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江南望族。源于姬姓,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今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以邑为氏,伯龄公遂为得姓始祖,已有三千年历史。
蒋氏遍布全国,当前蒋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0.47%,列姓氏人口第四十三位。以南方川、苏、湘、浙为盛,约占全国蒋氏人口60%。常州市蒋姓人口占市区总人口3.13%,位列第九;湖塘镇蒋姓人口占镇区总人口3.1%,位列第十。由此可见江南地区、常州市区、湖塘镇区蒋姓人口密度之高,故有“江南无二蒋”,“无蒋不成村”之说。
江南始祖蒋澄。东汉大将军九江逡遒侯蒋横,遭谗被害,后平反,封其九子为侯。八子默,封云阳侯,居滆东宜兴柯山;九子澄,封
亭侯,居滆西湖墅里,今宜兴市官林镇蒋家村。子孙遍江南,澄公为江南始祖。民国总统蒋介石氏亦系其后裔,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十七日曾来宜兴祭拜澄公祖墓。
常州始祖铭公,字警予,澄公第四十八世孙,任刑曹掾。元末至正年间,自宜兴滆西,为避战乱迁郡城局前(街)。铭公曾孙即澄公五十二世孙良晋公,字明卿,号晞庵,万历辛卯举人,开封河阴知县,诰授中宪大夫,官山东兖州河道同知。晞庵曾孙一杏公,字晓林,庠生(秀才),清乾隆间赘居郡南前坟荡外塘河张氏,遂为前坟荡蒋氏始迁祖。为纪念先祖,曾建有晞庵公祠,早已不存。
蒋氏显于汉,盛于唐宋,名人辈出。今《江苏人物志》有蒋姓十八人;《江苏艺文志•常州卷》有五十六人,位列姓氏第七。武进历代进士蒋姓四十三名,列进士姓氏第十位,可见蒋氏人文之盛。
汉有蒋澄五子孟、通、休、政、玄,时称“五龙”,并牧大郡,时称“五侯家”,旧时宜兴邮堂乡有五牧村。唐礼部尚书蒋乂、礼部侍郎蒋堂均入常州先贤祠。蒋乂五子:係、伸、偕、仙、佶,均为贤臣名相,宜兴旧有“五贤祠”。宋观文殿大学士蒋之奇,状元蒋重珍。明代定西侯蒋贵、户部右侍郎蒋炳。清代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等。
近现代名人:民国时期有民主革命烈士蒋翊武,军事家蒋百里,无产阶级革命先烈蒋先云,作家蒋光慈,史学家蒋廷黼,教育家蒋梦麟,上将蒋鼎文,民国总统蒋介石,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等。
新中国名人:教育家常州人蒋维乔、纺工部长蒋光鼐、教育部长蒋南翔、作家蒋冰之(丁玲)、诗人蒋海澄(艾青),气象学家蒋丙然、植物分类学家蒋英、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家蒋明谦、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专家蒋新松等。
当代常州名人:海军少将、海军工程学院院长蒋华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化工合成专家蒋尚信,农机专农、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亦元,西安交大工程力学系主任、动力学专家蒋吟秋;山东大学著名教授蒋维崧,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蒋如柏,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统蒋荫安,武术家“拳王”蒋浩泉等。
