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桥周氏续谱工作会议发言稿

人气:1418
  尊敬的周氏族贤,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上午大家好!
  金秋季节,丰收在望;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一派喜气洋洋。山桥周氏族贤,趁此大好时机,济济一堂,商讨续谱大计,本人谨代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暨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代表致以衷心的敬意!
   趁此机会,交流信息,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常州谱牒文化的影响
   二、当今修谱的意义
  三、关于修谱的几个问题
  一、常州谱牒文化的影响
  盛世修谱,常州发动早,续修的新谱大部分是宣纸线装,古色古香,深受各大图书馆欢迎收藏,国内谱牒界为之瞩目,数量与质量已领全国之先。影响之大,主要的标志是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与武进区文广新局于今年5月17日联合召开了“苏南谱牒文化高层论坛”,聚集苏、锡、常、镇、宁地区谱牒文化界人士200多人与会,有上海图书馆前书记、《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教授和山西社科院谱牒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吉先生,我国谱牒文化界南北两大权威到会作学术报告,影响空前而深远。“常州谱牒文化领先全国”,这一句话是美籍华人美国某大学终身教授李先生专到常州访问朱炳国先生,9月18日在西太湖明都国际会议中心交流时亲口对我们所说。他是朱炳国先生的海外网友,他说这是他与大陆谱牒界的共识。
  常州谱牒文化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与影响,有这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谱牒文化基础深厚。常州,明清以来,文化底蕴深,世家望族多,印刷业发达,交通便捷,经济繁荣,成为江南谱牒文化三大中心之一,浙江湖州、安徽徽州、江苏常州,形成谱牒文化的“金三角”。当全国谱牒文化处于冬季萧杀冷落的民国时期,尤其是沦陷时期,兵荒马乱之际,常州民间修谱仍然不断,成为冬季里的春天。甚至经过土改、文革冰封时期,民间隐藏的家谱之多,也成为各地图书馆收藏常州家谱数量之多。《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代序一文中引用常州谱例达31.7%,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基础,没有这个深厚的基础,也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基础好是祖宗积的德,这是一方面,敢于改革创新又是一方面,是后来人积的德。如“天下恽姓出常州”的《恽氏宗谱》民国版,为大官僚、大学者恽宝惠所主修,减少了很多封建性的不适时宜的篇幅,是一次革新;又如雪堰雅浦陆氏宗谱公开废止跪拜礼,祭祖实行三鞠躬礼;原来规定十六岁男子方可入祠祭祖,改为凡是小学生都可以进祠祭祖,接受礼仪教育;《章氏宗谱》废除族长制,建立民主选举的宗亲会。如此等等,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
  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财富,这是深厚的基础。2000年以来,谱牒文化,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常州比周边地区春来早,春风又绿江南岸,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金三角”发展为“一枝独秀”!
  第二,旧谱收藏多。旧谱是基础。朱炳国先生在文革后期,独具慧眼,从废品收购站,摊贩手中收藏旧谱,经二十多年的功夫,收藏达二三百种三四千册之多,成为国内著名的谱牒收藏家之一,“要修谱,找炳国”,成为常州地区修谱的有利条件之一。并帮助周边地区找旧谱,如为溧阳彭氏从美国找回旧谱。这次山桥周氏宗谱爱莲堂民国七年(1918)版40册,2005年由周明达先生等发起重修,朱炳国先生与本人前来南周村委参加筹备会,由炳国先生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联系复印。还有丹阳、江阴、无锡、宜兴、苏州等周边地区甚至苏北,山东也有前来求助的。免费咨询,志愿服务,不收一分中介费。许多知名专家学者派研究生前来查资料,有时还招待便饭,与专家学者们结为好友。朱炳国先生人脉广泛,多次应邀参加上海、合肥、南京等地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第三,政治环境宽松。“春江水暖鸭先知”,台胞朱元琮,羊宗达先后于1994-1995年返乡修好家谱,虽然半明半暗,但很有影响。2003年9月18日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公开成立,2005年升格为一级社团,在城乡广泛开展活动,受到市社科联的及武进区文广新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共常州市委机关报《常州日报》多次大篇幅报道我们的活动,在市电台、电视台多次开讲“百家讲坛”,宣扬谱牒文化,这对民间修谱的推动影响很大。我们由衷感谢中共常州市委、中共武进区委对我们民间修谱活动的关怀与大力支持,虽然没有发红头文件,“无声胜有声”“无文胜有文”。周边地区谱牒文化界人士十分羡慕和赞叹常州的政治环境宽松文明!这是常州谱牒文化繁荣的主要因素。
