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句吴、同安和乙虞周氏”的关联世系

人气:338

  闽南旧无周氏,此地非中邦版图,风俗与中原大异。到公元前200年,即汉高祖登基七年辛丑八月,众亲再迁徙于闽南石崖亭(今厦门同安县)定居。至此,闽南才有同安周氏,始祖是周虞,其先句吴人。入闽二十余年后,唯恐子孙不知先代之由,著《闽南周氏由始录》,开创闽南世谱之首。

  自秦居闽,历经汉唐至宋,先祖们在闽南度过了一千多年,越四十一世,子孙繁昌,甲第云赫,多闻人其世,被尊称为“闽南世家”。

  锡山之西,北有乙虞,七十三孙周瀛(字兆登,别号瞻崖),于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毕渐榜进士,授广东宣慰司宣仪致仕。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其次子周达权(字宜衡,号滨海公)登何涣榜进士,授润州(今镇江市)节推。父闻不胜喜慰,以得继崖亭公(七十二世祖父周景钊)追访安阳侯志也。偕父抵任时,过延陵,吊季子墓(二十世季札之墓,位于江阴申港镇南)。

  宣和四年四月,父子俩为实现复还故土之思,才买田宅,以居无锡。未几值靖康之变(公元1126年),承命护驾南渡临安(今杭州市),疏陈十事,谋国深心,特晋升为吏部员外郎。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横行江北,遂居洛社之东,偏不到两年,金人势迫渡江,入侵江南,干戈络绎,骚扰不宁。至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又徙至洛社之北,乙虞桥南,是为世宅。继而瞻崖公昆季八人由闽南而迁于乙虞。

  “同安归来乙虞”,实现复占无锡之愿,藉以传世。瞻崖公和滨海公父子俩是我乙虞周氏的返锡始祖。

  宋鼎盛时,始建周氏宗祠于乙虞,世奉蒸尝,它坐落在印桥江之畔。因江南水乡,河网纵横,故在此建一座三节石板桥,以“乙虞”命其桥,以示虞仲之一支,此系瞻崖公卜居创建谓此,表达饮水知源之意。

  返锡二百余年后,我周氏子孙在这鱼米之乡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形成了以北周、南周、西周为中心,先后向四周发展的趋势,分出了周基头、石家宕、高家旦、塘头、莲蓉、九里泾、塘心里、彭店桥、林庄、宜兴、江阴璜塘等支脉。以上均为乙虞周氏支系。

  滨海公达权归锡卜居乙虞后,思身为乙虞之始祖,虑后世不知先代原委世系,故当垂老之年,干戈之世,偕仆俞庆,复至同安录自闽南始祖周虞以下四十三世本源一脉相承之图——《闽南本支大宗图》。

  距滨海公录归闽南本支大宗图后三百余年,其间因经历金、元的入侵骚扰,续谱无暇顾及,仅辑副本家藏,直到明正统九年甲子(公元1444年),八十二世孙周孟颙,唯恐世谱旷废,迫切谋划续谱印刷,才有此较完整的家谱。为句吴周氏世系宗谱的承前启后奠定了基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实现了继往开来的宏伟愿望。

  继而于明嘉靖十五年,万历三十五年,清康熙八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五十八年,嘉庆十七年,道光二十四年,同治九年,光绪二十二年等先后十多次增添新丁入谱,汇集成正稿,均付梓告竣。

  自光绪丙申后五十余年,民国戊辰(公元1928年),时值江浙齐、卢两军阀开战,殃及无锡,民心不安,议修未果。1946年春,恰逢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土重光之时,同族重申前议,一致赞成,公推宗保主修其事,并有近代名人唐文治为序。至1947年小春,《句吴周氏家乘》至德堂木活字本(十八卷)重修告成。

  解放六十余年后,各氏族兴起盛世修谱热潮,我句吴周氏乙虞支后裔,也于2008年仲秋启动,由于资料贫乏,幸存家谱甚少,编委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于次年六十周年国庆之时,如期完成了《句吴周氏渨湖周基头支世谱》的编写任务。

  句吴周氏百世孙 仁荣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