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东安蒋氏探源

人气:604

  公元前十二世纪,陕西岐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泰伯让王位而别父南奔,由姬昌嗣周族王位,称周文王。周文王与正妃太姒生十子,次子周武王(姬发),四子周公旦(姬旦),周王朝由周武王(原是诸侯国)灭商后于公元前l046年建立,武王克殷商后,封周公旦于鲁,都曲阜。但周公旦不受封,留佐武王,因辅国有功,作典周之相。武王卒,周成王(姬诵)接位,周公旦因成王年少,天下初定,恐诸侯不服,乃摄行政事。果然周文王三子管叔、五子蔡叔和八子霍叔不服成王,要挟武庚(纣王子)叛乱,以复殷。于是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兴师东征讨伐,杀武庾,诛管叔,放逐蔡叔,降霍叔为庶人(降为平民老百姓)。周公旦第五个儿子伯龄被成王封到河南信阳市淮滨(古称弋阳期思县)建立蒋国。蒋姓以国名赐姓,伯龄是蒋姓始祖,即蒋裔一世祖。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的诸侯国。蒋国具体位置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封地在今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的期思镇,是蒋姓的发源地。至今这里仍然完好地保存了西周蒋国故城遗址,这些距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墙完全是土制的,至今仍有部分屹立未倒。今天期思镇外的河流是当年蒋国所筑的护城河。传至蒋氏二十三世裔孙简轲公,蒋国被楚国所灭。

  先秦时期,蒋氏主要在今河南、陕西境内繁衍生息,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和官职调迁等,不少人离开故土,去开辟新的天地。西汉时有蒋氏四十四世裔孙蒋诩(字元卿),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哀帝时为衮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摄政,称病隐居乡里。蒋诩重孙四十七世裔孙蒋横(字承先),因助刘秀(东汉光武帝)征伐赤眉有功,被光武帝封为“逡遒侯”,封大将军,九江大尉。朝中司隶羌路诬陷蒋横谋反,光武帝一怒之下,诛杀四十六岁的蒋横。蒋横九个儿子逃过长江。向南大迁徙。第八子蒋默避居宜兴(古称阳羡)滆湖之东柯山;第九子蒋澄避居宜兴滆湖之西亭乡湖墅里(今杨巷都山蒋家村)。这样,宜兴蒋氏形成了以蒋默为始迁祖的“湖东系”(以滆湖为界),以蒋澄为始迁祖的“湖西系”,并因蒋氏四十八世裔孙九兄弟南迁各地,形成长江以南蒋氏的各大小支系,因此宜兴的《蒋氏宗谱》上有“江南无二蒋”的说法。

  蒋横含冤被诛,朝中大臣纷纷上奏,光武帝悟,下旨查清蒋横冤情,诛杀司隶羌路,为蒋横平反,赐赠蒋横为“显忠”,并封蒋横九个儿子(四十八世孙)皆在避居地封侯。蒋横长子蒋颖,字仲远,居婺州金华七新乡,封“金华侯”,任中散大夫、车骑大将军,青州刺史,生九子,享年72岁。八子蒋默,字秀芳,封“云阳亭侯”,在柯山桥畔建“云阳城”。九子蒋澄,字少明,封“亭乡侯”,在山建“亭城”。蒋默儿子蒋何封“邵陵侯”,任将军,裔孙蒋志袭祖荫封“云阳侯”。蒋澄儿子是四十九世孙,皆官至州牧,长子蒋孟是冀州刺史,次子蒋直是南阳刺史,三子蒋林是丹阳刺史,四子蒋政是荆南刺史,五子蒋元是兖州刺史。故宜兴市芳庄镇今有“五牧村”,因为蒋澄五个儿子皆移居此地而得名。

  湖西蒋氏,“九侯世家”,“五牧”之后,得毗陵山水之润育,更是家兴族旺,于唐宋间走向极盛,分支分系相继瓜绵四乡。宋元祐三年(1088),湖西系蒋氏第一百世蒋应龙,徙居毗陵东安,为东安蒋始一始祖,其地即今东安蒋巷。经千年繁衍,东安蒋氏又成武进望族,蒋巷亦成邑内千年名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