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湖周氏宗祠释考

人气:260

  蓉湖周氏宗祠,位于武进横山桥镇芙蓉东周村委,坐北朝南,是一座典雅古朴的庭园式建筑。总占地面积1125平方,建筑面积885平方,门前广场占地1320平方。

  据《蓉湖周氏宗谱》记载,蓉湖周氏远祖为北宋哲学家、理学师祖周敦颐(字濂溪),始迁祖周景凤,长子,周安一(字居仁)在元朝至正年间(即公元1341年——1368年间),由松江黄渡徙居于晋陵蓉湖滩。他看中这里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便定居在此,这是蓉湖周氏的发端,周氏子孙繁衍生息,目前这里已有14000多人了。

  远祖周敦颐清正廉洁,一生爱莲。曾作《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把莲花比作君子,推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周氏宗祠的堂号因此而取名为“爱莲堂”。周氏宗祠门前设计建造一个荷花池就是让周氏子孙后代每当看到荷花池或荷花盛开的时候就想起先祖,告诫后代不忘先祖遣训。

  自周安一到此,传到十世时周氏宗祠尚未建成。十一世孙周宪甫想没有宗祠先祖灵魂无法安息,于是在山水之间选择宽阔幽雅之地仿照宋代大儒江西九江周敦颐先生祠堂(现庐山濂溪先生祠堂)建造宗祠。这座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历时4年于康熙十一年竣工。

  据《蓉湖周氏宗谱》记载:古祠堂前为门,中为堂,又后为堂。后堂三龛以奉神主,中立始祖神龛,侧立支裔龛。中置椟,椟中芷主;龛外垂帘,帘前各式长桌,供合族子孙参拜祭奠。宗祠规仪、族规宗规一应俱全。

  宗祠历经沧桑,日寇侵华期间,曾在祠内残害烧杀百姓,惨不忍睹,祠院亦有损坏。新中国成立,政府用祠堂安置贫苦百姓居住,后来,又成为芙蓉小乡政府办公之地。人民公社化后,由东周大队使用,办过食堂,做过中学教室。文革期间,堂匾、柱联、木刻、石雕均遭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前门及中堂先后拆除,改建成村办工厂,后堂屋五间被厂利用,得以保存至今。其龙象、人物等木雕仍有保留,柱梁椽子等木结构完好无损。其柱梁之粗大,本地少见。

  近年来,周氏宗谱续修成功后,族人们倡议重修宗祠,于是在2009年春成立修缮机构,筹集资金,协调用地,拆除厂房,平整基地,于当年6月9日奠基,2011年10月竣工,耗资360余万元。

  重修的周氏宗祠,以爱莲为主题,以后堂老屋为范本,中堂加高,增设前进,为三进二天井全木结构格局。

  前进中设门楼,门楼采用砖雕工艺。其砖雕挂落,有三星高照、五蝠祥云、莲藕荷花,呈现中华民族砖雕工艺之精美;进门红木屏风,配以高大的衣冠镜,光彩照人。左开侧门,设门卫;右为接待室。

  二进为堂,正门悬挂“爱莲堂”匾额。中央立宋道国元公周敦颐全身石像,像背面为高3.8米,宽4米的高大屏风,刻有周敦颐《爱莲说》全文;堂内匾额、柱联、赞文、宗祠规仪、族规布设整齐。柱大梁硕,观者叹服。

  三进享堂,仍为古建筑,经修复一新。复制的“理学渊源”堂匾悬挂于正门;堂内分三龛,中列始祖神像,侧列各支祖宗神位,供合族子孙参拜祭奠。

  二天井于三进之间,前院内设小桥、莲池,绿意盎然。池内莲叶接天,出淤泥而不染;四角丹桂飘香,凸显清静幽雅。后院置香炉、烛台、天炉,供子孙焚香,点烛,烧化,聊寄思古之情。院中回廊四面贯通,弓形弯椽流畅美观。回廊之26片出挑,均仿后堂古建制作,有人物,有龙头,有象头,有花鸟草虫,用料讲究,雕工精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传统雕刻工艺之精美。

  祠内文化设施品位较高,设有古人朱熹、李纲对周敦颐的赞文,清张侗所撰碑文,周氏宗祠规仪,族规宗规,原祠中古碑一块已经修复。还有当今本地书画名家白清渊、戚散花、张国强、张泽江等十几位书法家书写的匾额,柱联和书法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为周氏宗祠增光添彩。

  新建的周氏宗祠其外观古朴,优美。宗祠二侧,风火墙观音斗贯穿前后,三排堂屋土瓦盖顶,三条龙脊花样各异,鱼龙嬉水、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吉祥如意等堆花,呈现在三条高脊之上。风火墙,龙脊,门楼融为一体,整个外观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可谓江南水乡宗祠建筑的经典作品。

  作者:朱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