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修谱 适逢其时

人气:269

  晚霞,秋光,夕阳,这是常常用来比喻老年阶段的代用词。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站,你想到的是什么?
  我们兄弟几个选择了修家谱。
  "怎样修家谱?"对于这个问题,起先我们并未留意,也没有考虑过。边干边学,才慢慢摸索出一点头绪来。
  我们兄弟分居三地(长沙,上海,香港),同心协力:上海七哥负责主编,审稿、校对;香港五哥,多方联络宗亲,寻访家谱;我担任策划和执行编辑兼采访。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家谱修成了。回过头来,再看看走过的弯弯曲曲的路程。大体做了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 弄清家谱的体例和要求。参考李吉《姓氏族谱与寻根文化》、徐建华《中国的家谱》、王鹤鸣等《中国谱牒研究》。
  二、 了解家族的历史,源流和变迁。访问宗亲,收集家族的有关文献资料(家谱)。
  三、 到图书馆查阅廿四史,地方志和人物传记(辞典)等相关文献。
  四、 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梳理、整理、研究、考证。
  五、 备一台电脑和相关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姓氏百问》等)。
  六、 要攻克"电脑关"和"古文关"。中文输入,可用"汉王笔"手写输入。面对古文,勤翻工具书。
老年人,历经了大半生,经历阅历丰富,有一定文化基础,有经济条件支持。从事修谱工作,应该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国家档案局、国家教育部、国家文化部文件(国档会1984七号)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中亟待挖掘的一部份蕴藏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系统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
家谱,是记录家族渊源,传承世系和宗族事迹的家族史书,是传家之宝。也是国家文化宝藏。家谱与正史、方志是构筑中华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
  修谱,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和认识的提高与深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历史,为传播文明而交出一份答卷。对后代,是一个有责任性的交待。对社会,也是一种积极的贡献。
  修谱,使你的"潜能"激活,生平所学的"十八般武艺"都能尽情发挥;让你在"社会大学"里频频"充电",有重新进"学校"进修的感觉;令你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更深刻地体会生活的意义。
  修谱,联系团结海内外族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利己利人利国家。
  为后人留一部家谱,比百万遗产更珍贵。