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大姓氏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人气:293

  中国姓氏的本质

  中国人的姓氏历史至少有5O00年,是世界上流传最久远的姓氏.欧洲人的姓氏历史一般仅有500年,历史最长的英国人的姓氏也只有1000年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其姓氏普及的历史只有100年。五千年前,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制定了以父系方式传递新规律,是中国父系社会全过程的文化见证。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过程中,曾经起过独特的凝聚作用。

  姓氏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具有多层结构。当今正在使用的汉字姓氏大约有3500多个,目前的最新数据表明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在22000个以上,每一种姓氏形成的时间和背景有异有同,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姓氏。中国的每一种大姓不是由单一的血统组成的,往往有多个交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断地吸收其他血统的成员,最终形成目前中国大姓的规模。

  “改姓”造成了中国姓氏多样化的现象,但是从本质上(遗传学的角度)说,改姓仅仅改变了姓氏表达的符号,世代相传的父系遗传物质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祖先最初对姓氏定义和世代传递的法则极为科学,它完全遵循了人类中代表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原则,虽经千万年而不变的自然法则。所以,没有特别用的需要,最好不要随意改姓。

  姓氏研究的基本手段是统计学

  迄今为止,我国已进行了5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还进行过一次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随机抽样调查,用“三阶段整群抽样”的统计方法获得了全国57万人的资料。我们就是利用这批材料中的姓氏统计了全国(除台湾省)的当代姓氏分布。同时利用台湾省的全台湾四分之一的人口抽样资料,按万分之五的比例获得了相应的数据,并与大陆数据合而形成了中国人当代姓氏分布的第一部数据库。由此得出的100个大姓的排列表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当代中国1O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 1%以上的姓氏有19个,集中了大约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汉族姓氏分布自有规则

  通过对30省级行政区划人群之间姓氏分布与遗传基因分布进行统计学的比较,发现我国汉民族的起源并不像过么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有一个起源.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距甚远,甚至大于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这充分地说明了汉族并不是一个整体的、完整的、一个起源的民族,它实际上是经过5000年不断地融合,由北方的华夏民族和南北方各民族不断交融而形成的一个遗传上有差异的整体。

  我国姓氏有三大特点:第一,历史悠久;第二,传递稳定;第三,传送有规律。我们研究1000年来的宋朝、元朝、明朝和当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全部姓氏分布,发现它们的分布曲线相互吻合一致。除此之外,还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我国的姓氏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规律。举例来说,谭姓在全国并不算大姓,但在湖南却进入了前十名,是当地的大姓,如台湾的蔡姓,山东的孔姓也有这样的特点.这是因为几千年来,我国基本村落的人口组成始终是相对稳定的,而宗族聚居的关系又会使人们能长期固定地生活在一起。从中也可以看出,几千年来,中国基本人口的布局一直保持着有规律的变化.因此,每个姓氏的地理分布图谱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同时出现了地域性的共性姓氏分布图谱。

  大姓传承不易小姓产生有因

  每一个姓氏的产生都会有一个故事。比如在浙江省就有一个特别偏的姓:陆费氏。这个姓的来由是这样的:当地一个陆氏从来没有人做过官,能有人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一直是这个家族的心愿。后来,家族中有个孩子被过继到了费家,这个孩子果真出了个入仕了。为了告慰先辈,他们就在费姓的前面加上了陆姓,从而改姓“陆费”氏了。又比如,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村集中了姒姓,这是传说中大禹的姓,后来人们果然在当地发现了大禹的墓。还有,在山东省烟台市文登县,有一个村子大都姓丛,他们都是匈奴王子的后代,在汉初由塞外迁到这里。山东德州有许多安姓居民,这是因为明朝永乐年间,有位菲律宾苏禄国王来华,在回国途中逝于当地,于是有两位王子留下来为父王守灵,其中一个王子姓安,他的后代就世代延续了下来。

  在辽宁昌图县和安徽涡阳县都生活着一群yà姓人们,这个性好奇怪,是岳字的下部换位形成的字,历史上没有这个字,更不会有此姓了.但是南北两群yà姓人群都说是1000年前岳飞的后代,为了避难而改姓的。更有奇者,在媒体揭示这一姓氏之前,两地人群从未有过交往和认识。

  姓氏的变过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着历史。比如说,唐朝时候,李姓就有所增加,因为这是皇姓.而同是皇姓,宋朝刚刚灭亡的时候,赵姓却立刻减少了4%,皇室的姓一下子成了众人皆躲的姓氏。到了明朝,朱姓又多了起来,因为一下子许多功臣得到了朱元璋的恩赐,改姓国姓--朱。

