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在无锡造顾港桥

人气:265

  顾恺之是文艺界、史学界、美术界一致公认的东晋大画家、一代宗师,与当时的“书圣”王羲之齐名。他是无锡人。而且史载他曾在无锡北门建造顾港桥。后人重建时,才改名三里桥。

  据《晋书》九十二文苑记载:“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右丞。”顾恺之,小名虎头。悦之。仕晋为散骑常侍,善丹青,世称“虎头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他的画光彩夺目,但不点睛。顾恺之于东晋兴宁年间(364)参加南京瓦官寺落成。僧众请与会者“清疏”(捐钱)。当时士大夫捐助没有超过十万者,轮到恺之,他竟捐助百万。僧众都知他“素贫”,以为“大言”,请他“勾疏”(杠去)。顾恺之请僧 “备一壁”,化一月时间在壁上画《维摩洁》像,但不点眸子,谓寺僧:“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任例施”。点眸成功,光照一寺,倾刻得钱,超过百万。这是顾恺之著名的故事。

  顾恺之在无锡北门为民造福建桥,见清康熙《无锡县志》“桥梁篇”。“三里桥在北门塘,邑绅顾可学建。工人掘地得碑,上书顾港桥,为顾长康造。”康熙《无锡县志》说的顾港桥即今天的三里桥。顾长康即顾恺之,字长康,晋永和元年(345),生于无锡。顾恺之之父名顾悦之,字君叔,曾任无锡县令,官至尚书右丞。康熙《无锡县志》载:“顾右丞祠,在邑之南林,祀晋无锡县令顾悦之,明嘉靖中,裔孙顾起纶建。”

  东晋元帝时,北塘沿河是一片芦苇塘,居民往来,苦于没有桥梁,常涉浅滩而过,有时跌倒水中,非常不便,作为地方父母官的顾悦之及其儿子顾恺之,因往来见到这情景,感到有责任造座桥梁,方便行人。顾氏父子回县衙商议,在塘河边支流上,雇工砌石墩,上铺木板,建一座简易的木桥。顾恺之常去建桥工地督看。桥成之后,取名顾港桥,勒石,于桥墩壁间。

  到了明朝正德年间,无锡人顾可学,字与成,明弘治十八年进士(1505),官至浙江布政使参议。其父顾懋章,少时曾与邵宝同师同窗,为人仁厚,仗义好施,父子因事常往返于北门塘。见到这千年古桥,在水深急流之中,虽经常维修,但木板仍不免朽腐,行人过桥,提心吊胆,深感不安。遂议重建该桥。易木梁为石条,以固长久。在施工场地。意外掘得一古残碑,上书:“顾港桥”。经查县志,为顾长康造。顾可学父亲顾懋章,以为与祖同德。石桥落成正式改名三里桥。顾愈章平生不常作诗,这次建桥得石牌特作诗一首,以证其事。诗收录在《梁溪诗钞》。题云筑三里桥成并序:

  北塘关路滨芙蓉湖,岁潦病涉,勉为石梁,名三里桥,掘一石牌顾港桥,考之县志,即上祖顾长康所建。越千年而懋复成,诗志祖德也。

  五里青山三里塘,水深病涉可无梁。

  千年顾港桥名古,土蚀残碑掩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