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在这里研讨谱牒文化,给我提供一个机会,与同行们交流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谱牒文化,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学科,又是一个全新的学科。谱牒与国史、方志三者共同传承了我国文明的历史。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谱牒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项研究被迫停止,家谱认为是“四旧”,被关了禁闭。现在春回大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尊祖敬宗之心亦油然而生,修谱热潮蓬勃兴起。对于修谱,我们必须继承祖先优良传统,同时也要注入时代新的内涵。我们一生中修谱中遇到这么一次,也只有这么一次,我们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且修谱是民间的一种行为,没有强制性的标准,旧社会有谱局进行指导,现在都是族内有识之士的自发行为。大家都想修好谱,但到底怎样才能修好谱,我认为首先修谱人员应该认真学习。一是学习前辈的经验,也就是钻研旧谱,前辈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在凡例中都一一作了说明。宗谱中用字简练、扼要、规范、达意。这些都应该很好的继承。二是要向有修谱经验的人学习,他们在修谱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得到一些教训,可以用来借鉴,三是要不断自我学习,如查找字典,相互探讨等,提高修谱水平和艺术。其次修谱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修谱也是修史,要尊重历史,不能违背历史,也不能歪曲历史,对事实不清的要重在调查,不能草率从事,我在《史官的职责》一文中,谈了二个例子,一是前妻生下一子后离异,怕书之难堪,故略去前妻而只书后妻,结果变成该子为后妻所生;或前妻不书离异,而继娶后妻,结果变成一夫二妻;更有甚者,不书其妻,而书其子,使人猜想该子为领养还是私生?第二个例子是把宣统己酉年写成一九○九年,违背了中国国情的纪年法则,甚至把康熙、乾隆年号也改成公元纪年,几百年后,经后人考证,此谱必为伪谱,这二个例子都说明修谱人员不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结果给人以笑话,诒误子孙。这是不应该的。三是参修人员要认真调查和校阅,防止差错。修谱是尊祖敬宗、惠及子孙的大事。是留芳千秋的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粗枝大叶,我们不能保证没有错误,但只要我们认真调查,细心校对,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能等宗谱刊印后一看错误百出,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子孙,功亏一篑。
我把自己在修谱中的体会,在《谱牒文化》期刊上刊登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如何写好世表》,谈了要注意五个性,即注意内容的完整性、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注意格式的统一性、注意用字的准确性、注意时代性;第二篇文章是《谈谈宗谱中女子挂线》谈了六点,一是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二是女子为什么在宗谱中可以挂线,三是女子挂线从什么时候开始,四是哪些女子可以在宗谱中挂线,五是女子挂线在世表中如何表述,六是世表和世系关系;第三篇是《史官的职责》,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就修谱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防止修谱中的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宗谱修成百家姓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现时代男女平等,女子也可以象男子一样在世系表中可以挂线,结果把女儿的女儿的女儿都修上了,而且在世系中注明赵姓、周姓、徐姓等,至少有几十个姓。旧谱是以男子血统关系为主线,女儿不能上谱,现在女子虽可挂线,但必须本姓才能传承,宗谱变成百家姓谱,就失去了修谱的本意。还有在凡例中规定女儿出嫁后,其子女愿意入谱均一视同仁,这种规定也不妥当,其子女本来是张某,就变成李某,下次修谱根本找不到李某。凡例中应规定本族出嫁女、子女随母姓亦可入谱比较恰当。
