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中华,五千年光辉基业。人文浩瀚,礼则彬彬。泱泱大国,巍巍乎屹立寰宇民族之林,煌煌然引首九洲文化之魂。华夏文明,百代传承,千载之礼,万年不易。我汪氏宗族,忝列其间,沐千年风霜,历万般艰辛,修百代昂藏,创世纪辉煌。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汇百川,入大江,树民族典范,增乾坤宏光!
纵览汪氏,百世盛昌于中华大地,裔孙遍及天涯海角。大千世界,汪姓比比皆是。全球华人十四亿,汪姓鳌占六百万,实为无处不见汪,汪氏遍天下。
夫天地间,草木皆有本,有本而后枝叶生;水流皆有源,有源而后流派出。究草木之生,水流之出,追本溯源,方知根本所在。古今之人,欲不忘本者,皆重修谱建祠,使之垂之后世,为子孙寻根问祖有所据。故修谱之举,兹事体大。
我汪氏,是为世胄大族。历代先祖,皆重修谱。由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八),颍川裔孙玑公,历时七年,编修《汪氏通宗世谱》一百四十余卷。囊括自颍川文和公而下,大江以南,五百余支脉。煌煌巨著,为中华谱牒文献中姣姣者。
我们《江南汪氏合谱》,是以《汪氏通宗世谱》为母本分支,肇修于清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续修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本届为第三次纂修。
今良法秉承先祖遗训,遵先贤教诲,应族人意愿,举承修谱。谋敬宗睦族之图,合敦亲孝悌之效。
我汪氏,本姓姬。自周武王之弟文公旦,子伯禽,受封于鲁,是为鲁公。传后十三世,为鲁成公黑肱。
黑肱次子,生有灵异,握拳三日乃开。左水纹,右王纹,故名汪。食采颍川,传后二世诵,更名为姓。汪氏得姓于此,奉颍川公姬汪为始祖。
传后三十一世文和公,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年(一九六),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居歙州。后迁始新令,遂家于始新,是为江南始迁祖。
颍川四十四世华,于隋末大业中期起义,抚有六州(歙、宣、杭、睦、婺、饶),拥兵十万,自称吴王。唐武德四年(六二二),奉籍归唐。高祖李渊,嘉其功,授方牧,节持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
越国公汪华,前后娶妻五房,生有九子(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后各自成派系。
我们江南汪氏,都是越国公的后裔,奉越国公为一世祖。
我江南汪氏,以忠孝为本,耕读传家。历史上人才迭起,业绩昭著。不乏清官廉吏,军政要员,文人墨客,商贾富绅。如此等等,众俊贤俱为汪氏增光添彩,也被后人视为楷模。
本届续修,皆赖全族父老尊者,兄弟姐妹,同心同德,共襄盛举。期间得到了江阴市、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专家、行家的悉心指导,宗亲们的鼎力配合,及更多社会仁人志士的支持。由立新、永兴、少清等二十余位宗亲,不吝捐助巨资,历时一年,耗资五十余万元,方使续修之举,顺利厥成。纂修人员均已年过花甲,舍颐养天伦之乐,谋敦本睦族之愿,群策群力,任劳任怨,不畏艰辛,蒐集撰写,校对核实,成斯盛举。良法谨以个人名义,代表全族兄弟子侄,向他们一并叩谢!
越国公开基江南一千三百九十载,我江南汪氏彪炳史册者,代有其人。尤以改革开放以来,国泰民安,重教兴学,为我汪氏族人大展抱负,报国为民,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天地。从政从军者有之,从文从教者有之,从事科研创新者有之,振兴国家和地方经济者则更有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汪氏族人,子孙万代,当效法先人,争当时代楷模。为宗族争光,为国尽瘁,再创辉煌!良法不才,愿寄此厚望于今人,更寄望于来者。
谱事将竣,族人嘱良法作序以记,良法自愧才疏学浅,难当斯任。然念盛情之下,却之不恭,乃濡笔数言以序。
愿我汪氏,当为世胄为贵,并以望族自励。忠孝俭廉为本,奋勇创业为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全体汪氏族人,应以社稷为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祈各派各支,繁荣昌盛。各家各户,子贤孙达,福寿绵长!
作者:《江南汪氏宗谱》主修 汪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