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海峡两岸合作编修的统宗世谱

人气:206

  中华邹氏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影响巨大的一个姓氏,在中华姓氏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海峡两岸合作编修的《中华邹氏族谱》第一卷,由湖北省崇文书局出版发行了,这是邹氏家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从《中华邹氏族谱》第一卷的编修过程来看,它是海峡两岸邹氏宗亲密切合作、共同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中华邹氏族谱》第一卷的构成来看,谱牒世系与家族文化并重,整个谱系,斑斑可考,代代可数,昭穆字辈,一目了然,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通俗易懂的可读性;从家族文化来看,具体记载了历代光照千秋、业绩显赫许多邹氏名人,生动地展现了邹氏家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从第一卷的记述情况来看,搜罗宏富,审核精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纲目清晰,言简意赅。从谋篇布局来看,彻底摆脱了旧的修谱框架的束缚,许多栏目的设置特别富于开拓创新精神,为探索新的修谱体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新修的《中华邹氏族谱》,是一部横盖全国、纵贯古今的大型统宗世谱。对于举办这样一部大型统宗世谱的新闻发布会,我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横盖全国,勾通两岸,是《中华邹氏族谱》的首要特点 从横的方面来看,《中华邹氏族谱》涵盖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可以说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中华邹氏族谱》,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伟大创举。而这样一部《中华邹氏族谱》,乃是由海峡两岸共同编修的。《中华邹氏族谱》的编修过程,就是全国邹氏族人建立联系、拉近距离、接续家谱、增进血浓于水的血缘情和宗族情的过程,其意义十分重大。

  《中华邹氏族谱》的编修是从1992年湖北黄冈邹氏18人发出致族人合修族谱倡议书开始的。在此期间,以湖北黄冈为联络点,同本省乃至全国邹氏族人逐步建立了联系、拉近了距离、增进了血浓于水的血缘情和宗族情。2000年7月和2001年 3月, 先后在福建举办了“纪念邹应龙诞辰828周年大会”,在广东揭西召开了邹氏历史文化研讨会。通过这两次会议,扩大了影响,得到了旅居马来西亚宗亲邹顺达先生的积极支持。远在台北的中华邹氏宗亲会理事长邹忠彬先生获悉后,直接给湖北邹木生发传真、打电话, 建议召开全国性的邹氏宗亲代表大会,讨论修谱事宜,并再三承诺会议所需经费全部由他负担。在邹忠彬宗亲的推动下,2001年6月, 在武昌召开了邹氏宗亲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大陆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有台湾省的代表,还有韩国的代表,共九十八位。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由海峡两岸共同组成的《中华邹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台湾代表邹忠彬宗亲开始被推举为名誉主任,其后又接任主任。接着又成立了邹氏族谱编辑部,创办了《邹谱编纂简讯》,每季一期,分发给海内外两千多位宗亲代表;开通了面向全世界的“邹谱网站”。这样一来,许多信息、许多活动、许多磋商、许多交流,通过《邹谱编纂简讯》和“邹谱网站”就能迅速传递给族人,从而有力地推动并极大地加快了海内外邹氏族人建立联系、拉近距离、接续家谱、增进血缘情和宗族情的过程。截至2004年12月,来自台湾和大陆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邹氏宗亲来信多达一千余封, 电话和电子邮件更是数不胜数,主动寄来汇款多达40余万元人民币,先后有一千二百多个邹氏宗支,要求参加合修《中华邹氏族谱》的工作。这样,一部气度不凡、工程浩大的编修《中华邹氏统宗世谱》的文化工程,在编辑部的坚强领导和海峡两岸邹氏族人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便迅速开展了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第一卷终于正式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也在加紧修改和定稿中,不久亦将问世。

  纵贯古今,一脉相承而尊祖收族,认祖归宗,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从纵的方面来看,《中华邹氏族谱》从先秦时代邹姓开宗立姓记起,记载了历代邹氏家族的播迁与流衍。早在汉代,范阳邹氏就已是扬名天下的当地望族。西晋时,新野(今属河南)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徙居湖南衡州(今湖南衡阳)。东晋十六国时,邹氏家族大举南迁。唐末五代,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邹盘、邹勇夫,随王审知入闽,落籍福建。南宋时,泰州(今属福建)人邹应龙,官至参知政事,其子孙散居闽、粤各地。现在台湾邹姓族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姓华侨,很多都是从福建和广东辗转迁徙过去的。新修的《中华邹氏族谱》是一部统帅遍及全国乃至侨居国外所有邹氏宗族的统宗世谱。许多“以血缘为凭”、“以可知为断”编修的族谱,都是以始迁祖为一世祖编修的,许多宗祠祭祀的也都是他们的始迁祖。这种情况,仅仅是尊奉和祭祀开宗立姓始祖与尊奉和祭祀播迁各地之始迁祖的区别,二者并不矛盾。新修的《中华邹氏族谱》对于这种情况,留下了很大的回旋空间。邹氏是一个起源多元说的姓氏。但是无论是出自殷商后裔的邹氏,还是出自颛顼后裔的邹氏,也还是出自其它古姓后裔的邹氏,他们都是黄帝的子孙。万宗一祖,万派一源。《中华邹氏族谱》将海内外邹氏族人联为一家,乃是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必然结果。凡是认真阅读《中华邹氏族谱》邹氏子孙,不论他们属于那一个支派,也不论他身居何地、从事什么职业,血浓于水的血缘情和宗族情,都会油然而生。崇孝悌,辨昭穆,重教养,睦宗族,尊祖收族,认祖归宗,就是贯穿于全书的一条主线。

  血缘情,宗族情,是合作修谱的深厚基础,遍布全国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邹氏族人,原本互不相识,没有交往。然而在联系合修《中华邹氏族谱》过程中,一旦建立联系,续上家谱,马上就拉近了距离,犹如似曾相识的老朋友一样,进而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亲兄弟。为何如此呢?就是因为邹氏族人之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血缘情和宗族情,原本互不相识的邹氏族人建立联系、拉近距离的过程,就是邹氏族人增进血缘情和宗族情的过程。正是这种血缘情和宗族情,使得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邹氏族人,都成了枝相连、气相通、血脉相贯的一家人;成了根连祖籍,情系始祖的邹氏大家族中的一员。这就是海峡两岸原本互不相识,没有交往的邹氏族人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组成一个编辑部,圆满完成《中华邹氏族谱》编纂任务最深刻的原因所在。邹氏家族如此,每一个中华姓氏也都是如此。中华民族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为国争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植根于每一个中华姓氏的血缘情和宗族情的深厚基础之上的。而这种血缘情和宗族情是批不倒、割不断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者:研究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山西社科院副院长、中国谱牒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者:张海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