  我国的这些大姓传承至今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元朝的时候,为了维护元朝的统治,元顺帝宰相伯颜建议,把当时的王、张、李、刘、赵五大姓汉人杀光。好在元顺帝犹豫再三,没有付诸行动,这使当时这些姓氏的人们逃过一大劫难,从而也是万幸使这些姓氏得以传承至今。

  姓氏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域特性

  同姓人群在地区中分布不均衡性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另一特征。南北汉族在遗传结构组成上有显著的差异,以武夷山和南岭为界,分为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处于长江流域的汉族为过渡型的,既有北方的特征又携有南方的特点,随着纬度的升高和经度的减小,其遗传组成上越接近北方。姓氏的分布也出现了南北差异的现象。南方地区应包括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七省区,长江流域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等省市,其他的省区市归为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分别占人口的9.3%、9.1%和6.7%。而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O.6%,其次为李、黄、林、张,分别占人口的6.5%、6.4%和4.6%。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姓,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分别占人口的6.1%、5.7%、4.9%和4.6%。李姓虽分布很广,但在北方地区不是第一大姓,而其频率是最高的,然后向南逐渐地梯度减少。李姓在长江流坡地区为第一大姓,其频率为中等。在南方地区,李姓屈居第二,其频率为最低。同样,王、张两姓也存在与李姓同样的分布趋势,北方内蒙古王姓的频率是广东的四倍。而南方陈、黄、林三大姓的分布却与李、王、张三姓相反,由南向北达逐渐减少,最北的黑龙江的陈姓的频率仅仅为广东的四分之一。

  姓氏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在其他大姓中也存在,比如北方地区的赵、孙、马和刘姓的频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反之,南方地区的朱和吴姓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北方地区.另外,每一省区中也表现出某些比其他省区特殊的高频率的姓氏,比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等。

  姓氏分布的稳定性

  所谓的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现象,说的是同姓人群的大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长期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和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1%和7.1%,其比例都超过了7%,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亿7千万,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全国占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19个大姓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6%。从宋朝以来,各个时期占全国总人口1%以上的姓氏都在18个或19个,历史上,中国大约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8或19个同姓人群中。当代我国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人口最多的120个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90%,而人口最多的200个姓氏的合计人口已经超出全国总人口的9.6%。当代大约12亿汉族中使用的姓氏估计在3500个,这说明占姓氏种类不到3%的100个常见姓氏拥有87%的人口,而占姓氏种类97%的一般的和稀罕的非常见姓氏仅仅拥有13%人口。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所揭示的是各地人群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的迁移,决定着地域人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则更表现出地域特色和相对隔离的现象。

  我国同姓人群的形成的原因?这与我国的婚姻特征和同姓聚居和修谱习俗是有关联的。我国农村的婚姻往往受到家庭背景、地理环境、民族差别的限制,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虽然同姓不通婚,但仍存在着姨表婚和姑舅表婚的婚俗。我国的“婚姻半径”平均只有几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婚体系,网络相联,地域相依,本村、邻村、邻乡及邻县是他们的娶嫁的固定范围.大部分已婚青年夫妇,婚前都是住在同一个乡,大约90%的住在同一个县,跨县和跨省的很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化的加速,我国婚姻通婚半径又使任何一个村庄都可以保持姓氏和血缘关系的长期相对稳定,有的地方一、二个姓氏就占全村80-90%的人口。就是今后发展起来的城镇,其主要人口来源仍旧为其周边的乡村,有势力、有群体规模、加上有族谱或联谱的同姓人群仍旧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同姓人群的分布在今后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呢?在我国,农村的人口一直占据着人口的重心,随在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比重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同时我国历来狭小的”婚姻半径”也将被打破,同姓家族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引起注意:我国地域虽然广阔,但可耕种的土地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各地早已人满为患,不管城镇与农村的人口比例将发生多大的变化,农村的绝对人口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不可能再接受大量的外姓移民,只有本地多余的劳力外流到附近的城镇和城市。1000年姓氏分布规律的研究证明了中国人姓氏传递是多么的稳定的,而且一直是延续的。自从清道光年间我国人口达到4亿以后,可供人民生活的土地都已住满了人,事实上各类同姓人群的分布在全国早已定局,今后只要不发生亡国灭族之事,不会再发生剧烈的变化。

  总而言之,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的一项特有的国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资源,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遗传基因组资源的分布、海内外华裔的寻根、国家大统方针、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资源利用等重要问题和研究领域。

  作者:袁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