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时隔58年新修编的《是氏宗谱》在惠山区阳山镇问世。来自常州、胡埭等地的是氏子孙欢聚在阳山镇东青村夏渎,举行《是氏宗谱》的发谱仪式。据介绍,国内家谱收藏最权威机构上海图书馆就专门举行过仪式,接受了是氏后裔捐赠的《是氏宗谱》光盘,从而填补了该馆家谱收藏的空白。
“是”虽然在《百家姓》中无法找到,却是我国一个古老而稀见的姓氏。它由“氏”演变而来。据家谱记载,最早出现“是”姓为三国时期,曾任孙权骑马尉等职的山东北海人氏仪,因“氏”姓有犯“民无上”之讳,经孔融提议,由“氏”改为“是”,是仪也由此成为是氏子孙的先祖。元末明初期间,为了躲避战乱,是氏子孙纷纷举家迁徙至夏渎及武进横山、焦溪三地,现在国内的是氏后人都是从这三支繁衍而来。
具有悠久历史的“是”姓,却堪称汉族中的少数氏族。在此次修谱中,他们曾通过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系统查阅了全国“是”姓人数,发现全国“是”姓人数不足1万人。其中,我市“是”姓有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阳山、胡埭等地。
此次新修编的《是氏宗谱》是明朝万历年间首次修谱以来的第九次续谱,续写了是氏自明初以来夏渎支系的家谱,涉及人物数千人,并改变了以往传统家谱中只记载男性的惯例,首次将是氏女性也收录进谱。历时1年零8个月的修谱工作,得到了是氏后裔的积极支持,所需6万多元费用都来自于个人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