第二个误区是把事迹写成简历,旧谱中传赞部分的传、序、事略等均围绕立德、立言、立功人生“三不朽”来写,以使子孙后代学习祖先的精神,发扬族人优良传统。写简历只有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上不及祖宗,下不及子孙,没有具体的优秀事迹值得学习,这种简历写入宗谱根本没有什么价值,还是不写为好。写事迹也不能谈空话、大话、套话,应有具体事例。
第三个误区是把宗谱修成了生死簿,实际上宗谱不仅记载生卒年龄,更重要的是记录族人对国家、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比如文化程度、担任职务、所评职称,反映了族人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是世表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立言、立功,反映了族人的优良品德,是传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应详尽记载,以激励后人继承前辈事业,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二、对有关问题要正确表述,我这里仅讲三个方面:
1、文化程度的表述。文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宗族的知识水平,是世表中表述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程度的表述应按照“好中选优”和“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旧谱中也有庠生、贡生、廪生、太学生的记载,因为当时达到这个文化程度的并不多。现在,公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得到了提高,苏南地区基本普及高中文化,所以文化程度表述应以大专以上学历为宜,而解放前出生的族人当时能达到高中以上也不容易,所以这类人也可把高中毕业写进世表,反之,低于此学历的可以不写。如果我们把小学、初中毕业都写进世表,一方面给人看了这个宗族的学历水平太低,另一方面不写学历的就误认为都是文盲了,这样反而不好。大专以上学历均应写明学校名称,如南京大学毕业、常州工学院专科毕业等,只写学历,不写校名的表述是不全面的,如“本科文化”这种写法就可以理解为文化程度相当于本科,但并没有上过大学。
2、职务、职称的表述。职务的表述一般以科级以上职务为宜,但必须写明单位,如只写“局长”,人家不知你是国家审计局长还是乡邮电局长,悬殊实在太大了。如果任几个单位职务,退休的可写“曾任”,在职的可写“历任”。职称的表述一般以中级以上职称为宜,如工程师、会计师,职称一般与学历和资历相联系,尤其是高级职称者与高学历和资历相关联,有的高中毕业,1987年去世,写上高级工程师,就不切实际,根本没有去调查、推敲,材料缺乏真实性。
3、生卒年月的表述。纪年应按照同一年代用一种表述方式。旧谱一般都以朝代年号加干支和民国多少年加干支来表述。现在修谱,不仅要与旧谱保持衔接,还要适应现时老百姓纪年习惯,现在用公元纪年,这与旧谱有很大不同,故在凡例中应规定,解放前以民国纪年,解放后以公元纪年更合适。生卒月日的表述在现时修谱中尤为混乱,旧谱一般均以农历月日来表述,这方面是毋庸置疑的,现时修谱如果公历、农历很难调查清楚,可在凡例中说明“公历农历遵其自愿”,也可在世表中注明公历某月某日,反之就是农历,这样就与旧谱保持了一致性。
三、当前修谱中突出的几个问题:
1、对旧谱进行随意改动。一是对旧谱中的年号,如光绪、宣统、民国等,随意改为公元纪年,违背了历史上的纪年规则,有害而无一利,这里不再多说了。二是对古文加标点不够慎重,往往错误百出。我的观点对古文还是不加标点为好。这样保留了古文的原貌。实际上,看得懂古文的人不加标点也看得懂,加了标点看不懂的还是看不懂,加错了标点使看得懂的反而看不懂,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把握,加标点也未尝不可。
2、世表的表述不简练,用字啰嗦,重复,用词不当,该详的地方不详,如配偶的原籍地,谁的女儿,出嫁女适何地何人,没有详细调查;不该详的太详,如地名农村到自然村,本市到路或小区,外地到市县即可,有的把门牌号、电话号也写入谱中,就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3、缺少修谱的艺术水平。如对已离异的妻子,愿意提供情况的,可写名字和出生日期,不愿提供情况的可写“曾娶某氏,子一”,一看就明了,不必多说,不能使儿子变成私生子,子女不知其母是大忌;女儿出嫁后,不管其是否离异、生育情况;丈夫死亡后,妻子找个老来伴,没有领结婚证就不必写,如果重新嫁人可写改嫁,如果再找一个丈夫到家可写孀赘,但不能写“转适”。
总之,修谱中有许多学问,不能一一详说,只要我们认真钻研,虚心学习,不断推敲,就能修出高质量的家谱。
作者:恽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