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常武地区轰轰烈烈的兴修家谱热潮,说明了中华民俗传统文化强大的活力、无限的魅力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修谱活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谱牒专家的热情指导,这是一件大好事。但俗话说“好事多磨”,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现实的原因,当前修谱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表现在认识肤浅、观念模糊、规范不明、操作混乱诸方面。在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是文化底蕴不足,这里的文化,集中涵盖了“思想观念、理论水平、谱牒常识、社会阅历、文学语言”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现在的修谱,正如“清朝鞑子”与八国联军打仗一样,可谓勇气可嘉,实力不足,甚至输了以后还是莫名其妙。为什么呢,因为两军交战,其民族不同,文化也不同,一碰撞差异就反映出来了。如今修谱,时代巨变,文化迥异,差距也就必然的了。可要说清这些问题,本人颇有“问题成堆,一言难尽”之感慨,又犹如狗咬刺猬,无从下口。下面仅从宏观上讲一讲三大关系认识问题,以便为打造精品家谱创造必要的条件。
1、家谱与文化的关系
两者是怎样的关系呢?本人认为:家谱本身必然反映先祖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不等于有了家谱就有了文化,就体现出有文化。家谱的内在文化价值是要通过阅读者具有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到具体体现。对于文化素养高的人,家谱价值的体现就大,反之则小。若家谱的文化价值与读者的文化素养完全相切并产生共鸣,那家谱的价值就最大化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打个比方:画家主要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人情世故等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音乐家主要通过音调来表达激越奔放、婉转缠绵、悲愤交加等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那么,家谱主要是用文字形式来展现家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可是,会画几幅画不等于画家,会唱几首歌不等于音乐家;同理,会写篇文章不等于作家。更何况欣赏他人的作品与自己创作还有天壤之别呢?所以,读懂家谱不易,编纂家谱更难。
造成新编家谱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非常复杂,所涉及的方面也相当广泛,本人认为,最主要的是由于文化转型造成的,而文化转型是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还将在以后作重点阐释。
因此,本人认为:家谱质量不高,主要是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这个大前提如果存在问题,修谱的质量还会一定非常好吗?所以说,不必怨天尤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文化环境,必然滋养出这样的文化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
2、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承与创新,两者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创新是传承的突破与结果。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
我们现在的修谱现状,由于时代的剧变与文化的断层,除了尚有朦胧的意识萌芽和尘封几十年而未见天日的残谱外,传承方面可谓缺陷多多,基础甚差。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思想观念不牢固,二、宗族组织半点无,三、经济支柱临时化,四、文化基础大白话。从未见过家谱却要主持修谱,精神上难能可贵,实践中困难重重,本质而言,这也是文化史上的一次“大跃进”。本族奚氏修谱时,我曾说过“我们是一群谱盲在参与修谱,唯有读懂旧谱,才能基本修象家谱。除了在文化基础和家谱学习上略比大家领先一步外,我和大家是一样的。”
现在,个别指导者强调要创新,出发点很好,但难度太大。一个连楷书也写不好的人要学习狂草,连通俗歌曲也唱不好的人要学习京戏,连大白话也说不好的人要改造文言,可谓好高骛远。
所以本人认为:现在修谱,原则只能以传承为主体,适度兼顾创新。先着重保存并推广原谱史料,仅仅在今人谱系中改掉旧谱陋习就可以了。
3、主任与主修的关系
主任是续修家谱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起组织协调、宣传发动、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诸方面的作用;主修是续修家谱的主要编辑者,必须了解谱牒、懂得体例、熟悉史料、知悉世系。活动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主任身上,家谱编辑档次与文化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主修身上。打个比方说,主任好比一个工厂的厂长,跑产品、跑市场、跑资金、跑宣传、跑供销;主修则如同工程师,负责产品式样、技术攻关、工艺设计、技术创新等工作。
因此,在各施其职的前提下,两者不仅要协作好,而且要互补好,才能双丰收。从修谱情况看,有些姓氏,主任活力强,声势浩大,可一看家谱,质量平平,或者比较粗糙;有些姓氏,主修有一定的水平,谱也修得比较规范,可主任活动组织不力,缺乏号召力和文化精神的渗透力,也就影响了整个宗族的凝聚力。另外,主任与主修两者合一的,就不必说了。当然,主任与主修矛盾重重,修谱班子四分五裂,其谱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而言之,只有认识并处理好三大关系,才能为打造精品谱牒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