本就已经难得了。我家的家谱,也几乎失落;在大陆重新开放以后,才搜集到几乎完全流失的家谱原书。当然,许多家族在这六十年来流散各地,例如,我们自己许家,只有一支还留在老家,而老家的故宅,虽然指定为历史文物,照旧被拆,改建为官方之用。我们手上仅有的一本家谱,现在是用影印的方式,每房各存一份。

  此时此际,世界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江南大姓要回复当年的地方功能,恐怕已经不可能。只是,各家子孙都在尽力,重新整理过去的资料,至少恢复一些家世传承的记录。这些谱系数据,仍旧可以作为慎终追远、敦亲睦谊的基本信息,使得同族的子弟,还可以彼此联络,不忘血肉相连的关系。我家在祖父以下,各房兄弟姊妹,虽然很多已经不在家乡,我们还是不愿意忘记故乡的老根,每隔二、三年,我们会有一次家庭聚会,到现在由父母这一代以下,四代传承,已经有一百多人,每次聚会时人数总有七、八十人之多。

  苏常二府的谱系,经过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朱君炳国会长等许多有心人的努力,正在重新整理。这是好事情;对我这样学历史的人,遇到这种史料,对于研究历史更有所依据。同时,经过各姓谱系的交叉,我们也可以发现,居然某某人是我们自己的同族或姻亲,见面就会更多一份亲切感。今天的世界,各种群体正在解散之中,在茫茫人海中,个人都不免有失落和寂寞之感。如果有这些重新接合个人的数据,也许也是社会重组的基础。是为之序!

  许倬云于美国匹兹堡大学

  2013年5月2日

  许倬云(Cho-yun Hsu),江苏无锡人,1930年7月生,求学于台湾和美国,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学,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