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氏宗谱,知其文化源渊

人气:317

  杨氏,前黄著姓,一大望族,自振英杨公讳士英于南宋绍定末年(约公元一二三三年)由江西抚州临川来常游,是时金宋争于兵革,四方盗贼乘间起者的情势下,择居郡南五十里之前垛村(今前垛桥),时属胜西乡七都四图前黄里,距今前黄街仅二里之遥。

  七百八十余年来,杨氏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从振英公算起,延至当代,已传二十八世,人口数以千计。在这庞大的族群中,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杨氏文化名人。明清时代,尤为突出,根据杨氏先祖官宦录统计:太学(国子鉴)生就有一百八十三人,邑庠生三十八人,郡庠生四十五人,增广生八人,廪贡生十一人,岁贡生九人,举人十九人,进士七人,(榜眼一人,状元一人)。这些杨氏族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所得到的成就,足见在本邑,郡的同类家谱中,实属罕见的。

  余以为前黄杨氏族人能在文化源渊的历史进程中,取得如此的辉煌业绩,大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探析:

  首先是家庭教育,他们要求子孙以先祖为榜样,牢记东汉太尉杨震公,以“四知与清白”的传家故事为楷模,以此成为治族、治家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从而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前黄杨氏家传中就有为杨氏子孙,首先创立读书之处,舍旁疏一溪,筑舍于其上的“双桥书屋”,正如杨氏外甥周埙先生题诗曰“精舍旁溪才数楹,双桥正向檻前横。读书自古无头白,充栋而今有汗青。百书定教多士显,一科曾见两名成。登金步玉须由此,莫遣荒涼秋草生。”可见杨氏为培养子孙学习文化之良苦用心,以期能达到在文化上继承之目的,更为“入仕”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是从《杨氏宗谱》中所介绍培育子孙的贤内助说起:前黄杨氏,从迁常第五世祖仲文公开始,其父母谢世后,一百三十余年之久兄弟同居五世同堂,号称极盛,能和睦相处,均与内当家,息息相关,妇道之间未尝为钱帛而争,至没齿,终在雍和肃睦之环境中生活。平时督率诸子孙用钱不能挥霍浪费,需循循自谨衣食,出入往来,交际必告家长,互相间无诟言碎语,饮食不命不敢也,从这些陈述中,可以想见大家庭之相处与妇女在家中为第一老师的地位何等重要,真正做到相夫教子的责任,从而使子孙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做人的道德品质。

  谱中,特别提到马太夫人与郎太夫人,慈善贤惠,那时民间称杨氏从“孝友耕读”起家,庐舍广袤数里,积田十八万亩,富甲一方。明宣德九年(即一四三四年)岁饥出钱十万缗(千文为一缗),代输全邑欠税,景泰间又遭饥荒,捐粮千石计,成化年间,邻郡吴兴大饥,杨氏夫妇又借粮赈饥,次年偿米者艘,鱼贯而来数十里,凡有公益事业,诸如造桥筑路,凿井兴学,无不捐输,种种善举,显赫于时,可谓猗欤盛哉。之后,天灾人祸,人事沧桑,家道中落,一度困扰着杨氏族人之发展,但在文化与教育上始终是他们的主要立命之本,这里仍应提及内当家的郎太夫人,她力助丈夫不能放松对子孙的教育。从杨廷鑑的复起,(明崇祯朝,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就是例证,为杨氏家声倍增,自此父子兄弟联㨗!登科进士第,入翰苑者至康熙代竟有八人荣登,可见“唯有读书高的效应所在”。

  以廷鑑得中状元后,其子、孙、玄孙、均有建树,杨氏十四世的大鲲和大鹤,皆为廷鑑之子、进士出身,大鲲殿试第三甲,官至主考大人,入翰林院修撰,著作颇丰,诸如《读史纪略,渊鉴类涵》,《二十一史姓氏考》《一统志》《三朝会典》《明鉴纲目》《孟邻堂文集》等等,大鹤子杨椿殿试第三甲,祖楫康熙壬辰进士,殿试第三甲奉旨编纂《康熙字典》,大鹤孙杨述曾,乾隆朝进士廷对第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历任云南、广东、陕西、顺天等地正主考,官至中宪大夫。

  我们从廷鑑之父启谟算起(第十二世郡庠生,贵州布政使司,按察司分巡贵西道事)。至第二十世,状元廷鑑一支共有一百二十一人都是太学生学历,其中以长子大鲲连续八世均为太学生,并在朝廷做官,次子大鹤连续七世均为太学生,并在朝廷作官。可见杨氏的读书进入仕途者比比皆是。文化渊流之长为世人所钦羡。

  再看当代杨氏族人的文化传承中:有教授十八人,博士十二人,硕士二十七人,本科生二百八十九人,大专生一百六十二人,以上所述,前黄杨氏族人在受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熏陶,耕读文化的感染,传统家教的培育,息息相关,谨可为他姓之借鉴,以飨读者是也。

  张琪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