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丹阳翼网、丹阳新闻网,一位叫“管老爷子”的网民,发贴给管氏宗亲,要求丹阳管氏联谊,并准备续修丹阳管氏宗谱。
今年七月,丹阳管氏一行十二人,在管山村辈份最高的管金保带领下,前往山东临淄,带着丹阳管氏宗谱,参加全国性的管氏宗亲联谊活动,丹阳管氏宗谱是唯一最完整的宗谱,也成为到会宗亲争相传阅的亮点。
丹阳管氏宗谱(伦叙堂),该谱于明神宗万历五年首修,第十四次修订于中华民国十年,该谱共有22本,木刻印刷,该套谱密藏在东城里张巷管氏
三十二世孙管德昆家里,他临终前,将谱交给其侄管荣良保管,嘱咐他—定要好好保管,并希望他在适当时倡议续谱。管荣良不负伯父所望,将谱通读数遍,并恳求市档案局刻录成光盘。然后,在网上发贴,联系山东高密、淅江龙泉及丹阳各地宗亲,
今年十月九日,来自丹阳市内外各地宗亲代表,成立了丹阳管氏宗亲筹委会,后巷镇管山村委会书记管德荣,村长管二平热情接待众宗亲,并派员陪同参观管山村。特别值得—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曾在管文蔚领导下工作过的离休干部,八十多岁的王凌云老人(丹阳后巷王福村人),闻讯专程从南京赶来,给管氏宗亲以鼓励,并希望以此为契机,筹建管氏三杰记念馆。
管山是丹阳管氏的发祥地
管姓源于姬姓。周文王的第三个儿子管叔鲜,出奔至山东成为望族,以管为姓。周穆王时有庶子被封于管地,其后代亦称为管氏。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理财家管仲,即周穆王后裔,管仲是中国第一相,在齐国做了四十年宰相。关于管仲的故事,流传丹阳延陵的也很多,丹阳延陵曾有管鲍分金桥、分金亭等传说遗址,笔者与符志成先生,在十多年前,曾专程到延陵镇寻访。
据管山管氏宗谱记载:北宋初年,一世祖管纯居胶东,以孝经教授乡里,人呼为教读先生。管纯有二子,长曰奉,次曰材。二人迁至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奉为涟水军伍卒,材务农渔海以充军用。后又迁到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为龙泉管氏,旁支仍居胶东。管奉生有二子:长曰师复,次曰师常。二人皆饱学之士,但都隐居不仕。其中管师复为知名诗人,有“白云集”传世。管材亦有二子:长曰师仁,次曰师礼,其中管师仁在徽宗崇宁年间举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召为吏部尚书,大观间,累官枢密院直学士,《宋史》有传。师复称号卧云子有二子,.矩一公(管昭文).矩二公,矩一公宗天禧年(1017年)到丹阳县任主簿,后任县令,在任十三年。
据管山管氏宗谱载:管昭文卸任后,先居丹阳城北门之内,子孙尚有守其旧庐者,如邑庠生大用、郡庠生鸣豫等,其后迁居县南太平乡管巷。该谱还记载管昭文忽忆居官时,循行至邑之东北,入山已深,境幽甚爱,命巾军往游焉。见四山环拱,围若翠屏,独缺其南,可通车马。民生其间,不见外事,虽古之盘谷,当不是过。东则桃花涧,仁希、仁福二观在焉,唐魏法师之所寄迹。西则沈山,南唐沈彬之所。退居也,顾而乐之。曰吾与沈侍郎邻,可以终焉矣,遂决志居之。矩一公孙薰一公,管谕堂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于管山纤陌中,觅泉而凿一井,俗称宣和井,并将年号刊刻於石栏(井圈)。该井曾几度兴废,管氏宗人曾立议保护宣和井,宗谱上明确记载“我族人须知,井为合族紧要古迹,务要世世守护之,使祖泽流传於万世”,以永注管山万古不涸。其古井栏呈正八角形,管山人亦称八角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天大旱时,村民重挖被淤塞的八角井,解决了全村饮水问题。
光诸版《丹阳县志》载:“管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因管姓居其地,故名”。自管氏落户这块风水宝地,被称呼为管山。管山座北朝南,西边有明山、李家山、沈山、凉帽山;东面有顶山、鸡笼山、九灵山环绕,村后山列如屏不起峰。南边一马平川,地势北高南低,众山之水,顺其自然沿着平川,浩浩荡荡奔赴九曲河。一条南北龙岗,以岗为界,分为东管山和西管山,管山古村落集天地之灵气为一体,管氏宗谱艺文篇有一首古诗描述得特别贴切:“一泉清澈万松环,松下泉流涌出山。泉韵松风琴操若,广陵散不绝人间。”真佩服矩一公择而居之之慧眼。
近日,笔者专程前往管山,寻访千年古村落。顺着胡高路来到管山村,踏着村水泥路进村,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黄橙橙待收的稻谷。遥看东边鸡笼山蒙蒙胧胧,山下一排排东管山二层楼民宅,由北向南,整齐有序直通公路。再看西管山,也有一排排二层楼民宅,而是东西向排列,顺山势而建,这些新宅,颇具现代新农村的气息。村中有一面积数亩的池塘,象一面巨大的境子仰望天空,清澈的池水中,山岭、房屋、树木的倒影,随村民淘米、洗菜、洗衣的节奏晃动,展示出山村幽雅的自然景观,显然,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宜人,
