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塘桥大巷周氏宗谱爱莲堂续修序

人气:940

  泱泱周氏,华夏望族。宋代《百家姓》位列第五,当代姓氏位列第九。江南尤盛,常州位列第四,可见常州周姓人口密度之高。

  周氏源出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统一天下,建立周朝八百年。得姓始祖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采邑于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武王卒,周公摄政,制礼作乐,明德慎罚,推行宗法制度。朱熹赞曰:“上承文武,下启孔颜,功垂万世,位参两间。”

  始祖周敦颐,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字茂叔,谥元公,追封道国公,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世称濂溪先生。先生以太极、理、气、性、命等说,成为宋明理学之基本范畴,为我国理学(又称道学)创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爱莲说》尤闻名于世,“爱莲堂”名由来即此。

  周氏子孙遍布各地,郡望多达十九个,以陈留(开封),汝南(河南平舆)、沛国(皖北濉溪)、河南(洛阳)为最著。堂号众多,南方多“爱莲堂”,北方多“细柳堂”。 “细柳堂”源出西汉大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抗匈奴,汉文帝视察军营受阻,“无将令不得入”,深为赞叹其军纪严明,迁升为太尉宰相。故门联有:“军拥细柳,品合爱莲”,“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

  古代名人:西汉太尉周勃及其子大将军周亚夫,三国东吴都督周瑜,东晋“除三害”宜兴周处,唐宰相周允之、画家周昉,北宋学者周敦颐,南宋大臣周必大,明正德间江南巡抚周忱,兴修水利,有利民生,芙蓉圩等处有周文襄公祠。明名画家周臣,清初篆刻鉴定家周亮工,嘉庆进士、巡抚、词人周之琦,清宜兴词人周济等。

  近现代名人:文学家、思想家周树人(鲁迅),政治家、生物学家周建人,散文作家周作人,一门三兄弟;民国空军司令上将周至柔,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开国上将周士第、周纯全,历史学家周谷城,实业家周叔弢等。

  常州周氏,历代进士三十九人,在一百五十个姓氏中进士数位列第十一,人文荟萃,猗欤盛哉!北宋有熙宁进士周昌谔,学者周孚先、周恭先曾创办城东、城西两书院。明正德进士刑、户二部尚书周金;清康熙工部侍郎周清源等。近现代有中国政法大学博导、国际法学家周仁,文字语言学家周有光,气象学家周琴芳,外交家周惠民,海军少将周瑞安,教育家周新城,造币专家周瑞熙,美籍华人著名作曲家周文中等。

  本谱江南第一世祖宋谏议大夫文渊公讳湛,邓州人(今河南邓州市),金兵犯中原,自邓迁建康(南京)。七世祖讳亢,官国子监学正,德祐初,元兵陷建康,全家被俘殉难。幼子太平儿随舅游宦得免,更名泰,号同古,有子三:长思岳、次思文、幼思李。

  九世思李公,小字寿山,或寿三,随父同古公徙毗陵怀南乡,后迁横山丰北乡,洪武初部给民帖,遂为丰北始迁祖。

  塘桥始迁祖十世良骥公,字致远,号月岩,自丰北迁长埼,失偶,来安尚乡塘桥依故友孙若莲,若莲以次妹联姻,遂家焉。兄良相公之子师臣,迁洪庄里大巷上,为大巷上始迁祖。

  塘桥、大巷,一南一北,相距数里,今属遥观镇。两地周氏,一脉相通,子孙繁衍,居家祖训为八字:忠厚质朴,整齐严肃;以理法自守,世德相承。虽未有高官显达者,然农耕士读,或陶或贾,无冻馁无失业,宗风淳朴。历经沧桑变迁,原有宗祠三楹在塘桥,早已堙没;大巷三房分祠前后两进各三楹,亦已不存。

  本谱始创于雍正丁未,续修于嘉庆辛酉、道光戊子、同治壬申、民国己未(一九一九),尚存同治残谱及民国旧谱十二册。今为第六次续修,距上届九十三年之久矣。

  欣逢盛世,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天时者,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传统文化得以弘扬,正当推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机;地利者,武进为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地区;人和者,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周氏族贤建农村委书记周永军、退休镇干周浩然等诸君审时度势,于二○一一年七月发动续修,组织续修班子,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工作顺利进展之际,周君浩然来访,问序于余,余虽不敏,不敢推辞,乐而为之。

  窃以为本届续修,百年难遇,意义重大,非往届之可比:

  第一属抢救性质,谱牒为儒家文化,近百年来受欧风美雨之侵蚀,左倾思潮之冲击,对传统文化认识淡化,尤其文革浩劫,谱牒损毁之惨重,世所少见。现在拨乱反正,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再不抢救,更待何时!

  第二,炎黄子孙,追本溯源,同一祖先,同种同文,血浓于水,血脉相连。续修宗谱,有利寻根问祖,宗亲联谊,感恩知报,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大团结,有利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第三,有利于当前道德建设。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民之八德。族规家训,弃糟粕,取精华,弘扬传统道德,符合当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五大道德模范;有利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教化,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谱牒、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三大支柱,共存互补,互相辉映。谱牒对人口迁徙、群体遗传、教育、战争、民俗、社会等众多学科具有丰富之资料,有待重视开发社会科学之宝贵矿藏,本届续修,保存传承,尤为史学界所重视。

  第五,旣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推行谱志结合,图文并茂。将宗亲所居村落地情风貌,生活生产习俗如烧窑等古代相传将近失传之手工生产劳动,载之宗谱。使地缘与血缘相结合,乡情与新情相结合,更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与宗族特色,既增强民族凝聚力,又增强乡梓亲和力。更具可读性、史料性、文献性,以提升宗谱之存世、资治、教化之历史价值。

  本谱之玉成面世,功德无量,功在当代,德泽千秋。并为常州谱牒文化事业增光添彩,作出贡献。

  特为之序。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初春之吉

  八四叟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