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马杭吴氏宗谱三让堂续修序

人气:604

  常州古属荆蛮,泰伯三让而奔此,定居无锡梅里。四世周章,建勾吴国,周武王封为诸侯,居民以国为氏,吴氏发祥,以梅里为祖地。

  周初,岐山姬姓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意欲传位三子季历之子姬昌(即周文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让而奔荆蛮,孔子为之赞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无子,弟仲雍以子嗣之。世系冠以泰伯者,因其为宗子也。泰伯十九世季札,亦以“三让”称贤而封于延陵(常州),为延陵人文始祖。世称延陵吴氏。通用门联为“泰伯家声远,延陵世泽长”、“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延陵为吴氏主要郡望,其次为: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七郡。除以郡望为堂号外,主要还有“三让”、“让德”、“至德”等。本宗堂号即为“三让堂”。

  吴氏支派繁衍,子孙遍天下。当今吴姓为我国第十大姓,人口二千四百六十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二。主要集中于南方粤、闽、桂、黔、苏五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百分之三十四。广东为第一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百分之八点五。常州现有吴氏人口七万一千三百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三点五一,列全市大姓第五位,可见吴姓人口密度之高。

  历史名人:战国楚名将吴起,西汉长沙王吴芮,东汉舞阳侯吴汉,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画家吴道子、史学家吴兢;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大臣吴潜;元画家吴镇、戏曲作家吴昌龄;明《西游记》作家吴承恩、画家吴伟、医学家吴又可、明末大臣吴麟徵;清平西王吴三桂、医学家吴鞠通、植物学家吴其濬、《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画家吴历、吴友如,金石和文学家吴大澂。民国北洋军阀吴佩孚、著名画家吴昌硕,吴湖帆,戏曲理论家吴梅、国民政府文官长、总统府秘书长吴鼎昌,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等。

  当代名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德,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基督教领袖吴耀宗,女教育家金陵大学校长吴贻芳,物理学家吴大猷,画家吴作人、吴大羽,人类学家吴泽霖,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健雄,数学家吴文俊,语文学家吴文祺,社会学家吴文藻等。

  常州吴氏,名人荟萃。历代进士人数,以吴氏为最多。近代以来,尤为辉煌。有辛亥元老、中央科学院首届院士吴稚晖,辛亥元老、江西省都督、上将吴介璋,著名摄影家吴中行,数学家吴在渊、音乐家吴伯超与吴祖强,著名导演吴仞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剧作家吴祖光,女画家吴青霞,著名医学家吴蔚然,儿科专家吴瑞萍,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历史学家吴泽,中科院院士、肿瘤学家吴旻,运载火箭专家吴兴元、吴林芳,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吴德昌,四机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诤,原名吴人鉴;纺工部部长、纺织工业总会会长吴文英等。著名中医专家旅台同乡吴惠平,为本宗第十二世孙。

  马杭吴氏,祖地梅里。明代弘治年间(一四八八-一五○五),莹一公率弟莹三公来游郡治,卜居郡南定东乡马杭桥。莹三公居于塘门之斜坝头。以莹一公所居为北吴,即今北吴村,位于梅里之北不忘祖地之意。六世孙添玉、添成兄弟迁居西头,北吴之西也。三世孙增寿迁南吴者,由北吴而南也。戴巷迁祖茔三公又分三支,本支居塘门斜坝头,三世孙应麟公迁前荒田、六世孙成瑞公迁前薛。子孙繁衍,星罗棋布,追本溯源,皆由梅里转相流传者也。

  马杭吴氏,朴者耕,秀者读,耕读传家,宗风淳朴。始迁以来无高官厚爵、荣华富贵者。至清咸丰三年癸丑倡修家谱,始建宗祠,光绪二年丙子二修,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三修,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四修。上届主修族尊顺椿,即为名医吴惠平之父。始迁以来,十世未修谱。旧时经济窘迫,修谱之难,其因一也。更有甚者,年久失考,采访不易,世系难辨。统宗世系者,转抄谬传,难以考证。所谓梅里嫡系,有传季札二子者、四子者。历来各谱所说世系,难以一致,孤证不立,各说并存,有待考古者确证焉。始迁祖以后,则记载详实,世系清晰,可以查考。始迁祖以前史料,不可确信,但应保存备考耳。

  余亦延陵吴氏,对吴氏修谱,同宗之谊,极为关心。欣逢盛世,修谱之热,蔚然成风。今马杭宗亲德元、德兴、国林、中大诸君发起续修,邀恽兴中先生参与编辑。兴中君余之多年旧友也,治学严谨,编务熟练,请余为序,乐而允之。

  当今修谱,与历届续修,意义不同,更为非凡:

  第一,属于抢救性质。谱牒属于儒学,为文化遗产,近百年来欧风东渐,左倾思潮冲击,尤其十年文革,谱牒损毁之惨重,难以言述。认识淡化,后继无人。再不抢救,后人不知家谱为何物?

  第二,为寻根问祖服务,可以联谊宗亲,团结族人,为海内外族人寻根问祖,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全世界炎黄子孙大团结,振兴中华民族而团结奋斗。

  第三,续修宗谱可以弘扬传统道德,“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民之八德”,续修宗谱,有利于当前道德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谱牒与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之三大支柱,共存互补,互为辉映。本届续修,可为创建新谱学,繁荣谱牒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具此四者,续修宗谱可谓功德无量矣,功在当代,德泽千秋,可歌可贺,为之序并为之赞云:

  延陵吴氏,源远流长;季札遗风,万世留芳。

  弘扬传统,科学发展;子孙后代,更加辉煌。

  作者:吴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