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亲情话“张节”

人气:400

  不知从何时起,常州人把逢年过节去拜望长辈的行为称为“张节”。张就是张望的张。张望,张望,张就是望,望就是关心和拜望。《现代汉语词典》说“张”是看、望的含义,如成语东张西望。“张节”大概就是带些适当的礼物去看望长辈和值得尊敬的人的意思吧。

  常州的张节,主要以有姻缘关系的女方为关联,由(准)女婿方实施的对女方长辈的礼节、礼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尚未结婚的毛脚女婿阶段,关系有所明朗但还没有敲定,这个时候是很微妙的时期,所以毛脚女婿会特别的巴结,礼数特别的周到,礼物也会特别的厚重,张望的对象一般是女方父母和女方父母的直系长辈;第二阶段是新婚的第一年,这时的女婿要对女方的所有亲近长辈都进行张节;第三阶段是新婚的第二年开始,一般只张岳父母及岳父母的父母。当然既然是礼事,就不存在任何阶段性和任何对象性,均可以扩大到其他认为需要敬重的人物。如自己的上级、恩师、师傅、朋友、甚至于生意场上受益的客户等。但只有女婿女儿对女方长辈的礼事是最先的初衷和本意,因此当人家生了女儿时,就有人会说:“好福气,有月饼吃咧。”干亲的张节始终是以相当于女婿的格式来要求的。随着独生子女的产生、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的丰富,出现了一种文明进步的好趋势,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在这三个节中,男女双方的长辈一视同仁,均享受这种孝敬的礼数。

  一般说一年中女婿女儿要张的节约定俗成有三个,即端阳(端午节)、八月半(中秋节)和过年(春节)。基本是四个月一个节,间隔匀称。张节的时机也有说法,张端阳对于新女婿一般进入农历的四月就可以张了,有一个多月的提前量,老女婿就要稍晏一点大概在四月半之后才开始张;张八月半有些不一样,即使新女婿也不会提前那么多,因为在这之前有一个七月半,这是一个“鬼节”,所以要过了七月半之后才能张。还是老规矩,新女婿要稍早些,老女婿稍晏些,张得早说明重视——“致诚”。对于过年,女婿上门拜年(也是张节)有约定的时间,就是年初二,称之谓“露头女婿”。这个时间上门的女婿有出息会发财。所以年初二是女婿上门的“法定”时间。一般说新女婿会在这个时间准时上门拜年张节,老女婿就相对自由些,会根据自己的时间空间安排时间。时至今日,快速节凑的人们的时间全由社会决定了,女婿们的张节,只能集中在节前有限的几个非工作日里。

  随着历史悠久的沉淀,张节的礼物除了烟酒补品等通货外,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符号。比如张端阳当然少不了咸鸭蛋、皮蛋,张中秋节一定要有月饼等。春节虽然没特殊的符号礼物,但选择礼品的范围更加宽泛。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加务实,除馈赠符号礼物外,就是送上一份红包,由老人去买适合自己的想吃想用的东西。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在春节给压岁钱是长辈给小辈的,所以在张春节时懂事的小辈孝敬长辈的红包,应该在过年前送达。当然张节的东西多少贵贱、红包的大小厚薄也是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情而宜,情意重于礼物,精神大于物质,有一份真诚的心浓浓的情就够了,长辈不会计较的。张节的本意也只是要求小辈看望一下、关心一下长辈,保持血缘上的亲密关系。但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看望长辈总不空手而往吧,所以张节从礼节变成了礼事。

  长辈在接受张节时会适当选取几样“受”下来,其余的都会退回。既表示客气,也是物质匮乏时惜物的做法。同时长辈有时也会准备其他礼品进行回赠。如果是老女婿就会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和做法,送些实用的管用的东西,也用不着退回些什么,少了这些繁缛的礼节。

  子女长大后总会分岔分家,独自立业,为保持与血缘长辈相对密切的关系,这就在基本人情往来中逐渐形成了三次张节。而这种礼事只安排女儿这条线上,而不是儿子这条线上。算是对女儿“泼出去的水”的一点亲情补偿吧。这种设计倒也显示了古代社会工作者的智慧和巧妙吧。张节要参与的主角当然是女儿的夫婿,而女婿又是丈母娘喜欢的外姓小辈。所以张节有时也称是“张丈母”。这样就把张节的人与被张节的人全都定位在了女性这一方。张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尊重女性的礼节礼事。在歧视女性的封建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个创举和进步。

  大概过去我们对姓氏的张、对量词的张等印象太深,而对动词的张和动词名词化的张节忽略了,当我们理解了民俗中张字的含义,我们强烈仍感受到“张节”的设计巧妙和匠心独运。我们真佩服常州先人对这个“张”字的用法之妙。让我们在张节中体验孝敬长辈,传承文明美德,享受浓郁亲情。

  作者: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