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三城巷束氏宗谱续修序

人气:1678

  朗朗乾坤,泱泱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盛世修谱进行时,三城束谱献奇葩。

  谱牒与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三大支柱,同源分流,各显特色,互为辉映,共存互补。自古以来,同为官修。宋代始有士大夫创修,明嘉靖中叶渐入民间,清代康雍乾嘉尤为盛。嗣后惨遭洪杨战乱、抗日炮火、文革浩劫,旧谱残存无几。所幸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繁荣社会经济,发扬传统文化。新世纪以来,盛世修谱之风起矣。

  束氏,源于田姓。战国齐有踈氏部落,新莽末年,踈孟达避难今河北大名县境内,遂去足旁,改为束姓,孟达为得姓始祖。当今人口少于十四万,为我国稀有姓氏之一。代有名人。西晋束晢,字广微,河北大名人,官尚书郎,以文学显于世。宋有武状元束獬、武略将军束文豹,四川万州知府束庄;明洪武年间万载知县束清。清有文学家束昌霖、书法家束允泰。允泰为本谱光绪己亥主修。近代有实业家束云章等。

  三城束氏,源于合肥。始祖振祖,宋大观二年授统领,建炎元年扈驾南渡,卜居丹阳东门外十五里三城巷。妻赵氏,子祥,袭父职。十七世国宝,字印心,授承信郎。生崇文、崇懋、崇芳,分为三房,后又分七支。瓜瓞绵延,遍及四海,人才辈出,数度辉煌。

  元兵渡江,承信郎国宝,被俘。季子崇芳,号泣辕门,愿以身代。元将感而释之,以孝行闻于世。三城束氏,居业广厚,甲于一方,为丹阳故家右族。素以“守礼法、慎术业世其家”,利人济物,以慈善名世。民谚有云:“富贵三城束,公益慈善家。”

  三城巷其名由来:地势“与萧梁建陵相前后,其山起于绣球之岭,自北而南,迤逦二十余里,来势雄厚,土厚水深,林木丛茂,至此截然而止,发为三阜。”“先人择平土而居,萧溪经其左,九曲绕其前。其北则冈峦蜿延,左右映带,状若环拥,佳气轮囷,磅礴于此。”风水优美,钟灵毓秀。村有宗祠,原有五进八厢数十间,曾办有小学,尚存三进,现为小工场,零落不堪矣。村东七里有祖墓,元延祐四年(一三一七)束氏德荣兄弟共建报恩寺于后彭村,当年松柏葱郁,墓寺庄严。风雨沧桑,人异物非,胜景不再。

  束氏先贤,慎终追远,不忘祖德,勤于修谱。元大德六年(一三○二),泰寿公讳静山,教育家,创修宗谱。历明清,至民国戊辰(一九二八),共十五修,可谓诚且勤矣。戊辰谱印一○五部,每部七十五卷三十二册,皇皇巨著,洋洋大观。为觅旧谱,到处奔波。得到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先生大力支持,以其所珍藏束氏民国戊辰谱十六册,及上海图书馆所藏光绪残谱,综合整理,得以续修,功莫大焉。本届续修,敦聘炳国先生为顾问,于二○一二年四月召开续修工作会议,推举荣仁、沛泉、同庆等为领导,成立三城束氏宗亲联谊会,组织班子、筹集经费,开展工作。二○一三年新年伊始,束氏族贤、丹阳市商务局副局长束国生先生一行来常,访问炳国先生商讨续修事宜,并请序于余,相谈融洽,欣然允诺。

  余以为当今修谱,与以往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新旧两重天。既应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又须与时俱进,反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新旧交替,史无前例,只能探索,克难而进。因此,必须注意:

  第一,先进方向,坚定不移。旧谱传承,不增不删不改,反映历史真实面貌。续修部分,必须彻底扬弃封建糟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时代新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平民史册,万古长存。旧谱记载官宦、士大夫及精英人物。新社会既重视社会精英又不忘平民百姓,凡干部、老师、职工、农民、妇女中的好人好事,淳朴家风,凡有闪光点,包括优秀学生,都应记述入谱,上可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激励子孙奋发图强。

  第三,百科全书,与时俱进。谱牒自古以来,由简而繁,渐臻完善。先有世系,后有世表。宋以前为官修,明清以来,普及民间,并收录艺文作品、地方风情、文献资料。本届续修,必须亲情与乡情相结合,血缘与地缘相结合,家谱与村志相结合,以反映时代、地方、宗族三大特色。图文并茂,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真正成为百科全书、家庭读物、精神粮食。

  束氏宗谱续修玉成,集百家之长,后来居上,将更臻完美、更加精彩,为江苏谱苑增添奇葩,为我国谱牒文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至愿至祝。新谱玉成,草此为序,以赞为贺:

  三城束氏兮姓氏稀有,名人辈出兮旧族云阳;

  西晋束晢兮文学名家,宋有束獬兮赫赫武状。

  以孝行闻兮先祖崇芳,公益慈善兮闻名四乡;

  风雨沧桑兮改革开放,盛世修谱兮传统发扬。

  十八大开兮乾坤朗朗,欢欣鼓舞兮齐奔小康;

  凝心聚力兮振兴中华,巍巍屹立兮万世流芳。

  公元二〇一三年岁次癸巳新春之吉

  武进后学八五叟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