千百年来,管氏一代代后裔,在这里休养生息。他们除种田外,最善长的是采石烧石灰。当地俗语说:陈山石头管山灰,可见管山烧的石灰质量之高。农闲时节,他们还上山砍柴,送到访仙、孟河等镇出售。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原生态式的生活。
管氏后裔繁衍众多,分居东管山、西管山、倪山,吕城、东洋桥、东城里、葛村、岗头、井头、丹阳县城、也有分迁止南京、扬州、金坛、江阴、武进、常州等地,也有因当兵或官任,远迁至广西南丹、广东惠州等地的。2004年春,一位来自苏北仪征市的宗亲管德宏,遵父命到访仙后再转到管山来寻根问祖,经核实,管德宏祖上辈份与管山完全一致。从此,仪征与管山间的宗亲经常相互往来。
该谱还记载:西岩先生讳蕴琴为邑名士,道光、同治间笔削两出其手(修谱),灿然可观,益详且尽,其中鸿篇钜制,炳炳朗朗,聚山川钟毓之善英……五光十色,简牒增辉,信乎?管氏之人才志云盛矣。
倪山管氏近代三杰
倪山,在管山的东边,距管山仅
5里之遥,这里是丹阳管氏又一居住地,目前仅有20余户管姓人家。早在明万历年间,管山管氏二十世管绍政之子万元(字国大)号孟泉,从管山移居倪山,其后子孙至二十七世永鳌、永栋、永梁。永梁生二十八世政恒,政恒官从九品寓居金坛大南门,是金坛城有名的大财主,有“管半城”之称。民国十年,管氏宗谱十四修,管恒生为管氏东分支主修。管政恒生一子管嘉宾(太学生),在丹阳建山、访仙一带颇有威望,管嘉宾夫妇去世后归葬管山的小山头。嘉宾生四子,长子茂莆、次子茂荃、三子茂瑭、四子茂仓,其倪山的茂字辈兄弟达十八人。这十八位管氏兄弟中,茂荃(文蔚)、茂瑭(文彬)、茂仓(寒涛)三兄弟名声最为显赫,被人们称谓管氏三杰。(见图)
管文蔚是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白区领导过学运工运和农运等革命斗争,自1927 年10
月起,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先后担任丹阳县委书记、江苏省委镇江特派员、武进县委书记、苏常特委巡视员及金坛、无锡县委书记等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1930
年4 月8 日因内奸告密被捕,坐牢7
年多,在敌酷刑下,掩护组织,营救同志,坚持斗争,坚贞不屈。卢沟桥事变后,管文蔚在丹阳访仙桥镇以他父亲的名义,把附近几个乡的十几支枪收集起来,组织抗日自卫团。这时,他的弟弟管文彬、管寒涛两人(是1927年入党的中共地下党员),从外地回来加入其中。
1938 年7 月上旬,陈毅在丹阳延陵附近约见管文蔚,交给管文蔚巩固丹北发展江北的任务。7 月下旬陈毅派新四军1
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到丹北,授予管文蔚部丹阳抗日游击纵队番号,编入新四军战斗序列,管文蔚为纵队司令。
1938 年9 月,刘炎带领郭猛、张震东等20
多名军政骨干,再次到丹北帮助整编队伍,将丹阳抗日游击纵队整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管文蔚任纵队司令员,张震东任参谋长,郭猛任政治部主任,将原来的3
个大队扩编为4 个支队相当于团)。为了摆脱国民党的限制,便于向东向北发展,挺纵对外不用新四军番号,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
新中国成立后,管文蔚任苏南军区司令、苏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苏南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等职。1993年病故,享年90岁。
管文彬任丹阳抗日自卫总团财经委员会主任、苏北行政委员会粮食局局长、江淮银行印钞厂厂长、党委书记、苏北行署交通处处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管文彬曾任农业部计划司、农垦部计财局副局长,国家农垦总局副总局长和农垦部财务局局长、农垦部党组成员、顾问等职。1982年离休。1992年4月21日病故,享年86岁。
