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马氏先祖在无锡

人气:375

  无锡,座落在长江三角洲的惠泉山麓、太湖之滨,镶嵌在古运河畔。南为太湖环抱,北有长江流过,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人文环境。早在战国时代,就以采锡冶炼业闻名于世。长期以来被称之为繁华的“望县”、“壮县”。明代,借水利交通之便成为全国有名的“米码头”,我国四大米市之一。至清朝乾隆年间,又成为“布商云集、布行如列”的“布码头”。

  在近代中国,又以“小上海”称誉海内外,特别是民族工商业的摇篮而载入史册。无锡,这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是一块培育诸多历史名人的文化宝地。先人前扑后继的开拓,后人心智勤勉的创造,使无锡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而造就这颗明珠的栋梁英才之历史洪流中,马氏子孙就是其中一支源渊流长、贡献浩大、英雄辈出的劲旅。而赋予他们世代传承、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就是人人崇敬,有口皆碑的先祖“文忠公”(又称马文肃公、马忠肃公)马世奇,其忠烈之精神,空前绝后,可歌可泣,永为世人之楷模。

  马世奇忠烈的高尚品格,是世界马氏的骄傲,也是世界马氏和谐的基础与精神动力。

  马世奇,字君长,号素修,宋相马廷鸾十二世孙。廷鸾子象乾,号文五,以宋相之子不欲仕,元屡征聘托疾不出。象乾子真一,字克诚号月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择地定居,真一偕弟志兴,一路来到无锡,因仰泰伯之三让,慕梁鸿之高隐。谒至德(泰伯)墓后,步行至甘露乡,见河边有古杨五株,丰致潇洒,故筑室定居,取名为杨巷(无锡甘露后塘里),是为延祥乡支第一世祖。

  世奇之祖父马濂官至两浙盐运使,有政绩。世奇自幼小起就崇尚诸葛武侯《出师表》,和文天祥《正气歌》。崇祯四年中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编修,出使各地藩王府,清正廉洁,凡藩王所赠,概坚辞不受,先后辞却三万余金,嘱将赠金作修桥补路等慈善业。还朝后,升官为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时因长子马瑜病故,加之父母俱年届八十,向朝廷上表:因双亲年迈,长子病故为理由,请假回故乡无锡。回乡当年遇到旱灾和蝗灾,世奇就说服无锡县官张志忠设立粥厂,施舍饥民救灾。当时,有些奸商积米万担,囤积居奇。世奇劝米商平价卖出,因而触怒了米商。饥民聚众拥护世奇,并纵火焚烧奸商房屋,当官方要法办饥民时,世奇挺身而出,说:“小民无知,为饥所迫,事出有因”。他仗义执言,救护民众。

  世奇与东林党同道讲学于东林书院,真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至桃李满天下,凡是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其姓者,不问而知,就是他的弟子门生。他的上司周廷儒与世奇是同乡,官至宰相,百官均趋之若鹜,而世奇若无公事,从不去找周。后来周相被朝廷赐死,原来与周亲密者,无不避之不及,而唯有世奇独自前往吊唁,独自为周廷儒料理丧事。当清兵入侵,内外交困,朝廷召天下勤王之际,虽念及老母年事巳高,却毅然复出,世奇于壬午年十月束装舟行北上,因北兵南下而受阻于淮阴一月,随从们都劝世奇返回无锡,世奇毫不动摇,说:“我家四世深受国恩,虽千苦万难,也要为国分忧”。即舍舟从陆,历尽艰难,于癸末年元旦抵京。元宵节崇祯赐宴并赐御书对联一幅:“石韬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还朝后进官至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一心一意力挽狂澜,无奈当时的大明,巳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

  不久,破城之日,百官相争逃窜。唯独世奇面对清兵入关,山河破碎,君亡国破,复兴无望之际,乃从容不迫,给母亲、弟君音、子壬玉留下遗书,并将所作文集二十余册,嘱仆人许达携归故乡。然后面对宫阙拜曰:“臣不能报国,以死谢陛下”,视死如归,壮烈殉国。其两妾朱氏、李氏曰:夫殉国,我等正当殉节,先世奇而自缢。悲哉,壮哉!大义凛然,一门忠烈,可歌可泣,福王时赠世奇为礼部右侍郎,在南京总建以旗宗祠祭祀表彰,两妾朱氏、李氏俱赠节烈孺人,亦建坊附祀旗忠祠。顺治十年赠文肃公,敕建惠山专祠,基地免粮,春秋祭,享学宫,又敕建忠义祠,设位春秋致祭,赐祭田七十亩。先祖马世奇的民族气节,忠烈精神是我们世界马氏的骄傲、中华马氏的楷模,是我们子孙后代永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榜样,他的光辉形象将永载史册,万古长青。

  (无锡马氏宗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