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荡高氏源流考略

人气:413

  寻根溯源,尊祖敬宗,本是修谱的宗旨之一。我根据老谱中的《源流备考》及有关《序》、《传》,并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诠释我们常州高荡高氏的源流。

  [高姓起源] 经考证,高姓源于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因此以姜为姓。传至西周时有姜太公者,名尚,字子牙,吕氏,又一名望,尊称太公望;因辅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有功,被封为齐王,封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姜太公的六世孙文公吕赤,史称公子高。姜太公的八世孙姜傒,字敬仲,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公元前六八六年,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姜傒原为齐国正卿,于次年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傒因平叛迎君有功,世封上卿,统领百官,并赐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则高傒为我们汉族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距今已有二千六百九十多年的历史。

  [圣门高弟] 高傒的十一世孙高柴,字子羔或季羔,是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即学生)之一,列二十二位。子羔公博学多才,进退有度,曾先后担任鲁国、卫国大夫,主管的司法案件多次受到君臣的称赞。孔子死后,有300多名弟子随其讲学。子羔公既是才子,又是孝子,还是福星、寿星。他有9个儿子,29个孙子,以128岁的高寿而逝,被称为“寿圣儒贤”,死后葬在河南省太康县高贤集。自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被尊为正统思想,孔子门生备受推崇。子羔公在唐朝被追封为共伯,在宋代被追封为共城侯。高姓子孙以有这样的先贤而备感荣耀。子羔公的长孙高举,为光宗耀祖,便以祖父之名,别立姓氏,而为柴氏。从此,柴氏后人均奉高柴为始祖。可见,柴姓源于高姓。

  [繁衍播迁] 子羔公有一个儿子叫高阳,为周朝司寇。高阳的儿子叫高遵,为周朝将军。遵的儿子名襄;襄的儿子名智;智的儿子名孙溪,为大中大夫;孙溪的儿子名肇,为中书侍郎;肇的儿子名崇,为尚书;崇的儿子名玩,为曲阳令;玩的儿子名胜,为辅国将军;胜的儿子名齮,为中书舍人。高齮有二个儿子,高机和高桧。高机的儿子名景文;景文的儿子名通;通的儿子名志修;志修的儿子名尤,为尚书仆射;尤的儿子名彦隆;彦隆的儿子名雍。雍子儒;儒子竦;竦子昂;昂子魏;魏子旣;旣子朝;朝子华;华子虎;虎子仲祥;仲祥子和;和子前宗;前宗子 ①;②子亮。高亮的儿子叫高励或高适,为尚书;高励的儿子叫高俭,为唐朝武德年间的吏部尚书,封许国公。俭子平;平子采;采子凤祥;凤祥子顗。高顗有二个儿子,高稜和高稷。高稜也有二个儿子,高濱和高浚。高浚为资政殿学士,生三个儿子,高晔、高暉、高昭。高晔生四个儿子,高绩、高纳、高给、高统。高统的儿子用中生三个儿子,高灿、高耀、高烁。高烁的儿子大元又生三个儿子,高彻、高循、高后。

  春秋以后,高姓大多聚居在山东省。老谱中说的先祖世居“山左”,山左即山东,当时属渤海郡。后来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战乱的频繁发生,高姓人士就向全国各地迁徙。其中有一支迁到了安徽省廬州府合肥县。

  [晋陵始祖] 高彻,字汝通,号琼台,是高柴的四十五世孙。琼台公生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享寿八十六岁,葬在江阴观山南新阡。琼台公初居安徽省廬州府合肥县西仪村杨柳巷,于南宋初建炎年间宋室南渡时(1127年)徙居常州(常州古称延陵、毗陵、晋陵),擢升为晋陵令。琼台公为官清廉,惠政卓著,民感其德,留居常州城东十里云树苍苍的高墅(今属青龙乡),遂开常州高氏之先声,为晋陵始祖,后裔尊其为第一世。琼台公有三个儿子,高儼、高仪、高傛。高儼字若思,号屏山,为石埭(今属无锡市)主簿。屏山公有二个儿子,名一鸣、一飞。一飞又有二个儿子,惟岁和惟月。惟月的儿子高露,字天泽,号本堂,为南宋润州(今镇江)同知,有儿子名学益。学益的儿子名继能。