常州局前蒋氏,分布城乡,朴耕秀读,书香不绝,秀才如林,虽无将相名臣,但能传承忠孝节义。有彦文者,字德生,号仲黼,又号颂孚,生于咸丰四年甲寅,卒于民国己卯(1939)。洪杨陷常时,父应求公率堂叔应徯、应贤守城殉节,全家蒙难,一线如缕。公方七岁,母赵氏抚遗孤居外家,艰难困苦,长大从幕,光绪甲午从吴军门宏洛守台湾,任文案五年;己亥应直隶提督聂士成之聘,任总文案,以知府用并加四品衔。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侵华,聂率部抗战,公羽檄旁年,目不交睫,历数十昼夜,聂督殉国。公见国事不可为,返里隐居。并主持民国丙戌(1935)修谱。长子尉仙、次子凯仙、三子逖仙,均从政有成就。尉仙曾任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机要秘书。民国癸酉(1933),颂孚八十寿辰,当时社会名流、学界翘楚均有贺文颂词。江南名儒钱振锽先生有《蒋颂孚先生八十寿言》称:“忠孝节义天地之宝也。……夫苟为忠孝节义而有祸无福,虽世之忠臣节妇,亦所甘心。……而先生之考应求公,妣夫人赵氏,遂以忠孝节义者。……”历史学家吕思勉题:“投戈弃甲何纷纷,喋血孤军卫京国。当年谁佐聂侯军?幕客名高天下闻。”上海著名书画家白蕉有:“武进神仙旧世家,先生风骨更应夸。卅年文幕兼戎幕,一棹归来却种花。”社会名流苏州张一麐称:“江南人物数常州,白发参军谁与俦。”常州教育家钱小山先生赞颂:“奇节千秋冠等伦,龙城先世有张巡。”
局前世恩堂蒋氏,元末至正年间迁来,至清道光九年己丑创修宗谱,光绪癸巳二修,民国丙戌(1946)三修。沧桑变迁,城市改造,多次拆迁,宗族分散,难以团聚。今前坟荡支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城乡一体化,近年建成湖塘镇永安社区,过去竹篱茅舍,农田河塘,今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矣。
前坟荡族贤寿方先生等有识之士,审时度势,趁此盛世,发动续修。从上海图书馆复印民国丙戌版旧谱二十二册回来,作为底本。鉴于城乡变迁,宗族分散,难以寻找,量力而行,单修前坟荡一支,旧谱全部继承,有待其他宗支日后认祖归宗。并于二○一一年七月组织续修委员会,主任蒋寿方,总编蒋忠南,协纂张正方,并聘请周福元、张尚金、吴之光、谢达茂诸君为顾问。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筹集经费,搜集整理文稿,于二○一二年一月十四日审稿。可见宗亲热情,慷慨解囊,工作效率之高,编纂人员之勤奋。谱将玉成,问序于余。余虽伏枥,有志于此,乐而为之。
当今由于电子科技发达,谱牒将以数字化碟片存放,电脑查询。可以预见,今后社会发展,宗族观念更加淡化,不再有数十卷纸质版本大型谱牒面世,将以家史、家庭档案、小型支谱出现。故本届续修,承前启后,意义非凡:
第一,属抢救性质,近百年来谱牒遭受左倾思潮之冲击,尤其文革浩劫,损毁惨重,亟须抢救。谱牒为传统文化,积极抢救,继承发扬、发展繁荣,即是弘扬国魂,振兴中华,机不可失,时不两来。
第二,寻根溯源,续修宗谱,尊祖敬宗,宗亲联谊,血浓于水,知恩图报,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大团结,有利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第三,续修宗谱,弘扬传统道德,族规家训,推陈出新,发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道德精神,有利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弘扬教化,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谱牒与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三大支柱,共存互补,互为辉映。谱牒为人口迁徙、群体遗传、教育、战争、民俗、社会等多种学科资料丰富之宝藏。保存传承,开发利用,尤为史学界所重视。
本届续修,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图文并茂,更具鲜明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与宗族特色,增强可读性、史料性、文献性,提升宗谱存世、资治、教化之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新谱玉成,为繁荣谱牒文化事业作出贡献,功德无量,可喜可贺,特为之序,并为之赞云:
周公一脉三千年,本固枝荣江南遍。
滆西局前坟荡连,沧海桑田城乡变。
续修宗谱大功德,与时俱进赋新力。
感恩图报尊祖先,再铸辉煌看今天。
公元二○一二年岁次壬辰清明之吉
八四老人 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