    第四,有一支修谱队伍,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们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下面的成员已修好三百五十多部家谱,我们的队伍已有三百多人,其中修谱能手相当于过去谱师的约有50多人,其中如张琪祥、冯仁坤、奚世明、刘光耀、恽兴中等等,他们每人修过少则三四部,多则八九部。他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
    第五,有一个理论平台。我们的会刊《谱牒文化研究》不定期发行25期,《谱牒文化》季刊发行12期,是无中生有,借鸡生蛋,凝聚了国内谱牒文化界知名学者的智力,稿件源源不断,这是稀有现象。南师大的徐復,南京大学的卞孝萱,都是国内文史界顶级人物,为我们写序、写稿,连九十高龄的史志界学术权威来新夏先生也为我们题词、写文章。因此,名人效应,这本季刊受到首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各著名大学图书馆的欢迎,每期必送,已成为国内唯一的一家谱牒专刊,受到各方瞩目,已成为常州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
   有这五方面的因素,取得了如此成就。但是,我们任重而道远,续修质量有待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有待提高。
   二、当今修谱的意义
   当今修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有质的变化,是旧瓶装新酒,推陈出新,走向显学,对外公开,为图书馆、档案馆和私人所收藏。意义与过去不同,应该是新修而不仅仅是续修:
   第一,属于抢救性质,谱牒是传统文化,有很多精华,受灾惨重,几乎成为绝学,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谱牒是研究人口、遗传、迁徙、民俗、教育等多学科之资料宝库,文化是国魂,是最深层处之国家潜力,尊重文化,就是尊重国魂。
  第二,旨在民族团结,寻根问祖、尊祖敬宗收族,认祖归宗,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团结所有海内外华人,为和平统一海峡两岸,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第三,继承传统道德,《毗陵庄氏族谱•卷首序》修谱有“五善”之说:“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睦故旧、报国恩”。谱牒的功能重在道德教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民之八德”;推陈出新,发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五大道德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弘扬谱牒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今后开创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宗族特色之新型(包括家史、家世、家族史)谱牒(数字化)打下基础,为发展繁荣谱牒文化事业服务。
  三、关于修谱的几个问题
   第一,传承问题,也是如何处理旧谱的问题。现在处于传承与革新的转折关头,谱牒几乎成为绝学,后继无人。有些谱竖排横排,旧谱用繁体字、新谱用简化字,乱七八糟,不伦不类,贻误后代。所以我们主张旧谱部分全盘继承,不作变动,错别字只可括注,不作修改。不用标点,因为没有水平去标点。主张用宣纸竖排、线装,全谱宜用简体字,亦可全用繁体字,不可混杂。这样,可供学者和后代子孙研究参考之用。
  第二,改革问题,修什么样的谱,修一个旧时代的生死簿,还是新时代的记录,应与时俱进,必须符合当前民主、法治精神,人性尊严。
  一、可以多元化,不作统一规定,是否入谱,尊重自主,尽力动员,避免遗漏。
  二、挂线问题,封建时代挂男不挂女。现在独生子女,女性可以挂线,挂谁,由户主自定。
  三、婚嫁用词,现在家族模式四、二、一,两对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用中性词,男婚女嫁可用“夫”某某,“妻”某某,不用娶、配、嫁、适;不要一律化、绝对化,既非娶,亦未嫁,两头跑两个家。
  四、姓氏问题,谱上只有名,不用姓。可用父姓、母姓、第三姓,根据身份证、户口簿合法证件都允许入谱,如天井桥吴氏家谱吴人鉴(王诤)子孙都姓王,照样入谱,谱上署名不署姓,不用担心“百家姓”。独生女外甥可入谱,尊重自主权。
  五、人物传序,废弃传序行述等旧形式,可用某某事迹,某某传略,某某简历,反映当代人物风貌,企业家、老教师、先进模范,好人好事,能工巧匠的事迹都能入谱,用白话记述,生动活泼,必须求实存真,群众认可。还可用一览表,如大专以上人员,高级职称人员、先进模范人员、寿星(八十岁以上)等一览表。也可以参考乡缜志人物篇。
   六、与村志相结合,现在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村庄拆迁,不再聚族而居,现在外来人口与原居民五方杂居,赶快记载聚居村落的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风俗人情,耕作方式,农用具种类,生活用具种类,随文附照片,血缘与地缘相结合,亲情加乡情,更能启发海外游子怀念祖国、怀念乡土之情怀,加强爱国爱乡凝聚力与向心力。
  七、关于经费筹集,多次动员,分批公布,最后上功德榜。每部宗谱必须收集一定成本费,以示尊重。如果不收钱,心理上不重视,对祖宗不尊重。
  最后,祝愿会议圆满成功,周氏宗亲兴旺发达!大家健康幸福!谢谢大家。
作者:吴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