  [高荡始祖] 高继能,字礼岩,是琼台公的七世孙,为明朝初年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负责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礼岩公以靖难弃官归隐。所谓靖难,又称靖难之役,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把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把自己的25个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长子朱允忟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忟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忟不满诸藩王权力过大,采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措施,引起藩王的不满。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力量最大,于1399年7月从北平(今北京)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要对奸臣加以讨伐,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平定祸难的意思。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称南京,不但诛杀了齐泰、黄子澄的九族,而且杀掉了包括当时名望极高而又不肯为其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在内的五、六万人。战乱中,朱允忟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礼岩公因朱棣当皇帝不合祖制,又杀戮过多就携带两个儿子弃官隐居在常州城东北的芙蓉湖畔,当时的地名叫高荡,后来改名叫高家塘。所以,礼岩公是我们高荡高氏一脉的始祖。

  [枝繁叶茂] 高荡依山傍水,地处幽邃,便于始祖隐居,也哺育了数千高氏子裔。

  礼岩公的长子富五,字翼琴,为高荡高氏大分祖。翼琴公生两个儿子,贵一、贵二,后来都迁居夫椒(即今太湖边上的马山,原属武进县迎春乡,现属无锡市),是为大分夫椒支。贵一有一个儿子思贤,其后代十五世孙高臣、高棹迁居郡城(常州),是为大分郡城支;高柏迁居陵栅口;高菘迁居新塘闵家桥;高斿迁居宜兴下泽。十七世孙志大也迁居宜兴下泽。十八世孙于岱又从常州迁居三河口,是为大分三河口支。二十世孙玉成迁居雪堰桥。

  礼岩公的次子富七,字羽琴,为高荡高氏二分祖。羽琴公和儿子尚德世守在芙蓉湖畔的高荡。尚德公有三个儿子,正纲、正常、正伦。正纲公居住在高家塘河南,为高荡大房河南支祖;正常公居住在高家塘河北,为高荡二房河北支祖;正伦公也居住在高家塘河北,为高荡三房河北支祖。

  正纲公的后裔十七世孙如元迁居胡家村,是为二分高荡大房胡村支;二十一世孙高洪迁居花园村,是为二分高荡大房花园村支;二十一世孙高闰迁居湖塘王家村,是为二分高荡大房降子庙支。

  正常公的后裔十四世孙宗杰迁居郑陆桥;十五世孙高阡迁居三河口,是为二分高荡二房三河口支;十五世孙高旦迁居新沟③,高炅迁居汤家霸;十七世孙高俨迁居窑荡村,是为二分高荡二房窑荡村支;十八世孙可适迁居焦溪,有义迁居常州;十九世孙成虎迁居如皋。

  正伦公的后裔十七世孙居逸迁居华墅;十九世孙履昌迁居河南,是为二分高荡三房河南支;二十世孙友仁迁居观巷村,大鼇、大鹏均迁居芦庄。

  二十一世孙以后的迁徙情况更加复杂,高荡高氏的子孙散居北京、上海、武汉、昆明、台湾等全国各地,甚至远涉重洋,徙居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就不再一一细说。

  综上所述,高荡高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可谓盛矣。

  以上源流条陈全部有据可查。但本人才疏学浅,定然会有失误。今后族贤发现谬误之处,务请匡正不逮;若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谅解。

  我谨以此文聊表对列祖列宗的孝敬之心。

  注:此文摘自《毗陵高氏宗谱》(守愚堂高荡支)卷一。

  另附:有二个字在电脑中和《新华字典》中均找不到,麻烦请帮助另外造字。

  在①和②处为:“雨”字头,下半部加一个“降”字去掉“耳朵旁”。

  在③处为:“绛”字的“糹”旁换成“土”字旁。

  作者:高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