管寒涛任游击纵队一大队队长。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参谋长,后任二支队司令、新四军挺进纵队江南留守处主任、中心县委统战部长和武进、丹阳、镇江、锡虞地区专员,丹北地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参加开辟苏浙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任苏浙行署货管局局长、江南银行副行长。次年10月奉命北撤,任北撤干部五大队队长、前站办事处主任,山东省交通总局副局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前后,历任华中贸易总局副经理、中南局驻华东办事处主任、中南财委计划局副局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等职。1953年大区撤销调北京,历任国家财委 基建组副组长,国家计委基本建设局副局长、技术合作局副局长、对外贸易部成套设备局副局长。1958年7月,调任浙江省工具改革办公室主任、农业厅副厅长等职。中共浙江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副省级)等职。1985年底离休。
古代管氏有两位丹阳县令,而近代的管氏三杰,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既是丹阳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丹阳管氏的骄傲。
管氏迁居东城村
管氏何时、何人开始,居住到东城村的?管姓人也说不清楚,阅读《管氏宗谱》,发现有一篇顺一公迁居东城有趣记载:顺一公讳读字观之行顺一,故管山人也。赘於皇业寺前之李氏,李虽望族,而家计日薄,几不能支,外舅卒子幼。公为治丧,具经理家业,义不可舍去。既而慨然叹曰,大丈夫当自立百年之业,吾安能郁郁久居此耶?因游东城,见其地前面张巷,后依东城,山不高而平旷,水不深而澄清,顾而乐之,遂卜居焉。且为其地近,李氏家业可兼理也。后人名其村,落日东城,亦曰张巷。公筑井易田,家业日兴,时策蹇呼,童携酒归管山,招族人灌饮,每入祠辄流涕,以为竞舍先人之庐墓而去也。疾事,召子孙论之,曰狐死正邱首仁也。管山我之大宗,汝等能不忘亲亲之谊,吾目瞑矣。子孙遵其训,知孝悌,敦礼让,每祭享之期,必诣祠拜祖,且谒见各族老,历久不衰。而於李氏亲睦,逾於他姓,盖公之诒谋者,善也。
故事发生在元末明初,原来十四世信十五,(生于元武宗至大二年),生二子长顺一、次顺二,管氏十五世顺一迁居东城,为东城分支派祖。后生子荣一,荣一(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年),生一子胜—。胜一生四子,懋一、懋二、懋三、懋四。从此,东城管氏开始人丁兴旺,也有从东城迁往他地居住,成为东城管氏支派
数百年来,东城管氏以农耕为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管竹林等跟随管文蔚抗日。
管承基重建云阳桥(贤桥)
旧丹阳城内,最为著名的地名为“贤桥”,丹阳城内,上了六十岁上下老人,都见过贤桥的尊容。因为贤桥为当时最繁华地段,那时商铺林立,人马杂沓,贤桥又是水陆交通要道,是丹阳古城的商贸中心地带。
1975年填塞内城河为城河路,贤桥从此被拆除,原址为新民路、城河路交界广场,(俗称贤桥广场)。
光诸版《丹阳县志》载:“云阳桥在县东,旧名清化桥。宋”嘉熙二年(1238年),刘宰重建,民慕宰之贤,改名贤桥。明成化五年(1470年),知县蔡实重建。弘治中,圮,知县李循建。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管承基重建。此桥为古县重要的桥梁之一,清康熙末知县谢亦骥有《云阳桥月夜》诗云:“水阁雕栏对石栏,一轮明月挂中霄;当年未凿香河水,运艘连帆趁夜潮。”
管承基为康熙朝丹阳知县,职名录上记载:奉天人,监生。那么,管承基与丹阳管氏有什么关系?因为古代有一规矩,当地人不能在当地为官。
阅读管氏宗谱,发现了管承基与管山管姓的关系。谱载:“先祖仁七公讳芝字谷生,生于宋宁宗嘉元年,公以材勇报补广西南丹卫军,次子之裔永乐三年改调北京,神武忠卫军册名。”管氏宗谱载:康熙十三年秋,管承诸至管山宗祠,与各族老相见,自称北直棣奉天人,也管姓,名承绪,特来拜谒各宗老。并先问先祖有仁七公否,众族老答有之,并得宗史一览,管承诸翻阅毕,叹曰,吾乃今得本源矣,遂诣寝室谒祖,复请各族老行礼。曰,小子仁公后裔也,父学忠,生四子,承绪居其二,现任丹阳县令四弟也,名承基。受任日,母命之,曰汝知先祖之所自乎,仁七公者……,汝今令丹阳宜访诸,吾弟闻母命,耿耿于心,不能忘下。十二月二十三日,承基备祭礼,十五年冬,又赠匾额。管承基二次回管山寻根问祖,赠宗祠匾额谒祖,并宴请族人,十六年秋卸任回奉天,又写扎告别。这成为管氏宗人认祖归宗的佳话。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补充。现在我们常常发现,地方史料上缺失的重要资料,往往在姓氏宗谱上能够查到。管氏宗谱的发现,给我解开了管氏迁徙丹阳的迁古之谜,也为我们展示了管山的原始风貌,以及管氏人材辈出的因缘。
作者:高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